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了解红军长征的主要史实P72 (1)原因:直接原因: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根本原因:王明的左倾错误。 (2)过程:①1934年10月开始;1935年1月召开遵义会议;②1935年10月,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在吴起镇会师;③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红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长征胜利结束。(识P72图) 15、理解遵义会议的内容与意义 (1)内容:①纠正博古等人“左”倾军事路线错误;②肯定毛泽东正确军事主张;③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④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 (2)意义: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16、了解挺进大别山、三大战役和解放南京的主要史实P79-81 (1)挺进大别山: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渡过黄河,(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中原地区),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2)三大战役:①原因:到1948年秋,由于敌我力量发生重大变化,决战时机成熟;②人民解放军在1948年底至1949年初发动了战略决战: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其中最早开始的是辽沈战役;规模最大、歼敌最多是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中北平和平解放);③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识P80图) (3)解放南京:北平和谈破裂。1949年4月,百万雄师过长江,4月23日占领南京,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覆灭。(识P81图) 17、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1)国内意义: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的成立,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结束了中国近代百年来屈辱和分裂的历史,迎来了一个人民企盼已久的、独立自主的新中国。 (2)国际意义:是具有世界意义的伟大胜利。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 (3)思想意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4、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一、新中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P94-97 ★1、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60周年) (识P92、108图)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暂代全国人大职能)在北平召开。内容:①通过《共同纲领》(临时宪法的性质);规定了新中国性质(人民民主专政国家)及各方面的基本方针和政策;②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主席:毛泽东);③确定首都、国旗、国歌、纪年(北京、五星红旗、《义勇军进行曲》、公元)。④1949年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⑤举行开国大典,新中国成立。 2、了解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1)内容: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①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这就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根本政治制度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②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2)意义: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了两大原则(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3、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①1949年《共同纲领》规定;1954年9月一届全国人大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本形成。 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③一届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组织原则)。 ④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①性质:统一战线组织。 ②初步建立的标志: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③职能变化:1949-1954年,代行全国人大职能;1954年后起,“政治协商、民主监督”职能。 ④方针:1956年,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标志着该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4、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①体现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P96、100) ②过程:1949年《共同纲领》中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其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施行(P100)。 ③五个省级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1947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1965年)。 ④意义:民族区域自治的实施,满足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也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 二、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 5、了解1982年我国宪法修订的情况P99 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基础。 三、祖国统一大业P102-104 6、了解“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1)目的:为了解决台湾问题。 (2)过程:①1979年元旦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②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并做全面阐释。 (3)含义: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A(4)意义:“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也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7、了解香港、澳门的回归及其意义 (1)“一国两制”构想,首先在解决香港问题上得到成功应用——1984年12月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1997年7月1日,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并设立特别行政区。(识P103、104图) ★(2)1999年12月20日,中国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10周年) (3)港澳回归的意义:①对港澳:洗雪了港澳被侵占的百年国耻,开创了港澳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②对祖国:标志着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③对国际:标志着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做出了新的贡献(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范例)。 8、了解《告台湾同胞书》、“九二共识”以及海峡两岸的民间交流 (1)《告台湾同胞书》——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识P102图) (2)“九二共识”——1992年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商谈(汪辜会谈)中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重要共识,史称“九二共识”。这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 (3)海峡两岸的民间交流 ①1949年国民党败逃台湾,此后两岸处于隔绝的敌对状态。 ②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发表后,实现了两岸30年来的真正停火;中央政府又倡议直接三通(通航、通邮、通商)。 ③1987年开始,台湾当局允许居民赴大陆探亲,并在经济文化方面进行交流,海峡两岸长期隔绝的状态被打破,两岸关系发生历史性的变化。 ④“九二共识”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此后两岸民间的交流不断扩大,经济合作、互补、互利关系不断加强。 ⑤2005年,连战访问大陆(“和平之旅”),促进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