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一、学习西方、寻求变革P68-70 1、了解魏源、林则徐、严复、康有为、梁启超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 ①林则徐: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主持编译《各国律例》、《四洲志》(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 ②魏源:《海国图志》(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启迪作用。(识P68图) ③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是康有为、梁启超、严复。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 ④严复:指出封建君主是“大盗窃国”,主张国家属于人民,王侯将相是人民的公仆。(对君权论进行了严厉的批判,直接动摇了君权论的基础)。 ⑤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从根本上动摇封建统治者恪守祖训、反对变法的理论基础。《孔子改制考》宣称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法的先师,从而借助经学的外衣,否定君主专制统治,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⑥梁启超:《变法通议》抨击了封建专制制度的危害和顽固派的因循守旧,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的思想,“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 2、认识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维新派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兴民权、提倡新学,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人民的觉醒。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二、新文化运动P72-74 3、了解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识P72-74图) 4、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基本主张 ①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 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口号:打倒孔家店)。 ③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鲁迅《狂人日记》、《孔乙己》把反封建内容与白话文有机结合,成为新文学的典范)。 ④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 5、认识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是近代中国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最主要功绩);使人们(尤其是青年人)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中国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受到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6、了解李大钊在新文化运动后期宣传社会主义的史实 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新文化运动进入后期,李大钊首先在中国举起社会主义大旗。1918年在《新青年》上连续发表文章《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讴歌十月革命,主张学习俄国,号召知识分子到群众中去。 7、了解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①撰写文章:1919年《新青年》刊载《马克思研究专号》,其中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②组织社团研究:如北京有“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湖南有“俄罗斯研究会”。 ③建立组织,向工人阶级宣传:一批马克思主义者(陈独秀、毛泽东、周恩来等),建立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创办工人补习学校,出版工人刊物《劳动界》《劳动者》《劳动音》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 ④指导工人阶级建立政党: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 4、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一、孙中山的三民主义P78-80 1、了解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 1905年同盟会成立后,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即民权、民生、民族三大主义,作为革命的指导思想。(识P79图) ①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就是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朝统治; ②民权主义即“创立民国”,就是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核心)。 ③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就是核定全国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 2、理解新三民主义 (1)1924年在中国国民党“一大”上,孙中山接受共产党的反帝反封建主张,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2)“新”在哪里? ①新民族主义,提出明确反帝目标(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和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②新民权主义:主张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者均享有民权。 ③新民生主义:在平均地权之外,增加节制资本、“耕者有其田”政策。 (3)新三民主义仍属于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但和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有着基本共同的革命目标,即反帝反封建,因而它成为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政治基础。 3、认识三民主义在推动辛亥革命和新三民主义在推动大革命中所起的作用 (1)①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②三民主义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进行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了中华民国;制定颁布了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新三民主义与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在若干基本原则上是基本一致的(反帝反封建),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国民革命时期的旗帜,推动国民大革命运动的发展。 二、毛泽东思想P82-84 4、了解毛泽东思想在工农武装割据和新民主主义理论方面的主要内容 ①国民革命失败后,鉴于城市中心暴动一再失败的教训,毛泽东总结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斗争的经验,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创造性地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思想,以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理论,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 ②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指出中国当时的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是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创造性地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描绘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蓝图及前景。(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1945年在中共七大上,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5、了解毛泽东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方面的主要论著 ③在革命即将胜利前夕,1949年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讲话,提出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事业为一切工作的中心。还提出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的总任务。同年,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提出人民民主专政的学说,为新中国成立作了政治理论准备。 ④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上,毛泽东发表了《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报告,提出了一系列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方针;创造性提出两类矛盾学说和如何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识P84图)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