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高祖刘邦 汉高祖刘邦(前256或前247—前195),西汉王朝的开国皇帝,江苏泗水郡沛县(今江苏沛县)人,谥号高祖皇帝。 刘邦出身农家,少时不事生产,当过泗水亭长,为人豁达大度。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九月,刘邦在沛吏萧何、曹参的支持下,在沛县聚众响应陈胜、吴广起义,称沛公。不久,投奔项梁。公元前206年十月进抵霸上,秦王子婴投降,秦朝灭亡。刘邦废除秦的苛法,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因此,受到人民的拥护。项羽击溃秦军主力后,也引兵入关。在楚汉战争中,他打败了项羽,于公元前202年称帝,国号汉,由此建立了西汉王朝。 刘邦年轻时放荡不羁,鄙视儒生。称帝以后,他改变了观点。陆贾说:“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乎?” 建立在秦末残破经济基础上的西汉王朝,如不迅速采取措施安抚流民,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尽快医治战争的创伤,那么政权终将不能巩固,有得而复失的危险。刘邦以政治家的远见,令儒生陆贾总结秦朝失天下以及古代得失成败亡国的历史教训。陆贾于是作《新语》12篇,建议改变秦朝的政策,实行“宽舒”、“中和”、“无为而治”的政策,具体地说就是与民休息,减轻赋税徭役和刑罚,缓和阶级矛盾,恢复发展生产。刘邦根据陆贾的建议制订了与民休息的基本国策, 还命萧何重新制订律令,即“汉律九章”,并付诸实施。这些措施,使西汉王朝的统治得以巩固。公元前195年,刘邦因讨伐英布叛乱,被流矢射中,其后病重不起,于当年四月二十五日驾崩。 汉文帝 汉文帝(前202—前157)即刘恒,汉高祖之子,先封为代王。吕后死后,周勃等平定诸吕之乱,他入为皇帝。公元前180~前157年在位。他大力执行休养生息政策,重视农业生产,主张轻徭薄赋。文帝二年、十二年,两次把田租减为三十税一,十三年(前167年)下诏全免田租,到景帝元年(前156年)才又恢复三十税一,并成为汉朝定制。文帝又把算赋(人头税)由每人每年交纳120钱减为40钱。徭役也相应减轻,原一年服役一个月,改为“三年而一事”。他还主张宽刑,十三年时,下令废除了连坐亲属的法律和一些残损肉体的肉刑,如,黥(在脸上刺字)、劓(割鼻)、刖(断足)等。轻徭薄赋和减轻刑罚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发展。文帝注意节俭(课文小字有停建露台的例子),提倡廉政。有一次有人献给文帝一匹千里马,文帝说:皇帝出门前面有仪仗,后面有从车,一日走五十里,我一个人乘千里马能跑到哪里去?他把马还给献马人,并发给路费,叫他回去,还下令说:“朕不受献,其令四方勿来献。”文帝的励精图治和注重节俭,节省了财政开支,形成了廉政风气,减轻了人民负担。因而当时“海内殷富”,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 汉景帝 汉景帝(前188—前141)即刘启,汉文帝长子。前156~前141年在位。景帝重农,曾和百官一起劝农,令皇后督导植桑、养蚕、织布诸事宜。景帝下诏说:“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其令郡国务劝农桑,益种树,可得衣食物。”景帝又减轻了文帝时的笞刑(文帝除肉刑后,改为笞刑。笞刑是用竹板鞭打犯人),断狱从轻,因此狱事简省。人民所受压迫比秦时有显著的减轻。时王国势力膨胀,景帝用晁错计削藩,后来平定七国之乱,削弱了王国势力,加强了中央政权。文帝、景帝在位四十年,史称“文景之治”。 董仲舒 董仲舒(前179—前104),西汉哲学家、今文经学大师,广川(今河北枣强)人,“少治《春秋》,孝景(汉景帝)时为博士。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不窥园,其精如此。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而仲舒以贤良对策焉。”(《汉书•董仲舒传》)他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者”。汉武帝采纳了他的建议。此后,他先后担任江都王相、胶西王相。晚年“去位归居,终不问家产业,以修学著书为事”。“仲舒在家,朝廷如有大议,使使者及廷尉张汤就其家而问之”。董仲舒以儒家思想为基础,杂以阴阳五行说等,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联系在一起,形成新儒学思想体系。体系的中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假借天意把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秩序绝对化、神圣化,还提出了三纲五常,并宣扬“天不变,道亦不变”。董仲舒对“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无)立锥之地”的现象有所揭露,提出“限民名田,以澹(赡)不足”,“塞并兼之路”的主张。在教育方面,他认为应以“教化”为“堤防”,立太学。《春秋繁露》是他的主要著作。董仲舒帮助汉武帝推行文化专制主义,使儒学得以改造、发挥并取得独尊地位,是为此后两千年以儒学为正统之滥觞。 太学 汉代的全国最高学府。汉武帝采纳董仲舒“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在长安设立。最初太学中只设五经(《易》《诗》《书》《礼》《春秋》)博士,置博士弟子50人。西汉末年增至3 000人,到王莽时,太学生增至一万多人。这些人学成经考试后,按等第录用。武帝还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太学和郡国学主要是培养统治人民的封建官僚,但是在传播文化方面,也起了重要作用。 汉武帝及其“举贤良对策” 汉武帝(前156—前87)是中国历史上很有雄才大略和作为的封建帝王。他在位(前141~前87年)时,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上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把西汉王朝的统治推向鼎盛时期。在政治上,改革仕进,实行察举制度,选拔人才。实行“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惩治豪侠,处置郡国豪富;在经济上,实行盐铁官营,中央专卖。中央铸“五铢钱”, 统一货币。大规模地兴修水利,治理黄河,注意发展农业生产;在思想文化上,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设立太学,置五经博士,大力推行儒学教育。通过以上措施,使中央集权的统治得到巩固和加强,并出现了封建大一统的鼎盛局面。但是,汉武帝后期,连年征战,国库空虚,迷信奢侈,重用酷吏,社会动荡,农民暴动。汉武帝颁布承认过失的“罪己诏”,停止征伐,减轻赋税,除去暴政,恢复民力,发展农耕,避开了一场严重的社会危机。登基伊始,汉武帝召集中央及地方要员,要求他们荐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由皇帝亲自拟定有关时政的问题进行考问,被问者要以书面回答。这就是策问。公元前134年,汉武帝再次下令诏命举贤良文学上书对策,为改制提供新的理论依据,于是,就有了历史上关于汉武帝、董仲舒之间的三次策问与三篇对策,史称“天人三策”。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局面的形成及其评价 汉初,为了恢复社会生产,稳定封建统治秩序,实行无为而治、轻徭薄赋。在思想上,主张清净无为和刑名之学的黄老学说受到重视。武帝即位后,社会经济已有很大的恢复和发展,从政治上和思想上进一步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已成为封建统治者的迫切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儒家的春秋大一统思想、仁义思想和君臣伦理观念,显然更适应汉武帝时加强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于是,汉武帝开始提倡儒学,“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而延聘“儒者数百人”,引起天下学士“靡然向风”。公元前140年,武帝召各地贤良文学之士到长安,亲自策问,董仲舒应诏上《天人三策》,其中包括“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他说:“诸不在六艺(六经)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董仲舒对《春秋》“大一统”思想加以发挥,认为政治法纪上的大一统,必须是思想上的统一。他提出的建议立刻得到武帝的赏识并接受。汉武帝下令正式确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以儒学正式取代黄老,定为官方政治学说,实现了政治指导思想的转变。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指导下,在朝廷设五经博士。公元前124年,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和丞相公孙弘的建议,在长安设立太学。五经博士为教官,博士弟子为太学生。太学生经过考试,合格的便可直接授官。博士除参与有关政治活动外,其主要职责就是从事教育。博士弟子制度的建立,标志着以儒家经学为教育内容的封建官学教育的开始。儒学教育进而扩展到私学、蒙学和家庭教育各个领域,并且通过选士制度将培养出来的人才选拔到政府机构中来,这样,儒术就成为国家培养和选拔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准。由此结束了战国时期各种学派互相争鸣的局面,儒学正式取代了黄老之学,儒学独尊地位被确立起来,成为法定的封建统治思想,并奠定了中国2000多年封建专制统治的思想基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有利于加强封建中央集权和封建大一统局面,因此,对维护上升时期的封建统治具有积极作用;同时,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和教育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儒学独尊局面的形成,又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人们的聪明才智。 3.学术观点 学术界对董仲舒的不同评价 一种评价:董仲舒的一生是治经著述、改造儒学、实践儒学的一生。他作为开一代经学之风的《公羊春秋》大师,广采博纳,实现了对先秦诸子的真正综合,建构起了一套新的儒学体系,特别是由于他首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经武帝钦定,从此使儒学登上了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王座,与此同时,他还为西汉封建社会的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并在政治举措上提出了一套具体的改革措施。董仲舒的所有这些理论和实践活动,都适应了时代的要求,顺应了历史的发展趋势,因而巩固和加强了以刘氏皇帝为核心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促进了西汉王朝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和西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对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巩固和发展,以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丰富和发展,都具有不容忽视的重大意义。据此即可论定,董仲舒是汉代的第一大儒,封建社会理论大厦的设计师和建筑师,封建社会初期的有建树的思想家,同时,他还是汉代的第一教育家。以上这都是值得肯定的方面。不过,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也包含了神秘主义的、形而上学的东西,特别是作为封建地主阶级的意识形态,其维护封建专制和压抑人性的方面,始终是消极方面,特别是到封建社会后期,便日益走向了阻碍社会前进的反动方面。(王永祥《董仲舒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另一种评价:根据列宁“评判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列宁全集》第2卷,150页)衡量,不难发现,董仲舒的哲学思想比其前辈的哲学思想,在人类认识客观真理的问题上,不仅没有提供什么新的东西,而且还使人的认识更远地背离了客观真理。因此董仲舒的哲学思想,基本上应持否定态度。董仲舒思想在中国历史上长期发生重大影响,主要原因是因为他编造了一套“三纲五常”封建伦理规范,高度地集中地反映了整个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以致尽管各个封建王朝的哲学形态有所改变,但它们却都直接间接,或明或暗地为“三纲五常”的合理性、“永恒性”作论证。因之,“三纲五常”这一封建道德规范,在汉以后整个封建社会里,不仅没有更换,而且在更换了新的哲学形态中,又得到了新的理论根据。这就是董仲舒学说在中国历史上,能够长期发生影响的秘密。(于首奎《西汉哲学新探》,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4.插图说明 《保存于西安碑林的汉代熹平石经》 东汉灵帝熹平四年(即175年),蔡邕等人正定儒家经本六经文字。蔡邕认为这些经籍中,由于俗儒芽凿附会,文字误谬甚多,为了不贻误后学,而奏请正定这些经文。诏允后,邕亲自书丹于碑,命工镌刻,185年刻成,立于太学门外,碑共有46块,这些碑称《鸿都石经》,亦称《熹平石经》。碑上的字是蔡邕用标准的八分隶书体写成,故又称“一体石经”。熹平石经共刻《鲁诗》《尚书》《周易》《春秋》《公羊传》《仪礼》《论语》等七经,凡六十四石,计200 910字。石经,最初是指刻石的儒家经典。《熹平石经》与三国魏正始年间(240—249年)刻《正始石经》、唐文宗开成2年(837年)刻《开成石经》为我国古代最著名的三大石经。北朝(420—589)以后,佛教将佛经刻于石山,也称作“石经”。熹平石经有精严端庄的庙堂气象,出自名家,在历史上影响较大,但受限于校正经文和规范文字的实用目的,未能在艺术性上作更多的追求。 熹平石经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定儒家经本。原石立于河南省洛阳市城南门外太学讲堂前。其遗址在今河南偃师。原石几经兵火,荡然无存,宋代以后偶有残石出土,自1922年在太学旧址时有残石出土,达数百余块之多。中国国家图书馆目前藏有该经残块约189块,西安碑林等地也有残块。本图是保存于西安碑林的汉代熹平石经拓片。 5.参考书目 《汉书•董仲舒传》 《董仲舒传》魏文华著,新华出版社出版 《董学探微》,周桂钿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董仲舒评传》,王永祥著,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两汉思想史》,祝瑞升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一、 教学目标 目标 内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魏晋时期儒学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儒学吸收佛道精神,出现“三教合一”的局面 1.一定思想文化是一定社会状况的产物,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过来又会影响社会存在 2.儒学在中国封建社会的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变化,正确看待和评价各个时期儒学的历史地位 通过对历史上儒学的发展变化的有关知识的掌握,认识意识形态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握中国历史上的思想文化发展脉络,了解其发展规律,探究宋明理学的历史价值和社会影响 提取图片信息,拓展课本知识,探究历史问题 三教合一局面的出现,反映了不同文化的互补可以促进思想文化的发展,反映了维护互补的重要性 宋朝的程朱理学 宋代理学是儒、佛、道三家融合的产物,发展为新兴的儒学 了解思想观点,观察发展变化,分析地位价值 儒学从佛、道中汲取了有益的内容,完成了更为理论化、思辩化的过程,这是中国儒学的一大进步 王阳明的心学 王阳明是明朝中期儒学的代表人物,他把理学发展到“心学”的新阶段 联系相关知识,比较综合归纳、探究历史规律 心学的出现既反映了理学在明代的发展,也预示着新的理论即将出现 二、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1.知识结构 2.教材分析与建议 课时安排 1课时。 重点 掌握程朱理学和王阳明心学的基本内容。 难点 理解理学和心学的思想内涵;正确评价程朱理学和王阳明心学的历史地位。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