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六 杰出的中外科学家 中国科技之光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李时珍的成长历程及其用全部心血著成的《本草纲目》在医药学上的重要地位。 了解詹天佑的成长历程,认识他主持完成的京张铁路工程对振奋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 了解李四光的成长历程及其主要贡献,探讨中国科学家的高尚品质及其在振兴国家的历程中所发挥的重要影响。 通过探讨科学家与时代、民族、国家发展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待和评价科学技术在历史上的重要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学会利用多种手段自主收集资料,学会分析、整合材料并提取有效信息,探讨科学与社会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 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结合高中相关学科内容的学习,比较和分析詹天佑、李四光在科学精神、创新意识方面的异同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李时珍、詹天佑、李四光主要事迹和贡献的学习,认识到怀疑和探索精神的可贵,认识到个人要有所成就,必须性格坚毅,不断创新,要学习科学家的科学精神和爱国精神,崇尚科学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通过学习科学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认识到科技虽然是独立的领域,但它与其他社会领域有很强的关联,认识到科学和社会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努力营造适合科学发展的社会环境。 【教学流程】 问:如果你生病了,你会选择西医还是中医? 答:…… 看得出来,一旦生病了,大部分同学还是会选择西医。但是正如很多同学讲到的,不选择中医并不是因为怀疑中医的疗效,而是因为一些客观原因,如:中医院数量少、中药熬制麻烦、良药苦口等。实际上同学们提到的这些问题,正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传统的中医中药在现代面临的困境。 投影: 中医存废之争 以2006年2月张功耀教授发表《告别中医中药》一文为标志,新一轮中医存废之争便开始在媒体上闹得沸沸扬扬起来。 检视近代中国历史,百余年间,分别于北洋政府时期、民国时期和新中国建国初期,发生了三次较大规模的中医存废之争,加上正在进行中的这一次,一共四次。 引发这场争论的张功耀教授认为,中医没有科学基础、安全性难以控制,办中医学院是一个错误,主张让中医退出国家现行医疗体制。 与张教授的观点针锋相对的一方为中国哲学界、政府卫生主管部门以及海内外中医从业者。以中国哲学界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捍卫者批评道,反对中医的观点,基本是处于无知状态,反对中医就意味着反对中华五千年文化的历史,是数典忘祖。中国历史上没有发生像欧洲在中世纪出现过的一死就死几千万人的鼠疫传染病,这就证明了中医学这个学问是科学的。主张废医的人,在思维方式上出了问题。东方的系统整体思维和西方重分析、重实证的思维方式一样,都是科学的思维方法之一种。政府卫生主管部门也明确表态,反对这样的言论和做法,不会让中医退出国家医疗体制。 是否要废除中医,相信同学们学过了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心中一定有了答案。今天我们当然不是要在课堂上辩论这个问题,而是希望通过回顾历史,了解中医曾经有过的辉煌,从更高的角度审视中医存废之争。 投影: 1518年某日,湖北蕲州,一个婴儿诞生到人世间。父亲李言闻抱过哭不出声的新生儿,喂了几口草药汁,这小儿才“哇”的哭出声来。父亲是位当地颇有名气的医生,见儿子初到人世就不容易,为他取了“时珍”这个名字。医生李言闻又哪里料到,这个医家的儿子,后来竟成了一位享誉世界、名垂千苦的医药学家。 (板书)李时珍的人生之路 ⒈出身名医世家,从小酷爱医学; ⒉三次乡试落榜,坚定从医之路; ⒊深鉴医书遗误,辞官回乡重修; ⒋二十七年努力,编成《本草纲目》。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