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历史 > 综合辅导 >

高中历史教案: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8)

http://www.newdu.com 2020-05-16 新东方 佚名 参加讨论

    (3)关于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告诉学生,中国古代封建教育,最初是私人教育。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就是师徒相传,而真正由国家开办教育始于汉武帝。所以汉武帝在推动封建教育方面,对后世影响深远。
    汉武帝在推动儒学方面,具体措施有三点:其一,全面肯定新儒学思想;其二,起用文学儒者数百人参预国家大政;其三,兴办太学,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
    在介绍五经的时候,可以利用投影,将五经书影展示给学生。
    汉代的教育盛况,建议采用读书指导法,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来复述。同时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儒家思想能够逐渐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2.教学案例
    案例一:
    在讲授“汉武帝的‘贤良对策’”一目时,用投影、幻灯或计算机介绍几组图片。
    图片一组:孔子、孟子、董仲舒。这几位都是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其中,孔子生活在春秋晚期,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董仲舒则是西汉人。他们对儒学产生、发展和进一步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图片二组:秦始皇,汉武帝。虽然毛泽东诗词说“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其实,这两人在思想文化方面的作为是不相同的。秦始皇是焚书坑儒,实行愚民政策,结果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结果是弘扬了儒学,发展了文化。两者目的相同,措施不同,结果不同。
    图片三组:汉高祖、汉文帝、汉武帝下令招贤的诏书引文。汉高祖和汉文帝的诏书引文在教材【资料回放】中,汉武帝的诏书引文需要制作,可以从《汉书•武帝纪》等文献中查找。
    案例二:
    在讲授“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一目时,利用幻灯、投影或计算机介绍几幅图片。
    图片一:《春秋繁露》书影。《春秋繁露》是董仲舒的重要著作,八十二篇。是董仲舒宣扬春秋大一统思想的重要文献。
    图片二:教材【学思之窗】的《汉书•董仲舒传》的关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引文和思考题。注意,引文中的“六经”是指儒家的经典《诗》《书》《礼》《易》《春秋》和《乐》,秦以后,《乐》经失传,剩有五经。其中《书》又有古文尚书和今文尚书之分。
    案例三:
    在讲授“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一目时,利用幻灯、投影或计算器介绍几幅图片。
    图片一:《保存于西安碑林的汉代熹平石经》。从拓片文字上来看,显然是《易经》部分内容。可见汉代对儒家经典的重视。拓片字体是隶书,相当精美。
    图片二:《西汉成都文翁石室授经讲学图》。左边形象较大者为老师,其余为弟子。中国古代绘画、雕刻等作品往往通过放大比例来突出重要人物,后世的《韩熙载夜宴图》《步辇图》等都反映了这种艺术技巧手段。
    四、问题解答
    【学思之窗】
    董仲舒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概述:“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谈谈你对上述观点的看法,你认为这对我国后世有什么影响?
    解题关键:看法方面:是西汉封建政治大一统局面对思想文化领域里的需要。影响方面:弘扬了儒家学说,使之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发展,阻滞了学术文化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
    思路引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出的社会背景,两千年的儒家思想统治局面和社会作用。
    答案提示: ①看法:“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可见当时各种思想学派纷呈,已经发展到不利于封建统治的地步。非常需要从思想方面统一人们的认识,以适合封建大一统局面的需要。“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这就杜绝了百家之说,用儒家思想统一了人们的思想意识。其中把百家之说称为“异说”“邪辟之说”是错误的,无非是为罢黜百家提供“合法”的理由。其结果的负面作用是西汉刚刚复萌的各种学术思想尚未形成的争鸣局面就遭到了自秦始皇焚书坑儒以来的第二次扼杀。②对后世的影响:正面有使儒家思想成为我国正统思想,统治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成为中华文明的主流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共同心理的形成和中国历史的发展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影响极其深远。但是,它的负面作用在封建社会后期日益明显,固步自封,因循守旧,阻滞了学术思想的发展,阻碍了科技文明的进步,导致中国近代的落后。
    【探究学习总结】
    一、本课测评
    1.汉代为什么会出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现象?汉代儒学怎样成了正统思想?
    解题关键:西汉大一统的政治局面,董仲舒的主张,汉武帝的思想方面、政治方面,教育方面的具体措施。
    思路引领:西汉大一统政治局面对思想文化方面的需要,董仲舒的建议,汉武帝的具体措施。
    答案提示:(关于出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现象,参见本文[探究性主要问题])汉武帝在推动儒学方面,采取了三点具体措施:其一,全面肯定新儒学思想;其二,起用文学儒者数百人参与国家大政;其三,兴办太学,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
    2.试分析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有哪些重要内容?哪些是积极可取得?哪些是今天应当扬弃的?
    解题关键:归纳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指出积极可取部分和扬弃部分,并且加以说明理由。
    思路引领: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四个方面内容,积极可取的仁政思想,五常和孝道中的部分主张。
    答案提示:(新儒学的具体内容参见本文[探究性主要问题]所述。)积极可取和需要扬弃的有:①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理,国家之需要的主张。虽然董仲舒的大一统主张充满了唯心的色彩,但是大一统确实是中国发展的主流,尤其是今天祖国统一的需要。所要扬弃的是其中唯心主义成分。至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扼杀一切不同学术流派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应当鼓励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②“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纯属唯心主义,无稽之谈。但是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却是有利于封建统治长久的。③“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虽然是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着想,但是确实有利于中国封建经济的发展,也对今天中国农民负担过重的现象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至于“限民名田”“塞兼并之路”,因为古今时代背景不同,社会发展不同,就需要区别对待。今天,随着农村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小农经济必将向大农业经济迈进,正确引导这种发展是十分必要的,而不能一概套用“限民名田”“塞兼并之路”的主张。④三纲充满封建意识,应当扬弃。五常推崇仁义礼智信,抛弃其中封建成分,就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弘扬。尤其是其中的“信”为今天社会的迫切需要。孝道应当注入社会主义的道德内涵,是人们的社会义务。
    二、学习延伸
    略
    (江苏南京外国语学校 朱曰忠)
    五、资料与注释
    1.原始资料
    册曰:“三王之教所祖不同,而皆有失,或谓久而不易者道也,意岂异哉?”臣闻夫乐而不乱复而不厌者谓之道;道者万世之弊,弊者道之失也。先王之道必有偏而不起之处,故政有眊而不行,举其偏者以补其弊而已矣。三王之道所祖不同,非其相反,将以救溢扶衰,所遭之变然也。故孔子曰:“亡为而治者,其舜乎!”改正朔,易服色,以顺天命而已;其余尽循尧道,何更为哉!故王者有改制之名,亡变道之实。然夏上忠,殷上敬,周上文者,所继之救,当用此也。孔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此言百王之用,以此三者矣。夏因于虞,而独不言所损益者,其道如一而所上同也。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是以禹继舜,舜继尧,三圣相受而守一道,亡救弊之政也,故不言其所损益也。繇是观之,继治世者其道同,继乱世者其道变。今汉继大乱之后,若宜少损周之文致,用夏之忠者。
    ──《汉书•董仲舒传》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2.课文注释
    秦始皇嬴政
    嬴政(前259—前210),秦庄襄王之子,生于赵国邯郸,亦名赵政。公元前246年即王位时,年仅13岁,由丞相吕不韦以“仲父”的身份辅政。公元前238年,22岁的嬴政开始亲政。同年,镇压了嫪毐(lào’ǎi)发动的叛乱。第二年,免去吕不韦丞相的职务,从此“独治其民”。
    嬴政掌权后,重用尉缭、李斯等大臣,谋划灭亡六国的策略,任命王翦、桓(yǐ)、李信、王贲、蒙恬等为将军,展开了大规模的统一战争。
    公元前230年,灭韩。
    公元前228年,灭赵。
    公元前225年,灭魏。
    公元前223年,灭楚。
    公元前222年,灭燕。
    公元前221年,灭齐。
    秦军像秋风扫落叶一样,不到十年的时间内,就灭掉了东方六国。
    公元前221年灭掉六国后,秦始皇就派尉屠睢率50万大军南下攻打越族,当年就攻取东瓯和闽越,置闽中郡。在向南越进军途中,为了解决军粮运输的困难,秦始皇派史禄开凿灵渠。公元前214年,取得五岭以南今广东、广西的地方,设置桂林、南海、象郡三郡。公元前213年,秦迁50万人到五岭以南戍边和开垦,和越人杂处。同时,在西南地区开通道路,设置官吏,加强统治。
    在统一南方的同时,秦始皇派大将蒙恬率30万大军北伐匈奴,夺取河套以南地区。接着又夺取河套以北阴山一带地区,重设九原郡。公元前211年,又迁内地3万户到北河、榆中(今内蒙古自治区伊金霍洛旗以北)屯垦。并在原秦、赵、燕三国修筑的长城的基础上,修葺、增补、新筑,建成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
    为了巩固统一,嬴政在李斯等人的辅佐下,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措施。主要的有:
    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改“王”为“皇帝”。秦统一后,嬴政认为“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史记•秦始皇本纪》),于是下令大臣“议帝号”。他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自称“始皇帝”,后世称二世、三世,以至千万世。天子自称为“朕”,命为“制”,令为“诏”,印称“玺”。从此皇帝就成了封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后来,历代封建王朝的最高统治者都沿用了“皇帝”的称号。在中央,皇帝以下设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公”),协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治、军事等。“三公”以下设“九卿”,掌管具体政务。地 方实行郡县制。中央官员和郡县长官都由皇帝任免,必须绝对服从皇帝的命令。颁布通行全国的秦律。
    统一货币、度量衡、车轨、驰道。
    统一文字,焚书坑儒,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严禁私学,加强思想控制。
    以上这些措施,维护了封建国家的统一,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但也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特别是焚书坑儒,毁灭了大批文化典籍,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秦始皇还用严刑酷法统治人民,大兴土木,增加徭役、赋税,造成“丁男被甲,丁女转输,苦不聊生,自经于道树,死者相望”(《汉书•严安传》)的悲惨景象。
    纵观秦始皇的一生,功过十分明显。他统一六国,统一越族地区,击匈奴,结束了长期诸侯割据称雄的分裂局面,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顺应了历史的潮流,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他采取的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措施,维护了封建国家的统一,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他不愧为中国古代史上杰出的政治家。但他统治残暴,以刑杀为威,修建豪华的宫殿、陵墓,耗费了巨大的财力和人力,加深了人民的苦难,又是历史上少有的暴君。
    焚书坑儒
    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在咸阳宫中举行盛大宴会。博士70人上前祝寿,仆射(主管博士的长官)周青臣当面歌颂秦始皇完成统一的功德,博士淳于越(齐人)却建议效法殷周分封子弟功臣,说:“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丞相李斯加以驳斥,主张禁止诸生引证《诗》《书》和百家语,以古非今,“入则心非,出则巷议”,诽谤朝政,“惑乱黔首”,提出了“焚书”的建议,得到秦始皇的认可。当时所焚之书包括两部分:一是统一前的列国史记,二是百姓私藏的《诗》《书》和百家语;至于秦国的史书、博士所藏的图书和百姓家藏的医药、卜筮、种植的书不在内。所禁书籍都必须在30天内上交地方官府焚毁。为此,还制订了一系列法律,如:有敢谈论《诗》《书》的处死;以古非今的灭族;禁止私学,凡要学习的一律以吏为师。严厉坚决地贯彻了焚书令,使古代的文化典籍遭到了极大的破坏。由于六国史记的被焚,战国纪年至今还不能完全搞清楚。
    焚书的第二年,卢生、侯生等方士、儒生诽谤秦始皇。秦始皇派御史追查,将四百六十多名为妖言以乱黔首的方士和儒生在咸阳活埋,史称“坑儒”。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