6、了解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原因及表现P123、128 (1)原因:二战后,在美国扶持下,日本经济发展迅速。到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随着日本的经济实力迅速上升,70年代以后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开始动摇。 (2)表现: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增强,日本开始谋求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独特作用。<①20世纪70年代以后,开始改变战后初期向美国一边倒的政策,逐渐不再受制于美国,实行以美日关系为轴心的全方位外交,在国际事务中与美国既有联合也有摩擦>。②80年代,提出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③苏联解体后,日本将两极格局的瓦解视为跻身政治大国的大好时机,极力争取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 7、了解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P124 ①背景: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发展,许多国家获得独立。(1955年万隆亚非会议,促进民族解放运动新高涨)。50年代中期开始,为摆脱美苏控制和维护自身的独立,新独立的广大亚非拉国家主张团结起来,相互支持。 ②经过:20世纪50年代中期不结盟运动兴起。1961年,在南斯拉夫等国的倡议下,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贝尔格莱德召开会议,标志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 ③宗旨、原则:非集团、不结盟。 ④内容:20世纪70年代开始,把反对美苏的霸权主义作为重要任务;将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作为行动纲领。 ⑤意义: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标志着广大发展中国家所构成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两极格局。 ⑥中国态度:一贯重视与不结盟运动的关系,保持良好合作。 8、了解苏联解体和两极格局的瓦解P126-129 (1)原因:①斯大林模式的束缚;②西方和平演变、美苏军备竞赛消耗苏联国力,加剧苏联国内矛盾;③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政治改革中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放弃马克思主义;实行多党制、总统制,放弃党的领导地位,加剧政局动荡,民族矛盾爆发,民族分离活动激烈)。 (2)过程:<①1991年《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将联盟变成松散的邦联;②1991年“八一九”事件后,苏共被排挤出政权,国家政权性质发生根本性变化>;③1991年底11个加盟共和国签署《阿拉木图宣言》,宣布成立独联体,标志着苏联完全解体(存在69年)。 (3)影响: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瓦解(1955年北约和华约的对峙~1991年苏联解体)。世界格局呈现“一超多强”局面,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美、欧盟、日、俄、中)。 历史(Ⅱ) 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1、了解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P4-5 ①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法是刀耕火种。后来有了松土工具(耒耜)。 ②商周时出现了青铜农具。 ③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渐推广。 ④西汉时期,出现耦犁(赵过)、犁壁。东汉时已推广到珠江流域。(识P5图) ⑤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⑥隋唐时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标志:安装了犁评的曲辕犁出现)。 2、理解古代小农经济(自然经济)的基本含义P6 (1)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时代)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2)特点:①以一家一户为生产、生活单位;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③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评价:(积极性)小农经济下的农民,拥有一定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为农业的精耕细作做出了重要贡献。(局限性)①生产力水平低下,经营规模很小;②在封建地主阶级的沉重剥削下,徭役沉重,十分脆弱,容易失去土地或破产流亡。 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发展 3、了解古代中国在丝织、冶金和制瓷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 (1)丝织业P9、10-11 ①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养蚕织绸的国家。 ②商时已有了织机;西周时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③从西汉开始,中国丝绸通过丝绸之路远销亚洲、欧洲,为中国获得“丝国”的美誉。 ④唐代丝织品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⑤宋代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 ⑥明清时期进入鼎盛时期。明朝时有新的丝织工具(花楼机)。细密精致的“缎”是清朝丝织品的代表。苏州、杭州、南京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设织造局)。民营纺织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2)冶金业P8 (冶铜技术)①商周时,青铜器的铸造进入繁荣时期,如商的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 (冶铁技术)①西周晚期已有铁器。②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出现。③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④南北朝的灌钢法。⑤16世纪以前中国的炼钢技术和产量一直领先世界。 (3)制瓷业P8、P11 ①中国是世界是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商朝烧制出原始瓷器。 ②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 ③北朝烧制出成熟的白瓷。 ④唐代已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越窑的秘色瓷;开始大量输出国外。 ⑤宋代制瓷技艺大放异彩,瓷窑遍布,并出现五大名窑。 ⑥明清时景德镇成为瓷都(青花瓷),明烧制五彩瓷,清发明珐琅彩。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输往海外。 三、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及经济政策P13-14 4、了解“市”的形成与发展 (1)宋代以前,“市”有固定的交易场所和交易时间,设市令或市长进行严格管理。(如汉代每个城市都设专供贸易的“市”,唐长安城有东西二市)。“市”与“坊”(住宅区)严格分开。(识P13图) (2)宋代以后,坊市界限被打破,突破了原先的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出现了草市、夜市,出现了商业繁荣的市镇;交易活动也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识P14图) 5、知道主要的商业城市 ①古代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等既是不同时期的政治中心、军事重镇,也是著名的商业中心。 ②隋唐时随丝绸之路开通、大运河开凿、经济重心南移等,也催生了许多城市的兴起,以至出现“扬一益二”(扬州、益州)。 ③宋代的出现了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四大商业名镇。明清的苏州、杭州等。 ④唐时广州成为最重要的外贸港口;元朝时泉州被誉为当时第一大港。 6、知道明清时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P10 ①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②时间、地点: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 ③部门:一些民营手工业部门(如纺织); ④标志:“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机房出现(雇佣关系)(手工工场)。 ⑤明清时影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因素主要有“重农抑商”、“海禁”和“闭关锁国”。P18 7、理解“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基本含义及其影响。P17-18 (1)“重农抑商”政策 ①含义:重视农业,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②影响: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时首倡“重农抑商”,此后的封建统治者大多继承重农抑商政策。对于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起了很大作用。明清的重农抑商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 (2)“海禁”政策 ①含义: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 ②原因:因东南沿海倭患猖獗,危及到明朝统治,明太祖实行“海禁”;清初,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厉行海禁,实行“闭关锁国”。 ③影响:“海禁”政策不仅妨碍海外市场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滋长。而且使中国与世界隔绝,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