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建议: 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忆复述中国儒家思想的产生、发展和遭受挫折的经过,然后导入课文。分析汉武帝“举贤良对策”的社会背景。 其次,指出汉初依据军功大小用人的方式,要求学生思考这种用人方式的弊端。 第三,利用教材所提供的原始材料,指出汉初已经注意到官员的人选问题。特别要向学生说明的是,汉高祖、汉文帝的下令求贤,没有形成定制,以此突出汉武帝的“举贤良对策”的特点就在于它成为定制。 第四,列举汉武帝时期一些名人,来说明举贤良对策的社会效果。 第五,在教学中,附带说明匈奴对西汉边境的骚扰、王国问题的经过,来说明加强中央集权的迫切性。同时可以引用晁错《论贵粟疏》中的文字,来证明西汉前期土地兼并的情况。 第二目: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1)董仲舒的历史地位、生平及贡献。 董仲舒是汉代儒家代表人物,也是使儒家思想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关键人物。 董仲舒是西汉哲学家,今文经学大师。广川(今河北枣强)人,“少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帷外门生,一个对一个口传),或莫见其面。盖三年不窥园,其精如此。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汉景帝时期,董仲舒得到了“专精于述古”的声誉,当上了“博士”。 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即位,下了一道诏令,要各地方长官推举“贤良方正”的学者,到长安献计献策。“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而仲舒以贤良对策焉。”董仲舒连连给汉武帝上了三篇奏章,叫《天人三策》,编造了“天人感应”理论。这就是他连续三次回答汉武帝提出的问题,因此受到任用,先后担任江都王相、胶西王相。 晚年辞官,“终不问家产业,以修学著书为事”,著有《春秋繁露》八十二篇,此外有《春秋决狱》《玉杯》《清明》《竹林》等著作,“凡百二十三篇”。 在退隐期间,董仲舒依然受到汉武帝的重视,“朝廷如有大议,使使者及廷尉张汤就其家而问之”。 董仲舒的贡献在于他把道家、阴阳五行家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而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2)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①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 战国阴阳五行家邹衍认为,历史中的朝代更替是由于五德运行产生的影响。按照邹衍的学说,每个朝代必须与五德之一相联,因此,这个朝代就应当遵循这五德之一的要求来运转。董仲舒修改了这个理论,认为朝代的更替不是依循五德运行的顺序,而是依循“三统”,即黑统、白统、赤统的顺序。他在《三代改制质文》中说:每个朝代都依循一统,每统又各有其为政的系统。 按董仲舒的说法,夏朝代表黑统,商朝代表白统,周朝则是赤统。夏、商、周三朝完成了这一历史循环。之后,历史又开始一次新的循环,新的朝代又应当代表黑统。照董仲舒的看法,继承周朝统治的既不是秦朝,也不是汉朝,而是孔子,他承受天命,创立了黑统。孔子所受天命,不是一种“法统”,而是一种“道统”。他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春秋》本是鲁国的史书。按董仲舒一派的说法,《春秋》是孔子的一部重要著作,在其中,孔子树立了他的道统的统治。孔子代表了黑统,并创建了黑统的各项制度。董仲舒对《春秋》的解释十分著名,他的各项学说都可以从《春秋》中找到根据,换句话说,他的理论权威来自《春秋》,这是他把自己的著作称为《春秋繁露》的缘故。 ②针对加强君权需要,提出“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和相应的儒家道德观点 在过去,所有的君王都是从祖先承受君位,甚至秦始皇帝也不例外。只是到了汉朝,情况不同了。汉高祖刘邦,出身布衣,而君临天下。这需要某种理论的支撑,董仲舒正是提供了这种理论的支撑。王者受命于天,并不是一个新理论。在《书经》里,已经有这个思想。孟子把它说得更清楚。董仲舒则更具体地把它纳入了自己的天人一体论。他说:“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力所能致而自至者,此受命之符也。天下之人同心归之,若归父母,故天瑞应诚而至。”“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 董仲舒认为,一个国君的统治是由于天命,这就为君王行使皇帝的权威有了合法的根据;但同时又对君王的权威施加了某种限制:皇帝必须时刻注意上天的喜怒表现,按照上天的意旨行事。汉朝的皇帝和此后历朝的皇帝,每逢天灾时,都程度不等地要省察自己执政的表现,刻责自身,谋求改进。“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足以贼民者,天夺之。” 他还认为“天有阴阳,人亦有阴阳,天地之阴气起,而人之阴气应之而起。人之阴气起,而天地之阴气亦宜应之而起,其道一也”(《春秋繁露•同类相召》)。 他在应对中还说:“天者群物之祖也。故遍覆包函而无所殊,建日月风雨以和之,经阴阳寒暑以成之。故圣人法天而立道,亦博爱而亡私,布德施仁以厚之,设谊立礼以导之。” ③针对土地兼并现实,进一步发挥儒家的仁政思想,主张限田、薄敛、省役 董仲舒生活的时代,官僚、贵族、侯王凭借封建特权,对土地进行大规模的掠夺,种种违法逾制行为十分严重。土地兼并造成“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无)立锥之地”,阶级矛盾日益剧烈。他进一步发挥了儒家的仁政思想,提出“限民名田,以澹(瞻)不足”,“塞兼并之路”,国家对百姓“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 和废除盐铁官营主张。这对减轻国家对农民的剥削和压迫,节约民力,保证农时,使土地和劳动力有比较稳定的结合,以缓和阶级矛盾,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巩固大一统的封建国家,在当时有进步意义。 ④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 在此之前,儒家认为,社会是由五种伦常关系组成的: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董仲舒从中选出君臣、父子、夫妇三项,称为“三纲”。董仲舒对先秦儒家伦理思想进行了理论概括和神学改造,形成了一套以“三纲”“五常”为核心,以天人感应和阴阳五行说为理论基础的系统化、理论化的伦理思想体系。他认为道德是“天意”、“天志”的表现,“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为此,他提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即三纲五常。三纲是社会伦理,五常是个人品德。纲常就用以泛指道德和道德规范。人的自然发展应当依循道德规范的方向,而这是文化和文明的主要内涵。 他大力提倡孝道,认为孝是天经地义。 教学建议: 首先,利用教材【历史纵横】所给的材料,简单介绍董仲舒其人,从董仲舒的成长历程悟出“业精于勤,荒于嬉”的道理。同时要求学生理解董仲舒的历史地位是由他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思想领域里的历史贡献所决定的。通过对教材提供的《春秋繁露》书影的观察和欣赏,同时向学生说明这本著作的规模是八十二篇,仅仅是董仲舒中多著作中的一部,让学生充分理解董仲舒在我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的历史地位。 其次,让学生回忆复述春秋战国时期的道家和阴阳五行家的思想主张,然后阐述董仲舒新儒学的内涵特征。 第三,出示本课所提供的有关董仲舒几点思想主张的原文材料,让学生从第一手材料中窥探董仲舒思想的原貌,便于学生对董仲舒思想主张的深刻理解。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阅读古文的能力,增强了学生对原始材料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 第三目: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汉武帝尊儒的措施 ①思想方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汉武帝说:“今子大夫既已著大道之极,陈治乱之端矣,其悉之究之,孰之复之。” ②政治方面:用文学儒者数百人参与国家大政。扩大了官员的队伍,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巩固了封建统治基础,成为汉武帝文治武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给后世封建王朝在用人方式方法上面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迪。 ③教育方面:兴办太学,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这是封建国家利用政权的力量兴办教育、提倡儒学,其必然对整个社会的教育事业有一定的导向作用。 汉武帝的这两点措施,为儒家思想上升到独尊的地位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从此儒家思想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延续了两千年之久。 (2)西汉的儒学教育状况 ①教育为儒家所垄断。汉武帝规定儒家经典为必读教科书,定《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其中《诗》就是《诗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书》就是《尚书》,是我国古代商贾文献资料汇编;《礼》就是《周礼》,周代的典章制度,道德规范;《易》就是《易经》,是我国古代一部具有一定的哲学思想的著作;《春秋》,是孔子以鲁国历史为主线所编写的一部编年体史书。汉武帝还立专事研究、传播五经的教官“博士”。挑选“明于古今,温故知新,通达国体”的人为博士,负责传授学问,设置经学博士7人。这是西汉大力弘扬儒学最切实际的举措。 ②儒学地位大大提高。前124年,汉武帝为了培养官吏,统一人们的思想,根据董仲舒的建议“定太学以教救国”,在长安兴办太学。规定太学生员为博士弟子,太学的学习科目设五经,一律由儒家五经博士教授。学生可任选一经学习,(相当于今天大学的专科),以自学为主,老师定期讲经,每年考试一次。学完经考试合格后即可以做官。太学,是中国历史上董仲舒第一个创办的第一所大学,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古老的正规大学。太学是官办的最高学府。起初,太学有经学博士7人和博士子弟50人,后来太学生发展到3 000人。东汉时期更达到三万余人。可以说,太学不但是中国第一个官办最高学府,而且也是世界上最早官方创办的以传授知识、研究学问为宗旨的高等学府。 太学的兴办,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时代为官的规矩,使得非贵族家庭子弟也可以凭太学资格入仕。至此,儒学的地位大大提高,与之对应的是,春秋战国以来的风云一时的诸子百家学说渐渐沉寂无闻。 ③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汉武帝下令全国郡县设置学校,这一措施真正使得儒学在民间光大,处于独尊地位。汉武帝还鼓励学者从事私家的儒学教育,为弘扬儒学打下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3)独尊儒术的结果 西汉后期,儒学之士,在中国文化舞台上逐渐成为主角,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延续两千年之久。 教学建议: 首先,令学生回忆复述我国奴隶制时代的教育情况:起初是官府垄断教育,春秋时期出现私学。 其次,提问四书五经名称,由此导入正文。 第三,详细讲解汉代长安太学情况,可以展示本文所提供的具体材料。加深学生对太学的了解。 第四,通过对教材《汉代熹平石经》的观察和欣赏,使学生体会到汉代政府对儒学的重视。也使学生从石经拓片上精美文字字体中,感悟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通过对《西汉成都文翁石室授经讲学图》的观察和欣赏加深对教材“鼓励学者从事私家的儒学教育”一文的理解。 第五,积极开展探究性学习,利用教材提供的【学思之窗】中的引文和问题,让学生积极探讨,阐述个人看法。在探讨中,不求全面,但求合理。教师也不必作出惟一的答案以限制学生思维。要求注意思维的开放性、灵活性、奇异性,重在思辨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1.教学设计 (1)关于汉武帝的“贤良对策”。 讲授本课之前,应该首先帮助学生回忆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尤其是与本课密切相关的儒家、道家、阴阳家的思想主张。总结自秦朝以来,我国封建统治阶级的主要治国思想经历了法家、道家和儒家的这样一个演变过程。最好能对这种演变的原因做一个简单的解说。使学生对中国思想史的演变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为了使学生正确地理解汉武帝的“举贤良对策”政策的必要性,建议把西汉用人制度做一个简单的介绍:起初是按照军功大小任用官吏。随着时间的推移,开国功臣的人数日渐减少,于是准许功臣保荐子侄为官。严格说来,马上打天下的人,未必都是治理国家的能臣干将。打天下与治天下不是同一层面上的内容,治理天下比打天下更为重要。虽然汉初的几位皇帝也一度注意选拔人才,下令招贤,但是毕竟没有形成国家制度。 然后帮助学生回忆西汉的王国问题解决经过:楚汉战争时期,为了对付项羽,刘邦曾经分封了七个异姓王。西汉初年,刘邦将异姓王逐一翦除,却又错误地总结了秦朝迅速灭亡的教训,分封了九个同姓王,形成了西汉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的现象。到了汉景帝时期,一度发生了以吴王刘濞为首的吴楚七国之乱,叛乱虽然被平定,但是王国依然存在,很不利于中央集权。加上边境不宁,土地兼并严重,这些都非常需要人才来帮助皇帝治理天下,由此可见汉武帝“举贤良对策”的必要性。 (2)关于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建议采用谈话法,与学生一起共同探讨儒家思想产生、发展过程。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剧烈动荡,新旧制度的交替,导致思想学术界的学派纷呈、互相争鸣的局面,成为我国思想史上的第一次兴旺时期。秦朝专崇法家思想,焚书坑儒。西汉初年,奉行黄老之道,无为而治,与民休息,政治气氛宽松,各派思想得以复苏。但是,政治上的统一,要求思想上的统一与之相适应,迫切要求一种为政治统一作出理论上的解释的学术思想。而法家思想在秦朝的滥用,已经造成严重的恶果。所以,只有温和的儒家思想适应当时社会的需要。这就是儒家思想能够在汉朝受到重视的原因。但是要向学生说明的是,董仲舒的儒家思想,已经不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原貌,而是参杂了道家,阴阳五行家,甚至部分法家思想的一种与时俱进的新的思想体系。此所谓汉朝“外儒内法,而剂之以道”。可见,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中国思想学术界实际上在互相交叉渗透,互相吸取改造,以适应社会政治的需要。董仲舒进一步发挥了儒家的仁政思想,教材中所引用的“限民名(侵占)田”的主张,最具有时代的针对性,它是西汉土地兼并严重、造成阶级矛盾趋于尖锐的现象在政治上的呼声。 至于三纲五常,儒家原来的说法实际上“五纲”: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董仲舒将其发展为新的三纲五常,作为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进一步规范了人们的社会行为,被后世奉为“至道”。 建议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探讨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正反两个方面的作用和影响,识别传统美德和封建糟粕,进而有所扬弃,进一步弘扬社会主义道德,总结出新的为人处世标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