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宋明理学P12-14 4、了解宋明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与基本主张 理学是宋明时期儒学主流。 (1)程朱理学:北宋二程(程颢、程颐),南宋朱熹。 ①“二程”主张: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物只是一个天理,主张先有理后有物(理学的核心思想)。同时把天理与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认为“人伦者,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在认识论上,提出“格物致知”。 ②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而天理就是人性中被后天欲望所蒙蔽的美德(三纲五常),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在认识论上,认为“格物致知”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编著《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的教科书)(识P13图) (2)陆王心学:(南宋)陆九渊,(明代)王守仁。 ①陆九渊:心学的开创者,核心命题是“心即理也”。把“心”作为万物的本原;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认为穷理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 ②王阳明:心学集大成者,吸取佛教禅宗思想,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在认识论上,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 四、明清儒学思想的发展P16-18 5、理解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基本主张 ①明朝后期的李贽,自称异端,大胆向儒家正统思想发出挑战,指出孔子不是天生圣人,儒家经典也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论,认为是非标准依据时代变化而变化,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提出“理”就在百姓日常生活之中(“穿衣吃饭,人伦物理”),批判“存天理,去人欲”的虚伪说教。李贽的思想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②黄宗羲对君主专制进行猛烈抨击,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从而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他的思想对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作用。 ③顾炎武形成了经世致用的思想。他主张走出家门,到实践中求真知,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著有《天下群国利病书》《日知录》,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④王夫之是唯物主义思想家。他认为世界是物质的;认为一切事物通过考察研究都是可以认识的;还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认为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他的唯物思想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意义。 ⑤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三位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进行批判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识P17-18图) 2、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一、古代中国的科技发明P36-37 1、了解古代中国四大发明的产生及外传 (1)造纸术:西汉前期中国已有了纸(甘肃天水市放马滩西汉墓);东汉蔡伦改进(“蔡侯纸”)。——八世纪中叶(唐)经阿拉伯传入欧洲和北非。 (2)印刷术:隋唐出现雕版印刷术;北宋毕升发明胶泥活字印刷术。——十五世纪传到欧洲。(识P34、36图) (3)火药:古代炼丹家发明;唐末开始应用于军事;最早的火药武器有突火枪、火箭、火炮等。宋代为抵御辽夏金进攻,军事上广泛应用火药。——12-13世纪,火药首先经印度传入阿拉伯。成吉思汗西征,蒙古军队使用了火药兵器。 (4)指南针: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是战国时发明的“司南”;北宋时应用于航海。——宋代经阿拉伯人传入西方。(识P37图) 2、认识古代中国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①中国四大发明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造纸术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②火药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封建骑士阶层日益衰落。 ③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地理大发现的时代。 ④欧洲人借鉴中国印刷术,造出自己的活字印刷机,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二、中国古代文学P42-45 3、了解春秋至明清时期的主要文学体裁、代表人物及代表作 (1)春秋末年:《诗经》——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至春秋中期的305篇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孔子整理编订,成为儒家经典)。 (2)战国时期:楚辞(“骚体”)——屈原以南方民歌为基础、采用楚国方言而创作出的一种新的诗歌体裁。代表作:屈原的抒情长诗《离骚》,浪漫主义风格。(识P42图) (3)汉赋:西汉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东汉张衡《二京赋》。 (4)唐诗: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 ①初唐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陈子昂。 ②盛唐边塞诗人高适“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燕歌行》);岑参“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③盛唐山水诗人孟浩然“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宿建德江》);王维“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汉江临眺〉)。 ④“诗仙”李白:浪漫主义诗人,代表作《将进酒》《行路难》《蜀道难》《静夜思》等。“宁羞白发照渌水,逢时吐气思经纶”出自《梁甫吟》。(识P43图) ⑤“诗圣”杜甫:诗作被称作现实主义的“诗史”,代表作《三吏》《三别》等。 ⑥中唐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创作了大量讽喻诗。 (5)宋词。①婉约派:北宋柳永《雨霖铃》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两宋之际的李清照的“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一剪梅》)。②豪放派:北宋苏轼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念奴娇•赤壁怀古》);南宋辛弃疾的“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6)元曲(包括散曲、杂剧)。以关汉卿、马致远等人的创作成就最高。 (7)明清小说。四大名著:罗贯中《三国演义》、施耐庵《水浒传》、吴承恩《西游记》、曹雪芹《红楼梦》。其他:吴敬梓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蒲松龄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三、汉字与中国书画P46-49 4、了解汉字的演变 ①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起源可以追溯到六千多年前的“图画文字”。 ②商代,汉字已形成完整体系。 ③此后,按照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的脉络发展演变。 ④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 5、了解古代中国著名的书法家(识P47图) ①楷书——魏晋楷书以钟繇、王羲之贡献最大;唐代的欧阳询(欧体)、颜真卿(颜体)、柳公权(柳体)的楷书各具特点。 ②草书——东晋的“二王”(王羲之、王献之),唐代张旭(草圣)、怀素,都是草书大家。 ③行书——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唐代的颜真卿《祭侄文稿》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还有北宋苏轼、元代赵孟頫、明代文征明等人的行书,历来备受世人喜爱。 四、中国的戏剧艺术 6、了解京剧的产生 ①形成:乾隆末年,徽班进京,风行一时;道光年间,湖北汉剧进京,参加徽班演出,形成“徽汉合流”的局面。徽汉剧互相融合,兼收其他民间曲调的唱腔、剧目和表演方式,形成了一个新剧种,后来称为京剧。 ②成熟: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涌现出程长庚、谭鑫培等号称“同光十三绝”的著名艺人。(识P49图) ③清末成为全国流行的剧种,民国以来又逐步走向世界。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