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历史 > 综合辅导 >

高中历史教案: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2)

http://www.newdu.com 2020-05-16 新东方 佚名 参加讨论

    明代理学的特点
    明代理学的演变经历了三个时期。①明代初期。这一阶段大体上从洪武初年到成化年间(1368—1487),这一时期朱熹的理学被确立为官方哲学,成为明王朝实行文化专制主义的思想工具。学术空气异常沉闷,除了一味重复朱熹成说之外,几乎在理论上无所创新。 ②明代中期 。明代中期,一般指从明英宗正德年间开始,到明神宗万历后期,即15世纪中叶到16世纪末的150年左右的时间。程朱理学发展到明代中期,出现了明显的转化。一方面,程朱理学盛极而衰,开始走下坡路;另一方面,王学崛起,发展成为显学。 ③明清之际。各学派和思想家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就,把我国传统学术推向高峰,并作了总结,为拉开近代的序幕做好了准备。这一时期学术领域出现的主要是反对封建专制主义和封建蒙昧主义,提倡经世致用的早期启蒙思潮。
    王守仁及其心学
    王守仁(1472—1529),明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字伯安,别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浙江余姚人。史载王守仁喜言兵事,且善射,并好学,学识渊博。从34岁开始“专志授徒讲学”,从事教育20余年,直到57岁病逝为止。王守仁一生以破“山中之贼”和“心中之贼”为其己任,以达到“辅君”“淑民”,挽救封建危机的目的,因而,曾受到了明王朝的重用和封赐。但也遭到了一部分官员的猜忌和打击,直到王守仁死后三十八年,才恢复他的名誉,诏赠新建侯,谥文成。王守仁的著作,辑为《王文成公全书》(38卷)。王守仁心学主要包括如下内容:① “心即理”。他认为身体的主宰是心,心之所想便是意,意之本性便是知,而意之所在便是物。还进一步论证了心外无事、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善的学说。②“知行合一”。他认为“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 ③“致良知”。即就是克去私欲,恢复心体无善无恶之本来面目。“良知”就是“天理”。王守仁将“致良知”视为“圣人教人第一义”。
    3.插图说明
    《白鹿洞书院》
    白鹿洞书院坐落于江西省庐山五老峰南约10公里处的后屏山南麓。占地面积3 000多亩。此地在唐代曾是李渤兄弟隐居读书的地方,根据文献记载,“渤养白鹿自娱,人称白鹿先生”。后来李渤任江州刺史,旧地重游,于此修楼建亭,引泉植花,遂成为一处游览胜地,取名白鹿洞。五代南唐升元年间,在此建立了“庐山国学”;宋初扩建为书院,并正式定名为“白鹿洞书院”。白鹿洞书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完备的书院,与岳麓、雎阳、石鼓并称“天下四大书院”。北宋末年,书院毁于兵火,南宋淳熙六年(1179年),朱熹出任南康太守,重建院内的建筑,延请教师,充实图书,亲临讲学,并奏请赐额及御书,于是书院的名声大振,宋时著名的哲学家陆九渊、王守仁等都曾在此讲学。后代书院又几经兴废,现存建筑多是清道光年间修建的。书院坐落在贯道溪旁,有棂星门、伴池、礼圣门、礼圣殿、朱子祠、白鹿洞、御书阁等主要建筑。朱子祠是为纪念朱熹而建的,祠后有一石洞,内有石雕白鹿一头。朱子祠的东厢,设有碑廊,内嵌有宋代至明清的古碑120多块,其中有朱熹手书真迹、明代的状元罗洪先的《游白鹿洞歌》等,这些古碑既是珍贵的书法又是难得的史料。朱子祠前,与礼圣殿并列的是一个两层的楼阁,名“御书阁”,是清康熙帝赐匾额及古书后,由南康知府周灿请命兴建的。棂星门的西北角,曲径通幽,山石林泉,还有“钓矾石”、“漱石”、“鹿眠场”、“流杯池”等胜迹。
    《唐朝的开成石经》
    这是西安碑林保存了中国最完整的一套石刻书籍。它是唐文宗开成二年(公元837年)刻的十二部经书,包括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孝经、论语、尔雅等。共114石,228面,刻650 252字。这些经书,都是我国封建社会知识分子必读之书。因刻成于唐开成年间,又称为《开成石经》。我国古代曾七次刻经,《开成石经》是规模最大,而且现存较好的一部石经。唐代刻石经的目的,正如唐翰林侍讲学士、工部侍郎郑覃的奏表:“经籍讹谬,博士相沿,难为改正。请召宿儒奥学,校定六籍,准后汉故事,勒石于太学,永代作则,以正其阙”。表明刻石经,就是为了避免士子们在学习经书时传抄错误,由国家组织一些专家,校定经书,刻在石上,作为标准。114块石碑,首尾相接,排列成整齐的石屏,形成一座奇特的,能够长久保存的石质书库。
    4.参考书目
    《宋明理学史》,侯外庐、邱汉生、张岂之主编,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宋明理学》,吴乃恭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4年版
    《宋明理学研究》,张立文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中国明代哲学》,李书增等著,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一、教学目标
    目标
    内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离经叛道”的李贽 李贽进步的思想主张 李贽进步思想形成的原因 对李贽的思想主张进行简要评价 回放资料、问题探究 激发学生学习明清进步思想家们站在时代前列,不畏强权、勇于斗争、敢于承担历史重任的优秀品质
    三大进步思想家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进步的思想主张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进步思想形成的原因 对三大进步思想家的思想进行简要评价
    二、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1.知识结构
    2.教材分析与建议:
    课时安排
    1课时。
    重点
    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进步思想主张。
    难点
    探究进步思想主张形成的原因与进步思想的评价。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
    明清两朝,中国封建社会已经进入后期。那时,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并且在封建专制层层重压下,不断缓慢地发展。旧制度的衰落和新的社会因素产生,如同世界各国的规律一样,首先在思想界里被敏感地反映出来。于是,在明清时期思想界里一批反对传统儒家思想,反对封建专制主义腐朽统治的思想家,便成为这一时期文化中新的潮流。他们批判继承了传统的儒学体系,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本课教材围绕这一主题,花两个子目,分别介绍了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这四位进步思想家。本课原始材料较多,建议教师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和资料,弄清历史概念和有关引文的含义,然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所要探究问题的答案要点。
    本课引言由一幅插图和一段文字两部分内容组成。插图展现的是李贽故居,位于福建泉州。文字内容则是配合插图,重点指出李贽的做人原则和性格特征。正直清廉,“离经叛道”是他的真实写照。建议教师可以以讲解员的身份介绍李贽故居及其生平,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学习。
    第一目“‘离经叛道’的李贽”。教材首先介绍了李贽“离经叛道”性格的形成,随后重点叙述了李贽的进步思想。
    (1)李贽的生活经历和性格特征。 李贽生活在明朝后期,号卓吾,福建泉州人。受教于王学的泰州学派。青年时代生活困乏,到处奔波。中年后做过二十多年小官,感受到明末社会的黑暗和官场的腐败。晚年毅然辞官,专事著述和讲学。后被明政府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迫害致死,著作被列为禁书。
    正是这样的生活经历,形成了李贽“离经叛道”的不羁性格。
    建议教师在讲解这一问题时,可引导学生将李贽的生活经历概括为三步:年少时的求学经历,中年时的做官经历,晚年的入狱迫害致死经历。而前两点经历都直接影响着李贽“离经叛道”性格的形成。
    (2)李贽的思想及代表作。 教材通过插图来提示李贽的代表作及书名由来。李贽著有《焚书》《藏书》等多种著作。《焚书》的起名是李贽认为将来这些著作定会遭到焚毁。《藏书》的命名则是由于李贽认为这部书“颠倒千万世之是非”,只能“藏之后世”的缘故。建议教师在处理这一问题时,让学生自己阅读。
    (3)李贽的进步思想主张。 这部分内容教师可在引导学生理解相关原始材料的基础上,依据教材分两个方面进一步分析。第一,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批判道学家的虚伪。李贽敢于打破千百年来人们对孔子的迷信。在理学占统治地位的明代,李贽提出了不能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的理论。他认为是非应随时代变迁发展而改变,不应以孔子的话作为永久不变的定论;他还认为被封建统治者奉为“治天下之大经大法”的六经不过是史官过分的“赞美之语”和孔孟之徒“记忆师说”的残缺笔记而已,根本不是什么至尊理论。同时他尖锐地揭露道学家“阳为道学,行若猪狗”。第二,抨击封建社会的一些传统观念,强调个性发展。首先他反对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现象,追求平等、个性。他称赞汉朝司马相如和卓文君自由恋爱,赞扬寡妇再嫁;并公然称赞武则天是杰出的女政治家。他赞扬改革,肯定农民起义。
    (4)对李贽进步思想的评价。 教材中没有专门的叙述,教师组织学生结合思想家生活的时代背景及其思想主张进行讨论,最后引导得出:李贽将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其思想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
    第二目“三大进步思想家”。教材叙述了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生活背景、共同的思想主张。学生学习时一定要结合明清时期政治、经济特征理解三位思想家的主张。
    (1)共同的生活背景。建议教师按教材讲,不要过分展开。明末清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剧烈动荡的时期。当时,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封建社会的危机日益加深,资本主义萌芽在某些地区出现并得到缓慢发展,自然科学也有了一定发展,在此形势下,涌现了一批进步思想家,其中最突出的是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他们有着早年参加抗清斗争、后来隐居著书立说的类似经历。
    (2)各自的思想代表作。学生自行阅读,然后在教材中找出答案。黄宗羲的代表作为《明夷待访录》,顾炎武的代表作是《天下郡国利病书》,王夫之的代表作则是《读通鉴论》。
    (3)进步思想主张。 教材着重讲述了三位进步思想家共同的主张,学生学习时有一定难度,建议教师首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弄清教材意思,然后结合相关原始资料,师生合作,归纳出他们的进步思想主张。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进步思想主张有:一、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倡“人民为主”。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提倡“法治”,改革君主专制,强调衡量治理天下成功的标准应当是看广大百姓快乐与否。顾炎武也激烈反对君主专制,主张限制君权,提出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认为,保卫一家一姓的国家,是君主及其大臣的事,而保卫天下是所有人的事,这段话后来被后人提炼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鼓励人民关心国家大事。王夫之认为天下的土地不能被君主一人所有,而应当是从事农业的老百姓都有份。二、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强调经世致用。黄宗羲驳斥轻视工商业的传统思想,指出工商业和农业一样,都是“民生之本”,应该受到保护。顾炎武、王夫之主张文人多研究一些有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反对空谈。三、思想上,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黄宗羲批判旧儒学的“君为臣纲”的思想,继承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新思想命题。顾炎武批判道学脱离实际的学风,主张发挥孔子的“博学于文,行已有耻”的积极思想,提倡走出门户,到实践中求真知。王夫之批判理学先前宣扬的“天命论”和“生知论”,建立了超越前人的唯物主义体系。
    (4)对三大思想家思想的评价。 教材中也没有专门的叙述,教师组织学生结合思想家生活的时代背景及其思想主张进行讨论,最后引导得出:生活在明清之际的三大思想家,他们继承了晚明进步的思想传统,反对民族压迫和封建专制主义,重视手工业、商业,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这些主张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1.教学设计
    这堂课学习内容的重要特点是分析、理解难度高,因此,教师可采用以“导”为主的教学法,讲、读、议结合,指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本,提取有效信息,并有机地联系相关原始材料,引导学生理解和分析。同时可采用一些多媒体手段,选播一些图片、原始文字资料,提高课堂效率。
    请学生认真听老师讲解导言部分的《李贽故居图》和李贽生平情况介绍。然后老师问,学生讨论,抓住李贽一生“年少时的求学,中年时的做官,晚年时的入狱”这样一条线索,从中概括出“正直清廉、离经叛道”是其性格特征的真实写照。在此基础上,教师导入新课。
    关于第一目“‘离经叛道’的李贽”的教学。教师可围绕这一子目预先设计这么一些讨论题:①李贽是号称“离经叛道”的思想家,其“离经叛道”的表现有哪些呢?②体现李贽思想的著作有哪些?③你怎么看待李贽的思想?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本目教材内容,要求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动眼、动笔、动脑三管齐下,在教材中圈出关键语句。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完教材后,先讲清一些历史名词、引文的意思,扫除学生阅读上的障碍和其他方面的疑问,然后师生合作,分别找出三个思考题的答案。
    第二目“三大进步思想家”。教学思路可仿照上一子目进行处理。在这里特别强调本子目所提供的三幅人像插图和两段资料回放。课堂教学中利用得好,不仅有助于学生知识与能力水平的提高,更有助于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教师通过三幅人像图的讲解,使学生搞清了三位进步思想家的生活背景、生活经历,从而帮助学生理解他们形成进步思想的原因。引导学生掌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的由来及其含义,能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责任感。
    最后教师小结本课的学习内容,回顾前面所学的三节知识,理清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过程,得出明清时期是儒家思想的活跃阶段。
    2. 教学案例
    案例一 介绍李贽人物像图时,教师可这么叙述:
    同学们,请看大屏幕,屏幕上展现的就是以“异端”自居的思想家李贽。粗看其穿戴的衣冠,就能推断他为明朝人,实际上他生活的时间为1527~1602年,寿命较长,75岁。细看其面部,五官端正,眼睛中透着一股锐气和正气。就是这样一位充满正气的思想家,开启了中国古代文化思想的新潮流。今天我们就仔细体会其思想主张,从中汲取有益的营养。
    案例二 关于理解教材18页的【资料回放】,教师可这么引导学生:
    教师说:先请大家阅看教材18页的【资料回放】,阅看时在弄清原文意思的基础上,要划分好层次。
    (学生阅读2分钟后)
    教师问:本段材料主要讲什么问题?
    学生答:古代君民关系变化情况。
    教师问:按照黄宗羲的观点,古代君民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学生答:原先“天下为主,君为客”,后来变为“君为主,天下为客”。
    教师问:黄宗羲持哪一种观点?其观点在中国古代还有哪些人持有类似观点?
    学生答:黄宗羲的观点是“天下为主,君为客”。孟子等先秦儒学思想家。
    教师问:你对黄宗羲的观点有何看法?
    学生答:其思想适应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要求,具有民主启蒙的作用。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