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卫及其主要作品 大卫(1748—1825),法国画家。1748年8月30日生于巴黎,1825年12月29日卒于比利时布鲁塞尔。作品有《求乞的贝利萨里》《荷拉斯兄弟之誓》(藏卢浮宫博物馆)《布鲁特斯》(藏卢浮宫博物馆)《马拉之死》《萨宾妇女》等。拿破仑统治时期,被授予首席画师,创作了一系列歌颂拿破仑的作品。代表作《波拿巴在圣•贝尔拿特险坡上》《加冕》(藏卢浮宫博物馆)等场面宏大,气势壮观,堪称帝政时期新古典主义绘画的代表作。《马拉之死》(1793)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创作于马拉死后不久。在《马拉之死》的画面上,人们似乎看到了真实历史的再现,因为身患湿症,马拉每天都需要坐在浴盆中浸泡几小时,同时处理他的公务。在画家笔下,我们看到的是,刚刚被凶手科尔黛刺死的马拉坐在浴盆中,鲜血从他的胸部顺着浴盆往下流,凶手用的匕首抛在地上,他的左手拿着科尔黛交给他的短笺,握着鹅毛笔的右手无力地垂落下来,脸上是濒于死亡的表情,但却没有痛苦,画家用简洁的艺术语言刻画了人民之友马拉生活的简朴和工作的勤奋,表现了他的坚韧不拔的自我牺牲精神。这幅画的构图单纯而明确,占据画面二分之一的兰灰色背景上什么也没有,愈加衬托出前景人物的悲剧性,方形木墩就像纪念碑一样起着稳定构图的作用,特别是上面写着“献给马拉,大卫”的题字,更显出它的存在是不可少的。从上方射来的光线在暗面低沉的背影衬托下使得主人公显得更加突出,强烈的明暗对比使得形象具有纪念碑雕刻的立体感。画面中的一些细节也是耐人寻味的。例如:凶手科尔黛给马拉的短笺上清晰可见地写着:“1793年7月13日马丽•安涅•夏洛特•科尔黛,致公民马拉,我是十分地不幸,为了指望得到您的慈善,这就足够了。”木墩上附有纸币的便条是一位革命的同情者写给马拉的:“请将这五法郎的纸币交给一个五个孩子的母亲,她的丈夫为祖国献出了自己的生命。”1893年,这幅稀世珍品被比利时布鲁塞尔博物馆收藏。《拿破仑加冕式》是他的另一幅代表作,画家用了两年时间(1805~1807)才完成这幅画,它忠实记录了拿破仑加冕这一历史场景。该画现收藏于巴黎卢浮宫,它高610厘米,长约931厘米,全幅画中有一百五十多个人物。 安格尔和《泉》 安格尔(1780—1867),法国画家。16岁师从大卫。1824年,在沙龙展出《路易十三的誓言》获得官方好评。同年,展出了《希奥岛的屠杀》,一举成名。在绘画方面的主要成就表现在人物画方面,他重视对“自然”的观察,追求的是简洁的线的节奏。在他看来,形是主要的,色彩终归是属于感情范畴的,他的守则是素描生于色彩,规范重于自由发挥、遵守传统先于革新,他晚年的代表作品有著名的《泉》等。《泉》大概1820年在意大利佛罗伦萨时就开始酝酿了,但直到晚年才最终完成稿。《泉》被迪麦泰尔伯爵收购,成为私人藏画品。后根据这位伯爵的遗嘱,他的家属于1878年将此画赠给国家,成为巴黎卢浮宫内镇馆之宝之一。此画面积为163×80厘米。 浪漫主义美术 浪漫主义,一般是指18~19世纪欧洲一些国家所产生的思想和艺术的运动,它反映在艺术的各个领域:德国是诗和音乐;英国是诗、小说和风景画;法国是绘画和雕刻。浪漫主义思潮产生于法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以肯定、颂扬人的精神价值,争取个性解放和人权为思想原则。在绘画上主张有个性有特征的描绘和情感的表达。构图变化丰富,色彩对比强烈,笔触奔放流畅,使画面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激动人心的艺术魅力。它反对纯理性和抽象表现,强调具体的、具有特征的描绘和情感的传达;反对类型化和一般化,主张表现个性化,描绘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状态;反对用古代艺术法则来束缚艺术创作,主张自由奔放热情的主观描绘,使艺术家的感情在创作中得到充分的传达;反对刻板的雕刻般造型和过分强调素描为主要表现手段,竭力强调光和色彩的强烈对比上的饱和色调,以动荡的构图、奔放而流畅的笔触,有时以比喻或象征的手法塑造艺术形象,借以抒发画家的社会理想和美学理想。 德拉克洛瓦及其主要作品 德拉克洛瓦(1798—1863),法国画家。他的作品充满浪漫主义风格,善于把抽象的冥想和寓意变成艺术形象,其表达感情的深度与力量以及在描绘运动的激烈和气势方面,很少有人能与之相比。成名作《但丁的小舟》(又名《但丁与维吉尔》)在1822年沙龙展出后,立即轰动巴黎艺术界。这幅取材于但丁《神曲》表现善与恶矛盾的作品,以其情感洋溢的形象、悲剧性的力量、对人类灾难的真实描绘和大胆的构图,使他成为浪漫主义的中心人物。代表作有《希奥岛的屠杀》《自由领导着人民》等。《希奥岛的屠杀》于19世纪20年代,希腊人民为反抗土耳其统治而进行的一场“独立战争”中的一幕。1822年,土耳其侵略军在希奥岛上大肆掠夺和屠杀手无寸铁的希腊平民。画面上的右侧倒毙在血泊中的年轻母亲,是他数度易稿、精心构思的一个形象。母亲身上匍匐着一个尚不能站立的婴儿,正在拼命地吮吸着母亲的奶水。画家选这个最令人发指的残忍情节,是出于最强烈的抗议,左侧一对平民夫妇,已处在绝望的境地。他们无家可归,身边仅有之物也被匪徒抢夺一空。后边那个骑在马上,骄横地拉起马的缰绳的土耳其士兵,正准备用鞭子抽赶这些无辜者。在他的马背上,还拖着一个声嘶力竭求救的少女。坐在地上的人们,有的已无力再度挣扎。最左角的一个临死前的年轻妇女,正搂着自己亲爱的孩子告别,孩子的脸上现出惊恐的神色。背景是一块不毛之地的平原,远处还有烧杀抢掠,人民的哭喊声似乎隐约可闻,景状之凄惨震撼了大地。画家为了加重这幕悲剧的色彩对比性,有些形象是以半裸的人体形式来表现的。此画作于1824年,有421.5×352厘米大,现藏巴黎卢浮宫。 哥雅与《枪杀马德里市民》 哥雅(1746—1828),西班牙画家。1808年拿破仑军队入侵西班牙,人民奋起反抗。哥雅满怀激情地创作了《枪杀马德里市民》(1814年)等作品,如他所言“用自己的画笔使反抗欧洲暴君的这次伟大而英勇的光荣起义永垂不朽”。这幅作品也成为美术史上反抗民族压迫,控诉侵略战争的力作之一。《枪杀马德里市民》表现的情节是:深夜,在马德里皇宫附近的太子山旁,法国士兵处决被他们抓来的起义者。其中有神父、僧人、市民和农民们。他们表现出愤怒、不屈和仇恨,也表现出面临死亡的惊恐和哀痛。一个对着枪口的白衣起义者,像受难的耶稣基督一样,把双臂伸开。画家用开放而简练的笔法,有力地表现出反抗暴力压迫的百姓黎民在临终前的丰富的人性。而他们的对方,则是一排看不见人脸的“杀人机器”。从地面上的方形灯里,射出惨白的光线,反衬出天色的黑暗和环境的阴冷。哥雅以深厚的同情与愤怒,忠实地再现了暗无天日的年代里那场骇人的暴行。 现实主义美术 1848年以后,浪漫主义美术逐渐失去了生命活力,现实主义美术逐渐成为文艺舞台的主角;它既反对僵化了的古典主义,也反对粉饰现实、追求抽象理想的浪漫主义;它主张艺术应该从实际出发,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十九世纪法国绘画中的现实主义,可以追溯到十六、十七世纪的卡拉瓦乔和荷兰画家们。十八世纪的夏尔丹,也是这一派别的先驱。到十九世纪,在古典主义的代表人物大卫和浪漫主义的领袖德拉克罗瓦的创作中,也可以看到现实主义。然而作为一个艺术运动,它在十九世纪中期前后才逐渐形成,并在理论上得到了肯定。生活为主要任务。现实主义画家和他们的拥护者,一切强调现实,对粉饰现实的虚假进行了斗争。如库尔贝的《浴女》及其他一些作品,他所选用的模特完全体现了另一种美学概念,树立了另一种美的标准。 库尔贝是人们公认的现实主义的领袖。他在1855年曾发表过著名的《现实主义宣言》,声称“要像我所见到的那样如实地表现出我那个时代的风俗、思想和它的面貌……创造活的艺术,这就是我的目的”。他公开主张艺术要描写当代现实生活,他对艺术中陈腐的题材和清规戒律进行了挑战。库尔贝意志坚强,不屈不挠,坚持现实主义创作的信念,他曾骄傲地宣称:“现实主义就其本质来说是民主的艺术。”库尔贝把自己的创作活动和法国的革命运动联系在一起,是一位有很大影响和成就的艺术家。现实主义艺术家们的创作,扩大了艺术作品题材和体裁的范围,把历来不屑一顾的劳动者,在艺术创作中给予一定的地位。在表现技巧上也得到了提高,特别在风景画中对光线和空间感的表达进行了富有成果的探索。19世纪的现实主义运动,是法国文艺史上光辉的篇章,同时它对19世纪欧洲各国的文艺运动,也有深远的影响,开辟了民主艺术的新阶段。 列宾 列宾(1844—1930),伟大的俄罗斯画家。1894年任圣彼得堡学院历史画教授。《托尔斯泰像》《意外的归来》《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等都是其代表作。列宾艺术风格严谨写实。平时,他常把友人作为模特儿,画了大量的素描作品。据说,他的邻居中有一个出名的泼妇,经常在他画画时吵个没完。有一次,列宾正在为一个邻居画肖像,偏巧那泼妇也挤过来凑热闹,看着看着,她觉得列宾画得实在太好了,就咧着大嘴说:“能不能也给我画一幅啊?”“好啊!”列宾很爽快地答应了她的要求。只一会儿功夫,列宾就当众给那泼妇画好了像。“哦!太像了!”围观的人都不由自主地哄笑起来。原来列宾把那泼妇骂街时的难看的模样,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当这位女邻居看到自己这样一副尊容后,也大吃一惊,“太可怕了!太可怕了!原来我一直是这个面孔啊!我以后再也不骂人了!”列宾真诚地说:“语言是心灵的窗户,心灵美了,语言也自然会美的。到那时,你的肖像肯定会更美!” 米勒 米勒(1814—1875),法国“农民画家”,出生在诺曼底海边农村。19世纪40年代初期,米勒致力于对一些著名画家及其作品的研究。1849年,落户巴比松,住进农舍,创作内容转向描绘农民的田间劳动和他们的家务活动。米勒笔下的农民,每幅作品中不过一到三人,人物形象高大、严峻,画面宏伟、朴素,颇具纪念碑的气势。在作品中,他只是如实地反映出劳动和劳动者的苦难,从痛楚、折磨中去表现伤感的美。由于他是将社会底层的贫苦农民作为作品中的主人公,在当时的情况下,从客观上促进了法国民主主义运动的发展。代表作品有《播种者》《拾穗者》《晚钟》,号称“三部曲”,评价甚高。《播种者》画面上只有一个人物──播种者,他顶天立地,占据着画中央,为了突出人物,背景和道具减到最少程度,构图极其单纯,除了远处一个赶着牛耕地的农夫以外,前景上只有这个顶天立地的播种者。地平线在这里是惟一重要和突出的背景,它向播种者大步前进的方向波动倾斜,加强了人物前进的动势,并与播种者的手和步伐,共同造成一种非常均衡有力的运动旋律,使观者感到画面上人物的运动是欲收不止的,他那大步前进的力量是不可阻挡的,仿佛他将一直走到画的外边,一直走到远处。它像是米勒所坚持的艺术道路的宣言,播种者的雄姿整个儿浸融于暗红色夕阳的逆光和黄昏的暗影之中,他脸上和身上的色彩和线条,却是模糊不清的。只隐约可见他身着褪了色的红上衣、蓝裤子,扎着白色绑腿,但这一切均被朦胧暗影所融化、糅合,仿佛同大地溶在一起了,使他那大步流星的雄健的播种姿态形成一个“全体形态的效果和剀切的动作而表现的”(米勒语)美的形象。《拾穗者》(1851年)画面上是一片收获过的麦地,远处有满载麦子的马车、麦垛和忙着运走麦子的人。近处三个农妇弯着腰在捡拾落下来的麦穗。有人说,米勒在艺术上对法国农村现实的表达并不只是体现一种安于天命的思想,而是寓强烈的呼声于无声之中,正像当时的进步批评家说的,它是“反对贫困的起诉书”。 印象画派 克劳德•莫奈(1840—1926),印象画派的开拓者,1874年,莫奈和一些志同道合的画家举行了一次画展,其中有莫奈的《日出•印象》──画的是透过晨雾看到的港湾景色。当时一个名为勒罗的批评家讥讽这一派艺术家为“印象主义者”。1877年,莫奈等画家举行第三次画展时,开始自称印象主义者。从此以后,印象主义和印象主义者之名就一直沿用下来。印象画派出现。直到一个世纪后,法国批评家加米尔•莫克莱在其《印象主义》一书中才对19世纪末期法国印象主义画派有比较全面的评价:“过去了一个世纪,我们现在就很难理解为什么这些画当时会激起那样一场嘲笑和愤慨的风波。我们不难认为这种外观速写化跟轻率从事风马牛不相及,而是伟大艺术智慧的结晶。”印象画派认为:在自然界中,任何一种颜色都不是独立存在的。物体的颜色是纯粹的幻想,颜色的惟一来源是日光,日光笼罩万物,使它们时刻呈现出新的颜色。人们无法确切知道现实和非现实的界限何在,人们在感知自然的视觉印象中可以区别两个概念──形和色,这两个概念不可分。人们只是人为地区别素描和色彩,而在自然界中它们是分不开的。光显示着形,它穿透繁密的树叶,戏耍于岩石的表面,贯穿着深远的气层,赋予它们以种种颜色。光一消失,形和色就随之不见。人们只能看见颜色,一切物体都有颜色,可以根据不同表面的不同颜色区别物体的形,即这些不同染色面的分界。根据或暗或明的颜色,即绘画中所说的关系作用,能够获得距离、透视和体积的概念。关键就是使眼睛可以区别物体距离的明暗强弱程度。绘画不是,也不可能是自然的模仿,而只是在仅仅拥有三度空间中的两度空间这一前提下有条件地表现自然,所以关系作用就成为在平面上表现深度感的惟一手段。因此,是颜色产生素描,形和色是互相依存的两种幻觉。物体没有自己独有的颜色,有的只是光在它的表面的不同速度的颤动。没有色就没有形,没有形就没有色。光谱的各种颜色在我们所看见的一切物体上重新组合。七种基本颜色,以各种不同的分量进行一定的组合,产生其他颜色。莫奈正是运用了作为印象主义技法的基本原理的色彩分解论,形成了他自己的手法。它以一个主题(如一个最亮的点)为基础,然后在画布上不断发展这一主题的各种变奏。因此,以莫奈为代表的印象派的油画,由于这种探求而具有一种完全独特的面貌,阴影是用蓝、粉、绿各种色点拼凑起来的,没有一点单色和黑色,放眼看去一片色彩闪烁。实际上,印象派的这种“点彩法”不是当时被人们认为的那样乱涂一气,而是极难的画技,它并非轻而易举,不比素描容易,只有像莫奈等这样惊人的妙手,才会让人觉得他们的艺术是精益求精的,这种技法画的画,是不容许改来改去的。1874~1886年间,印象主义画展共举办了八次。虽然第一、二次画展时,受到了舆论界的猛烈批评。但到举行第三次画展时,印象主义已成为社会上具有很大影响的艺术流派了。稍后,法国出现了所谓的“新印象主义”,新印象主义画家主张采用光学原理将纯粹的色彩用小点块的方法,彼此相邻近地排列在画布上,以求得比在画板上进行色调混合的更高明亮度。19世纪80年代以后,法国出现了一群画家,他们主张重新重视美术中形成的观念和强调作者主观的重要性,他们强调艺术形象要异于客观物象,要渗透作者的主观感情和情绪,这些画家被称作“后期印象派”,代表人物有塞尚、梵高和高更。 毕加索 毕加索(1881—1973)是最有影响的西班牙艺术家。其艺术富有创造性,作品数量惊人,风格技巧多样化(油画、素描、雕塑、拼贴、陶瓷及其他)。1937年为抗议德国纳粹空军滥炸西班牙北部巴斯克人故都格尔尼卡,创作了巨幅油画《格尔尼卡》。他画的《和平鸽》被1949年在巴黎召开的世界和平大会用作会徽。毕加索出生于法国南部小镇马拉加一个教师家庭,15岁随父母迁居巴塞罗那。在巴塞罗那,他曾进入当地美术学校学习,其间一度赴马德里求学,但不久便返回巴塞罗那。他的作品因其不同特色可以分成不同的创作时期。1900~1903年,是毕加索创作的蓝色时期。这一时期,他采用低沉、不明朗的蓝色调表现充满着孤寂、荒凉和悲怆的情绪,画中的人物多半是贫困者、残疾人、病人、老人和孤独者。1903~1905年,粉红色时期。这一时期,他的作品中出现了柔和的淡黄褐色或粉红色,对象大都是演员、江湖艺人、丑角等。1904年,他来到巴黎定居下来,艺术日趋成熟。1907年以后,他的创作风格进入立体主义时期,这一年,他创作了《亚威农少女》,大胆地抛弃了西方传统绘画的造型法则,向文艺复兴以来确立的审美法则挑战,画中没有任何情节,没有具体的环境描写,在一个画面上(主要在右边两个妇女的造型上)表现正面、侧面和斜切面,追求一种结构的美。这幅画被认为是立体主义的开端。1908~1909年,是分解的立体主义阶段;1911~1914年,是综合的立体主义阶段。所谓分解的立体主义就是在不破坏绘画平面性、不模仿客观物象表面的情况下,同时描绘出一个物象的几个方面,就像我们从不同的视点去看一个物象一样,从而能创造出一种能界定量感与其间关系的绘画语言。分解的立体主义排斥装饰性的阿拉伯图案和明亮的色彩。但是,在综合的立体主义阶段,色彩重新被重视,出现灰色,黄绿色和淡黄色之间的色调,实物(如藤椅座位的一部分或报纸的标题)被引进画面,并采用拼贴法,如《静物和藤椅》等。1915年以后,毕加索的作品风格转向新古典主义,在严谨的造型中,用夸张的手法表达宏伟磅礴的气势。20世纪20年代中期以后,他又对超现实主义感兴趣,这时期,他笔下的人物往往是极端扭曲和不安的。30年代初期,他创作了不少《宫女》作品,基本都是裸体女人像,色彩强烈,他还画了不少有关斗牛的画。西班牙内战时期,他站在共和国一边,创作了壁画《格尔尼卡》,这幅画以半写实的象征性手法和单纯的黑、白、灰三色组成低沉的调子,渲染悲剧性的气氛,充分表现了战争带给人类的灾难。1944年,参加法国共产党。战后,创作了描写法西斯集中营内饿殍的大幅油画《尸骨存放所》,表达了对法西斯兽行和黑暗势力的愤怒谴责。20世纪50年代创作了反映美国侵略朝鲜事件的油画《朝鲜的屠杀》等作品。1973年4月8日,毕加索在法国小城穆然去世,享年92岁。他一生共创作各类美术作品六百多万件。他的私人收藏品,包括他本人和朋友的作品,都捐赠给法国政府,法国政府在巴黎建有毕加索博物馆供人参观。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