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中历史学科高一年上学期课时授课计划 必修二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导言分析】 一、原因:地理环境的影响 通过必修一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自然地理环境对古代东西方不同文明的产生有重要影响。与古希腊海洋文明不同的是,东亚大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孕育了中华民族以农耕为主体的经济形态,本单元我们将复习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二、内容:包括农业、手工业和商业。 三、评价: (一)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奠定在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的基础上古代中国取得了农耕文明(包括发达的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辉煌。 (二)随着历史的发展,西方国家工业文明兴起,而中国在明清以后,虽然农耕经济高度发展,但因封建制度的保守与封闭严重阻碍了新经济因素,造成中国经济迟滞,中国农耕文明逐渐落后世界发展潮流。到近代中国农耕文明受到工业文明的冲击,造成了落后挨打局面。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课标要求】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知识点解析】 一、古今中外农业发展的原因: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调整,中央集权的保护,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典型例题】(2008年天津)39.粮食问题引发全球广泛关注,我国高度重视农业发展。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时,耒、耜是主要农具,“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李悝说:“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 设问:材料一的历史现象说明了什么?(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4分)指出古今中外促进农业发展的共性因素(2分) 答案:战国农业生产发展(粮食产量提高)。 铁农具、牛耕的推广,水利工程的兴修(郑国渠、都江郾),各国的变法,封建生产确立(私田取代公田)。 提高生产力,改善生产关系。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