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一、太平天国运动P54-56 1、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金田起义、定都天京和北伐、西征 (1)背景: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面临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空前激化;自然灾害;洪秀全组织“拜上帝教”。 (2)金田起义:1851年,洪秀全率众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起义,建国号“天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不久洪秀全称“天王”。 (3)定都天京:1853年,太平军攻占南京,改南京为天京,定都,正式建立与清政府对峙的政权。 (4)北伐:(目的:北上推翻清朝封建统治)。一直打到天津郊区,由于孤军深入,北伐军浴血奋战两年,最终失败。但它深入清朝腹地,牵制清军大量兵力,为西征军创造了有利条件。 (5)西征:(目的:巩固天京大本营)。连续夺取安徽、湖北重镇,进入湖南,与曾国藩湘军交战,一度失利。石达开增援,取得鄱阳湖口大捷。西征的胜利,使太平天国控制了安徽、江西和湖北的大部分地区,夺取了清朝的半壁江山,太平天国进入全盛时期。 2、理解《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一)《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 (1)内容:要求废除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①土地分配: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无处不均匀”原则,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②产品分配:根据“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原则,规定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国库。(识P55图) (2)目的: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3)评价:①是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②它突出反映了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③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④但它体现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 (二)《资政新篇》(1859年) (1)《资政新篇》是后期为振兴太平天国,由洪仁玕提出的改革内政、建设国家的新方案。 (2)内容:①政治:向西方学习,以法治国,公众选举官吏。②经济: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③文化:兴办新式学堂。(④外交:中外自由通商,平等往来)。(识P56图) (3)评价:①进步性:这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②局限:但由于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和实施条件,加之当时处于战争环境,因而《资政新篇》未能真正推行。 二、辛亥革命P63-65 3、了解兴中会成立、同盟会成立 (1)兴中会成立:1894年,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建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兴中会,决心“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随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纷纷出现。 (2)同盟会成立:1905年,日本东京,推举孙中山为总理,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政治纲领(后被阐发为三民主义),机关刊物《民报》。意义:同盟会是中国近代第一个统一的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此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新阶段。 4、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成立 (1)武昌起义:四川发生保路运动,湖北防务空虚,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占领武汉三镇,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黎元洪为都督。 (2)中华民国的成立: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定都南京,国旗五色旗,改用民国纪年,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识P64图) 5、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内容:1912年春由参议院制定、孙中山颁布。①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②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③国民享有自由平等的权利;④国民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⑤确立三权分立的政体;⑥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 (2)评价:《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近代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6、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性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意义:①政治:推翻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②思想: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③经济: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④反帝: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⑤世界意义: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广泛影响)。 (3)辛亥革命成功的依据是: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4)辛亥革命失败的依据是: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三、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P66-68 7、了解五四运动的主要史实 (1)直接原因: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导火线)。 (2)过程:①第一阶段:5月4日—6月初;运动的中心在北京,学生为先锋;口号:“外争主权,内惩国贼”(具有反帝反封性质)、“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要求惩办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②第二阶段:6月5日后:运动中心在上海,三罢斗争,工人阶级为主力(工人阶级由此登上政治舞台)。 (3)结果:取得初步胜利(释放学生、罢免卖国贼的职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8、认识五四运动在近代中国社会变革中的影响 ①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②(运动具有广泛性)在运动中,青年学生起到了先锋作用;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起到了主力军的作用,先进知识分子开始走上同工人相结合的道路。 ③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提供了思想基础。 ④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9、了解中共“一大”的主要史实 (1)历史条件:①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并同工人运动相结合;②阶级基础: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队伍壮大;③组织基础:陈独秀、李大钊等创建共产党早期组织;④共产国际的帮助。 (2)1921年7月23日;上海。13名代表全国50多党员。(识P68图) (3)主要内容:①确立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②通过了党的纲领、奋斗目标。规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资本家私有制,实现共产主义。③规定今后党的中心工作: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④成立、选举党的中央机构:中央局(书记:陈独秀)。 (4)影响: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共是新型工人阶级政党,它的诞生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10、了解国民革命运动中的国共合作P68 ①中共在开展工人运动中深感要战胜强大的敌人,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1923年中共三大通过与国民党合作的决定。 ②形成标志: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③合作方式:党内合作(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 合作的政治基础:新三民主义。 ④合作的表现:国民革命运动由此兴起,反帝反封建的工农运动蓬勃发展,国民革命运动高潮迅速到来。统一了广东革命根据地;推动了北伐胜利进军,革命势力发展到长江流域。 11、了解北伐战争的成果 (1)目的: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统一中国。 (2)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3)成果: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①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歼灭吴佩孚、孙传芳部的主力),革命势力发展到长江流域,迁都武汉;②推动工农运动发展(建立农民政权、组织工人罢工);③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 12、了解南昌起义P70 (1)背景:中共吸取国民革命失败的教训,认识到掌握军队的重要性。 (2)时间、地点、领导人:1927年8月1日,南昌。周恩来、贺龙、朱德、叶挺等。(识P70图) (3)意义:①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②标志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13、了解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辟与建设的史实P71 ①1927年湘赣边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改向敌人防守薄弱的山区进军,创建中国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内容: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②毛泽东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开创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为中国革命指明方向。 ③到1930年夏,全国建立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红军达十几万人,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先后粉碎三次“围剿”,1931年冬在瑞金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