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教学案例 案例一:在学习“‘百家争鸣’的局面”一目时,教师可以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时代特征的提问,引导学生进入“百家争鸣”社会原因的分析。 请问,春秋战国时期具有怎样的时代特征?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作简短的总结: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奴隶社会趋向瓦解;战国时期,互相兼并,封建制度逐渐确立。总之,春秋战国时期是国家由分裂趋向统一的时期,是奴隶制走向封建制的时期,是一个历史的大变革时代。那么,具体的又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呢?这些变化导致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什么现象? 案例二:在学习孔子及儒家的勃兴一目时,用实物投影,或计算机、幻灯介绍一组世界文化遗产“孔府、孔庙、孔林”的图片,既可作为本目的导入,也可以此强调孔子的世界影响。 图片1:孔府 孔府位于孔庙东侧,有“天下第一家”之称,是孔子嫡系长期居住的府第,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官衙与内宅合一的典型建筑。西汉以后,历代帝王进行了数十次的重建、扩建,使其成为一组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 图片2:孔庙 现今的孔庙是明清两代完成的,其建筑仿皇宫之制,前后九进院落,贯穿于南北中轴线上,南北长1公里,面积9.6公顷,门坊54座,房屋466间。院内苍松翠柏,殿宇雕梁画栋,碑刻2000余块,是我国大型的碑林之一。 图片3:孔林 孔林位于曲阜城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专用墓地,也是目前世界上延时最久、面积最大的氏族墓地。孔林始于孔子死后第二年,随着孔子地位的越来越高,孔林的规模也越来越大。自汉代以后,历代统治者对孔林重修、增修过13次,以至形成现在的规模。 案例三:在学习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一目时,用实物投影,或计算机、幻灯展示一组史料,通过阅读、分析史料,理解孟子、荀子的思想主张。 史料1:有关孟子的思想 孟子曰:“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曰:“人无有不善。” 史料2:有关荀子的思想 荀子曰:“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 荀子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荀子曰:“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四、问题解答 【学思之窗】 1.对孔子这段名言,你有什么感想? 解题关键:孔子对自己一生不同阶段所达到的精神层面进行的概括。 思路引领:结合孔子的生平及思想,来理解和认识孔子的这段名言。 答案提示:这段话是孔子对其精神修养发展过程的概括。孔子说自己15岁时就立志学习知识,来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30岁时懂得了礼,言行都很得当;40岁时已经成为知者;到了50岁、60岁,孔子认识到天命了,并且能够顺乎天命了;70岁时能从心所欲,所做的一切自然而然正确,这是圣人发展的最高阶段。 2.想想看,上面关于“人性”的几种看法,你认为对不对?为什么?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解题关键:孔子、孟子、荀子、告子对“人性”的不同看法。 思路引领:理解四种看法,谈谈自己的看法。 答案提示:孔子、孟子、荀子、告子对“人性”的看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 “性相近”、“性善论”、“性恶论”和“性无善无不善”的观点,都未能真正揭示人性的本质和内涵。人性从客观上说,是随着人的生存环境而变化的;从主观上说,是随着人生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人有自然属性,还有社会属性。 关于孔子“人性论”的几种观点: 有学者认为,孔子没有直接的提到人之性善或性恶,但却说圣贤也要经常警惕防范不仁,可见孔子认为性恶来自先天。 另有学者认为,孔子的确不像后来的孟子和荀子那样,直接而明确地谈论人性是什么或不是什么,但《论语》中却多处蕴含着孔子人性本善的价值预设。 还有的学者认为,孔子的人性观是人性美善,而又非纯美纯善,并且认为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就是孔子性美善而又非纯美纯善两个方面合乎逻辑的分化和发展。 【探究学习总结】 1.本课测评 (1)“百家争鸣”形成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解题关键: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影响。 思路引领:现实影响和长远影响。 答案提示: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终于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日后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儒家思想是怎样形成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解题关键:儒家思想的产生背景。“仁”的思想。 思路引领:儒家思想形成的客观条件和主观原因。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思想。 答案提示: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家思想即在此氛围中产生,并在吸收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发展成长起来。同时,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潜心办学和著述,整理六经,成为新学派的创建人,是后世的“至圣先师”。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孔子提出的“仁”,这其中包含了民本思想,孟子将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进一步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荀子也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并提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观点。从孔子创立儒家思想,到经过孟子、荀子的总结和改造,其体系更加完整。 2.学习延伸 (1)探究活动 列表对比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相同处和不同处。 思想家 思想比较 孔子 孟子 荀子 同 仁的思想 爱人 仁政 仁义 民本思想 为政以德 民贵君轻 君舟民水 异 人性论 性相近 性善论 性恶论 (2)阅读与思考 简单解释这些名言的大致意思,分析它们属于儒家思想哪一方面的内容? ①只有仁的人才能去喜爱人,厌恶人。 ②做人没有仁心,如何对待礼法?做人没有仁心,如何对待乐理? ③志士仁人,不因贪生怕死而损害仁德,只会勇于牺牲而成全仁德。 ④关爱他人的人,人们就会爱戴他;尊敬他人的人,人们就会敬慕他。 ⑤没有羞耻、厌恶之心的人,不能算作真正的人。 ⑥对人言语友善,比布帛还温暖;对人恶语中伤,比刀剑还尖刻。 ⑦作为君子,贤良可以宽容奸佞,智慧可以宽容愚蠢,渊博可以宽容肤浅,精粹可以宽容庞杂。 孔子、孟子和荀子的这些言论属于儒家“仁”的思想内容。 (江苏南京第二十七中学 胡玉娟) 五、资料与注释 1.原始资料 老子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