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与作用 (1)特点:国家干预经济; A(2)实质: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3)作用:①经济上,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的严重破坏,促进了经济恢复(因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也就不可能根除经济危机)。②政治上,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遏制了美国的法西斯势力,维护了自由民主制度,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③体制上,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美国经济开始进入一种国家政权与垄断资本结合的体制。④对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资本主义从此告别了自由资本主义的时代,迎来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P88-90 5、了解美国的“新经济” 20世纪90年代,美国首先出现新经济。“新经济”是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的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6、了解政府干预是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变化 ①二战后,资本主义进入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从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盛行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普遍奉行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实行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从而出现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 A②到70年代初,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胀”现象。各国立即进行调整,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逐渐出现一种“混合经济”(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 7、了解美欧等国推行的福利政策 【目的】为缩小贫富差距,减少因贫困引发的社会问题,从而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过程】二战后,“福利国家”开始发展起来;20世纪60、70年代,福利国家的发展日渐完备;从20世纪80年代以后,各国因财政不堪重负,不同程度减少政府的公共开支,缩福利国家的规模。 【实质】(措施:国家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服务开支,来保障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保障其经济安全,并保证所有公民能享受到较好的社会服务)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 7、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P94-96 1、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 ①农业:余粮收集制;②工业:大中小型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③商业:取消自由贸易;④分配:实物配给制和普遍义务劳动制。 2、理解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 四年的世界大战和三年内战使苏俄的经济濒于崩溃。国内战争结束,苏俄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如余粮收集制强化引起了农民的强烈不满;工人不满生活条件恶化也纷纷罢工;水兵叛乱。) 3、了解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并认识其作用(1921年) (1)内容:①农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②工业:解除了部分中小型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以租让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国家暂时无力开发的矿产油田等。③商业:改变由国家垄断贸易的做法,恢复货币流通和允许商品买卖。④分配:废除实物配给制。 (2)作用:提高了广大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稳定了政治形势;探索出了一条适合俄国向建设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A(3)特点: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实质)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以最终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二、“斯大林模式” 4、了解“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 ①在经济体制方面,所有制上实行单一公有制;管理体制上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排斥市场,采用强制性的行政手段)。 ②在实践方面:优先发展重工业,由农业和轻工业为其提供资金;逐渐取消新经济政策,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 A③成就:促进苏联工业化迅速实现(1937年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识P96图)。弊端: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国家从农民那里拿走的东西过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斯大林体制弊端,成为以后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三、苏联的改革P98-100 5、了解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史实 (1)原因:二战后,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特别是农业集体化的消极影响越来越明显,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粮食短缺,也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赫鲁晓夫上台后试图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 (2)内容:①经济改革的重点在农业方面。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扩大农庄(场)的自主权;大规模开垦荒地和提倡种植玉米,提高粮食产量。②工业方面,废弃部门管理体制,扩大地方和企业的权限;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者积极性。<③在政治上平反冤假错案,破除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 (3)评价:赫鲁晓夫改革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未能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导致改革失败。 6、了解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 (1)背景: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为缓解经济困难,首先进行经济改革。 (2)内容:①改革的重点是在管理体制上,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实际上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如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②在所有制结构上,允许发展其他经济成份,如个体、承包、合资、家庭农场等。 (3)结果:改革因①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②加上仍没有放弃苏联的传统做法,即优先发展重工业,没有取得预期成果。戈尔巴乔夫把改革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8、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一、美国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P104-106 1、了解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1)背景:二战后西欧国家普遍衰落,以英镑为中心的资本主义货币体系难以维系;美国经济实力空前膨胀,企图建立以自己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 (2)建立:1944年7月来自美苏中法等44国在美国布雷顿森林举行了国际货币金融会议,通过了《布雷顿森林协定》。 (3)主要内容:①规定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元保持固定的汇率。②成立两个下设机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世界银行)。 (4)影响:建立起了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①为世界货币关系提供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有利于维持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②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特权和支配地位。 2、了解世界银行和国家货币基金组织(识P105图) (1)世界银行。【宗旨】初期是致力于战后的欧洲经济恢复,后转向全球性的发展援助,即为成员国(生产性投资)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 (2)国家货币基金组织。【宗旨】稳定国际货币体系。即通过稳定国际汇率,消除妨碍世界贸易的外汇管制。在货币问题上促进国际合作,如通过提供短期贷款,协助成员国解决其在国际收支上出现的暂时困难。 (3)两个机构都成立于1945年,总部都设在华盛顿,由美国人担任关键职务。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