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插图说明 《孔庙大成殿》 这是本单元单元页的插图之一。为了祭祀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在封建时代里,全国各地建有数以千计的孔庙,其中唯有曲阜的孔庙最早而且最大。曲阜的孔庙始建于周敬王四十二年(前478年),即孔子死后的第二年,鲁哀公将孔子的三间故居改造成庙宇,里面陈列孔子生前所用衣、冠、琴、书、车等物,“岁时奉祀”,至今已有2 460多年的历史了。曲阜的孔庙经过整修扩建,面积已达327亩,庙内分东、西、中三路,前后九进院落,有坛殿亭阁等466间,四周有红墙,四角设角楼,与北京的故宫、承德的避暑山庄并称为我国三大古建筑群。大成殿是阙里孔庙的主体建筑,高31.89米、长54米、深34米、重檐九脊、黄瓦飞甍,斗拱交错,雕梁画栋。四周廊上环立28根擎檐雕龙石柱,每根高5.98米、径长0.81米,下垫双层宝装覆莲瓣柱础。整个建筑爽朗挺拔、巍峨庄严,它与北京故宫的太和殿、泰安岱庙的天贶殿合称全国三大殿。是曲阜现存最高大的一座古殿。该殿原在杏坛处,宋天禧二年移往今址。金、元两次重建。面阔七间、高丈余。明清两朝经三次重修扩建,达现在规模。殿内有五个神龛,中供孔子塑像、两旁为四配(颜回、曾参、孔伋、孟轲)、十二哲(闵损、冉耕、冉雍、宰予、端木赐、冉求、仲由、言堰、卜商、颛孙师、有若、朱嘉)塑像。殿前为露台、是祭祀孔子时舞蹈奏乐的地方。在曲阜孔庙大成殿前廊上,并立着十根深浮雕石柱。每根高5.7米、直径0.8米、上面雕刻着双龙戏珠,相对回舞,盘绕升腾。柱身构以山石,缀以云海波涛,造型极为生动。这是我国古代石雕艺术中的珍品。据说因为这是皇宫里所没有的,所以过去皇帝来此祭庙时,都要用红布把这批石柱包起来。另外,这类石柱在大成门前后、颜庙复圣殿前后各有四根。这些深浮雕石柱是曲阜独有的石刻艺术瑰宝。 《亚圣孟子庙》 孟庙的另一名称叫亚圣庙,是自古以来祭祀孟子的地方,位于山东邹城县南。庙建于北宋景祐四年(公元1037年),后经金、元、明、清历代重修扩建,便形成了今日的规模。孟子庙占地650亩,院落五进,殿宇有64间,并以主体建筑亚圣殿为中心,南北中轴线自南向北依次有:棂星门、石坊、仪门、亚圣殿、寝殿。左右两路对称排列启圣殿、孟母殿、致严殿、祧主祠、东西庑、祭器库、省性所、康熙及乾隆御碑亭等。整座建筑群布局严谨,气势宏伟。亚圣殿后为寝室,内祀孟轲夫人田氏。殿前有古桧3株,为宋宣和年间所植,经历了八百余年,至今枝坚叶茂、郁郁葱葱。另外,庙内还有古槐、银杏、藤萝等高大树木。 5.参考书目 (1)推荐书目 《中国儒家文化名著》,张岱年、石翔主编,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儒家文化面面观》,杨朝明编,齐鲁书社2001年版 《中国儒学》(四卷),庞朴主编,东方出版中心1997年版 《儒学三百题》,王健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先秦儒学》,钱逊著,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黄仁宇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年版 《中国古代思想史论》,李泽厚著,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曹聚仁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年版 (2)相关著作介绍 吴乃恭著《儒家思想研究》简介(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本书对儒家思想进行了全面地深入地研究,并做出了历史主义评价。本书主要介绍了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朱熹、王守仁、王夫之等儒学发展史中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人物,研究这些人物的思想,可以了解到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趋向,时代的特征及其在历史上的作用和影响,通过对儒家思想的批判总结,明辨精华和糟粕,吸取理论思维的教训和政治的借鉴,推陈出新,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 张岂之主编《中国儒学思想史》简介(陕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本书所研究的对象是中国儒学思想史,从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开始,直到1840年鸦片战争前夕。这部著作探索了中国儒学的演变轨迹,著作的特点是把儒学与中国古代自然科学的复杂的、多方位的关系作为研究的重点,因为关于儒学的道德伦理学说和政治学说,已有许多研究成果,至于儒学与古代自然科学的系统的专门研究,可以说是起步不久,有待于深化。 (3)主要网址 中国儒学网:http://www.confuchina.com 中国孔子:http://www.chinakongzi.net 一、教学目标 目标 内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汉武帝的“贤良对策” 汉武帝数次“举贤良对策”和董仲舒应对 “举贤良”的用人政策是国家政治、经济和军事的需要 汉武帝以后的新儒家思想的历史地位 探究儒家思想的产生、发展过程与封建统治之间的关系以及儒家思想对中国历史的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 分析西汉前期社会背景。探究封建统治的政治需求 社会各方面事务需要人才 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春秋繁露》,新儒学体系的特色和内容 展示资料, 内容归类 业精于勤,毁于嬉的道德教育 仁政思想对稳定社会、发展经济有积极作用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五经”,太学,地方教育系统 问题探究 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关键,重视教育对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二、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1.知识结构 2.教材分析与建议 课时安排 1课时。 重点 董仲舒新儒学思想主张,西汉教育制度的初步建立。 难点 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内容分析与建议 本课教材从“汉武帝的贤良对策”、“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三个方面介绍了新儒学在西汉被重视、推崇和发展为正统思想的过程。 本课引言部分由文字概述、图像、主要问题设计和重要概念四项组成。文字概述与图像紧密结合,从介绍董仲舒的画像入手,指出了他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被汉武帝采纳、赞赏和付诸实施的概况,从此,儒家思想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正统思想。 建议在教学过程中,选择《汉书•董仲舒传》的有关文字资料,让学生从第一手资料中初步了解董仲舒其人其事,为下面的教学做一些基础知识的铺垫。同时也培养了学生阅读古文献的基本能力,提高学生随历史学习的兴趣,开发学生的探究性学习的潜质。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可以设计导入性问题,如:儒家思想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儒家思想是什么时候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的?对儒家思想的产生、丰富和发展的重要人物有哪些?在学生回答了这些比较浅易的问题之后,进一步深入提出新的问题:为什么儒家思想在汉武帝时期受到独尊的地位?董仲舒的新儒家思想与孔孟儒家思想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这种关系说明了什么?等等。对第二步提出的问题,不要求学生立即回答,而是要求带着问题进入新课。这样用问题导入,可以引起学生对教材不断地探求、发掘,从而获取最大的信息量,提高教学质量。 第一目:汉武帝的“贤良对策”。 汉武帝的贤良对策,实际上就是通过举荐和策问的双向结合来选拔人才的一种方法,是西汉察举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汉武帝贤良对策的社会背景。 自春秋孔子创立儒学以来,战国时期的孟子、荀子等人丰富和发展了儒家思想,与当时墨家思想形成“非儒即墨”的局面,俨然成为当时思想界的蔚然大宗。孔子倡“仁”、重“礼”、讲“德”;孟子提倡“仁政”,并为封建制度辩护“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他们的思想主张,都适合了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但是他们共同的缺陷是没有强调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秦朝建立以后,韩非子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主张适应了秦帝国维护统一的需要,所以秦始皇专用法家思想而焚书坑儒,结果导致儒学在秦朝遭到沉重打击。西汉初期,经历了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战争的破坏,社会经济凋敝,“马上打天下”的局面已经结束,当务之急是非常需要安定的环境来恢复封建经济和稳定封建统治秩序。因而汉初奉行黄老无为思想,实行与民休息的宽松政策。政治上的宽松使得儒家思想在西汉初期得以有机会逐渐复苏。因此,在汉武帝之前,儒家思想经历了:“春秋时期,应运而生→战国后期,蔚然大宗→秦朝时候,遭到打击→西汉初年,逐渐复苏”的历程。 随着几十年的休养生息政策的推行,到了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出现我国封建时代第一个鼎盛时期,社会各方面的事务需要更多的人才协助帝王处理;当时国家面临南北边境不宁、境内王国尾大不掉的局面,需要加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上西汉前期的皇帝都能注意吸取秦亡教训,比较重视人才,形成一种社会习惯,因而出现汉武帝时期的“举贤良对策”。 关于西汉前期皇帝比较重视人才的内容有:汉初官吏,一是按军功选任如萧何、曹参等,二是从郎官中选任,郎是皇帝的侍从,又在郎署娴习典章制度,预备补授官职。西汉前期许多较高的官吏出于郎官。如司马相如侍从汉景帝,武帝时由郎拜为中郎将,出使西南夷。此外,汉高祖曾下诏由诸侯王、郡守向相国府输送“贤士大夫”,还说“贤士大夫有肯从我游者,吾能尊显之”(《汉书•高帝纪》)。以后汉文帝也下诏“举贤良能极言直谏者,以匡朕之不逮”(《汉书•文帝纪》),由文帝亲自考问录用,但是没有形成制度。 (2)举贤良对策的方式。 首先令中央有关部门和地方郡县推荐既贤良又有才能的知识分子到朝廷。从这里可以看出德才并重的选拔要求。然后一般由皇帝亲自拟定有关时政问题进行考问,是为策问。被策问者以书面形式回答。因此全部过程可以概括为“举荐→策问”。具体史实是: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年),“初令郡国举孝(孝子)、廉(廉吏)各一人”(《汉书•武帝纪》)。以后每年都要向上举孝廉,这就是西汉前期的察举制。汉武帝还令公卿、郡国举秀才、贤良方正、文学等,这些属于察举制的特科,若干年举行一次。 (3)举贤良对策的作用。 使得一批知识分子得以通过应对而步入政府官员的行列,如董仲舒、公孙弘、倪宽、田千秋等;封建国家获得了所需要的能臣干吏。“是时,汉兴六十余载,海内艾安,府库充实,而四夷未宾,制度多阙。上方欲用文武,求之如弗及,始以蒲轮迎枚生,见主父而叹息。群士慕向,异人并出。卜式拔于刍牧,弘羊擢于贾竖,卫青奋于奴仆,日磾出于降虏……汉之得人,于兹为盛。……是以兴功造业,制度遗文,后世莫及。” (4)评价。 汉武帝时期已经进入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鼎盛时期,但是仍然存在几点隐患:①南北边境不宁:主要是北方匈奴对西汉的威胁,河西走廊、河套地区被控制在匈奴手中,匈奴和西汉之间的战争时有发生;其次是南方少数民族尚未完全归顺,如夜郎国妄自尊大等。②王国威胁中央:汉初刘邦在基本上消灭了异姓国以后,又分封了九个同姓国,虽然在汉景帝时期通过削藩和平叛收回了王国官吏的任免权,实力大大削弱。但是王国毕竟还是存在,诸侯王一般都大量招致宾客游士,扈从左右,甚至还有轻死重诺的“豪桀之士”,成为政治上的助手和死党。对中央构成一定的威胁。③阶级矛盾激化。西汉前期,就已经不可避免的出现土地兼并的严重现象,早在汉景帝时期,御史大夫晁错就已经指出土地兼并造成有些地方民不聊生的现象,“被水旱之灾,急征暴虐,赋敛不时……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这种情况下,阶级矛盾必然被逐步激化。这些都要求通过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来解决,所以,汉武帝的举贤良用人政策,正是国家政治、经济和国防的需要。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