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夫•托尔斯泰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现实主义文学最伟大的代表。1828年8月28日生于莫斯科以南200公里的贵族庄园雅斯纳斯•波良纳。1844年求学于喀山大学,三年后退学回家经营庄园。1852年从军高加索,同年发表处女作《童年》(与后来发表的《少年》《青年》合成自传体三部曲),开始文学活动。1856年发表《塞瓦斯托波尔故事》,开创了俄国文学描写战争的现实主义传统,为作者赢得了名声。托尔斯泰的主要创作活动,是在从1861年农奴制改革到1905年俄国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期间进行的,这正是俄国社会大变动时期。1863—1869年,他完成了史诗性的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1873—1877年完成了第二部著名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1889—1899年完成了集中体现他晚年的思想和艺术特征的长篇小说《复活》。 被公认为世界文学史上最光彩夺目的杰作之一的《战争与和平》是一部描写拿破仑入侵时期,俄罗斯波澜壮阔的人民战争的史诗。全书以包尔康斯基、别祖霍夫、罗斯托夫、库拉金四个豪族作主线,在战争与和平的交替中,展现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家庭生活的无数画面,描绘了559个人物,上至皇帝、大臣、将帅、贵族,下至商人、士兵、农民,反映了各阶级、各阶层的思想情绪,提出了许多社会、哲学和道德问题。小说成功地把大规模的战争场面和多方面的和平生活有机结合在一起,描绘了19世纪最初20年纵横俄国城乡的广阔画面。在小说中人民被描写成决定俄国命运的伟大力量,但他又认为历史事件都是命定的,表现了宿命论思想。 《安娜•卡列尼娜》从贵族婚姻和家庭关系这个角度,描绘了19世纪70年代俄国生活的广阔画面,反映了贵族社会的深刻危机,反映了俄国从封建制向资本主义的过渡。书中的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是70年代带有个性解放色彩的贵族妇女的形象。她的爱情悲剧是时代的产生,是个社会性的悲剧。正是以政府部长卡列宁为首的上流社会的虚伪冷酷和渥伦斯基所信奉的“金钱至上”,才造成追求个性和爱情自由的安娜的最后悲剧──卧轨自杀。 由于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深刻反映了从1861年农奴制改革到1905年俄国革命期间俄罗斯的社会现实,列宁认为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列宁说:“作为一个发明救世新术的先知,托尔斯泰是可笑的,……作为俄国千百万农民在俄国资产阶级革命快到来的时候和情绪的表现者,托尔斯泰是伟大的。托尔斯泰富于独创性,因为他的全部观点,总的说来,恰恰表现了俄国革命是农民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从这个角度来看,托尔斯泰观点中的矛盾,的确是一面反映农民在俄国革命中的历史活动所处的各种矛盾状况的镜子。”(见《列宁选集》第2卷,第371页)。 罗曼•罗兰 罗曼•罗兰(1866—1944),19世纪末20世纪前期法国著名现实主义作家。生于法国中部的古老小城克拉姆西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自幼喜爱音乐和文学。1886年,考取了著名的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毕业后,又被送到法国设在罗马的考古学校当研究生。回国后,在高等师范学校和巴黎大学讲授音乐史,并从事文学创作。罗曼•罗兰主要作品有戏剧、小说和名人传记。1893~1898年,创作了《信仰的悲剧》,包括《圣路易》《艾尔特》和《理性的胜利》三个剧本。此后,又创作了以18世纪法国大革命为题材的革命剧:《群狼》(1898年)《丹东》(1899年)《7月14日》(1902年)。20世纪的头十余年间,是罗曼•罗兰创作高潮时期,他相继写出《贝多芬传》(1903年)《米开朗琪罗传》(1905年)《托尔斯泰传》(1911年)等名人传记,还创作了他最优秀的代表作《约翰•克利斯朵夫》(1904~1912年)。在这部长达十卷的小说里,作家塑造了一个个自我奋斗的知识分子形象,反映了他们对帝国主义时代德、法黑暗腐朽社会的反抗,以及他们个人奋斗道路必然失败的悲剧。作者因这部小说获得1915年诺贝尔文学奖。20世纪20年代,罗曼•罗兰写了《甘地传》、长篇小说《欣悦的灵魂》。1939年,创作了著名悲剧《罗伯斯庇尔》。 德莱塞 西奥图•德莱塞(1871—1945),20世纪美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生于印第安那州一贫苦移民家庭。中学未毕业,12岁便自谋生计。当过报童、农场杂工、洗碗工、收账员、挖煤工,对美国下层社会状况十分熟悉。1888年,得到小时候的女老师的资助,读了一年大学。1892年,当了新闻记者。1897年开始从事文学创作。1900年发表第一部长篇小说《嘉莉妹妹》,描写了在金钱至上的美国社会里一个出身于劳动家庭的纯洁少女──嘉莉,走上堕落道路的悲剧。1911年发表第二部长篇小说《珍妮姑娘》,描写了工人家庭的姑娘珍妮的悲惨遭遇。1912年发表长篇小说《金融家》,它和《巨人》(1914年)、《斯多葛》(1947年)合称《欲望三部曲》,深刻揭露了美国大资产阶级巧取豪夺的罪恶。1925年,长篇小说《美国的悲剧》问世,使作者一跃而成为全美最有名的作家。这部小说是德莱塞最优秀的作品,小说描写了一个普通的美国青年在腐败的社会风气影响下,追求“上等人”的生活,堕落成为杀人犯的故事。在这部小说里,德莱塞集中地批判了美国的生活方式,深刻地揭露了美国社会制度的罪恶。1945年,德莱塞以74岁的高龄,加入了美国共产党。 海明威 E.海明威(1899—1961),美国作家,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1899年出生于芝加哥一个医生家庭,1917年中学毕业后就当报社记者,上过意大利前线。1925年出版第一部重要短篇小说集《在我们的时代里》。第二年出版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一举成名。他喜欢滑雪、斗牛、打猎,这些往往都是他作品的背景。20世纪40年代,曾来中国报道抗日战争。二战以后,移居古巴,创作了中篇小说《老人与海》,获1952年普利策奖。《老人与海》的主题思想是人要勇敢地面对失败。小说中的渔夫桑提亚哥在同象征着厄运的鲨鱼的斗争中虽然失败,但他坚忍不拔,在对待失败的风度上取得了胜利。小说中有一句名言:“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桑提亚哥这个孤军奋战的形象是海明威20、30年代创造的“硬汉性格”的继续与发展。它的艺术概括程度更高,达到寓言和象征的高度。1954年,瑞典皇家科学院授予海明威以诺贝尔文学奖金,以表彰他“精通现代叙事艺术”。他在授奖仪式上的书面发言中指出:“对于一个真正的作家来说,每一本书都应该成为他继续探索那些尚未到达的领域的一个起点。他应该永远尝试去做那些从来没有人做过或者没有做成的事情。”古巴革命后,回到美国。1961年,因精神忧郁自杀。海明威的创作具有独特的风格,逼真的记述、简约的文体、细致入微的心理剖析和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使他成为开创一代文风的巨匠。其他作品还有《永别了,武器》《丧钟为准而鸣》《死在午后》《非洲的青山》《有的和没有的》等。特别是前两部作品描写两次世界大战,成为现代世界文学名著。 海勒 J.海勒,美国作家,1923年出生于纽约一个犹太家庭,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在美国驻欧洲空军服役。1949年在哥伦比亚大学获硕士学位,后在牛津大学做研究工作。1950~1952年曾在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教英语。他还做过《时代》和《展望》杂志的广告撰写员。作品有小说《第二十二条军规》《出了毛病》《像戈尔德一样好》《天晓得》和剧本《我们轰炸新避难港》。 高尔基 高尔基(1868—1936),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苏联文学的创始人。原名阿列克赛•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1868年出生于俄国伏尔加河畔的下诺夫戈罗德城(今高尔基城)。父亲是木匠。早年丧父,寄居在经营小染坊的外祖父家。11岁开始独立谋生,其童年和少年时代是在旧社会的底层度过的。高尔基早年的不平凡的经历在他著名的自传体三部曲中作了生动的记述。人间的苦难,生活的辛酸,磨练了他的斗志;他在繁重劳动之余,勤奋自学不息。对社会底层人民痛苦生活的体验和深切了解成为他创作中永不枯竭的源泉。 1892年,以马克西姆•高尔基(意为最大的痛苦)这个笔名,发表了处女作《马卡尔•楚德拉》。高尔基早期作品中,最有名的浪漫主义短篇《伊则吉尔老婆子》和《鹰之歌》、描写流浪汉生活的代表作《切尔卡什》,都是在1895年发表的。1899年,高尔基完成了第一部长篇小说《福马•高尔杰耶夫》。 1901年,高尔基因参加彼得堡的示威游行而被捕。著名散文诗《海燕》就是他参加这次示威游行后写的,他以这篇豪情洋溢的革命檄文,迎接了20世纪无产阶级的革命风暴。同年,他写了第一个剧本《小市民》,其突出成就是塑造了世界文学史上第一个革命无产者(革命工人尼尔)的形象。1902年,写了剧本《在底层》,它是作者20年观察流浪汉生活的总结,是高尔基戏剧的代表作。在1905年革命形势高涨的岁月里,高尔基作为战士参加了革命运动,他的住宅成为1905年莫斯科武装起义的据点之一。1906年,高尔基最优秀的代表作《母亲》发表了。在世界文学史上,它是一部划时代的巨著,开辟了无产阶级文学的新的历史时期。同年,在美国写了描写工人暴动的剧本《敌人》,它是高尔基最优秀的剧作之一。1906~1913年,高尔基因沙皇政府的迫害,侨居意大利,成为一个政治流亡分子。1907年春,参加了在伦敦举行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五次代表大会。从此,他和列宁之间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和深厚的友谊。1911~1913年间,写了故事集《意大利童话》。1913年高尔基创作了自传体三部曲的第一部《童年》。 1913年高尔基回到祖国,主持《真理报》文艺栏,从事文化组织工作和文学活动。1916年,发表自传体三部曲的第二部《在人间》;1922年发表第三部《我的大学》。十月革命胜利后,1925年发表长篇小说《阿尔达莫诺夫家的事业》。1925~1936年写的长篇史诗《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是高尔基的最后一部巨著,这部史诗是高尔基最杰出的艺术成就之一。1934年,在高尔基主持下召开了第一次全苏作家代表大会,高尔基当选为苏联作家协会主席。 尼•奥斯特洛夫斯基 尼•奥斯特洛夫斯基(1904—1936),苏联无产阶级作家。出生于工人家庭,幼年时在教会小学读过几年书,后为谋生做过杂工、发电厂的司炉工。1919年,红军解放了他的家乡乌克兰,他加入共青团,并参加红军奔赴前线。第二年,因负重伤退伍,转入铁路工厂任助理技师。1924年加入共产党,担任乌克兰边境地区共青团领导工作。几年后,由于劳累过度和旧伤复发,全身瘫痪,双目失明,不得不终日卧床。但他以惊人的毅力和顽强的拼搏在病榻上开始了文艺创作。1930~1934年,用了四年时间,写出了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小说描绘了乌克兰第一代共青团员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为保卫苏维埃政权、建设社会主义而英勇奋斗的历程。作者以自身经历为基础,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上展示了主人公保尔•柯察金如何从一个普通工人子弟成长为无产阶级钢铁战士的过程。小说出版后,受到国内外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早在1942年我国就出版了中文译本。1934年,作者加入了苏联作家协会,并开始创作第二部长篇小说《暴风雨所诞生的》,但终因病情恶化,只完成第一卷便于1936年12月去世,年仅32岁。 爱伦堡 爱伦堡(1891—1967),苏联俄罗斯作家、社会活动家。1910年开始发表诗作,并陆续出版了几本诗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期间,他曾担任了军事记者,到法德前线采访。1917年回国。十月革命后,曾参加苏维埃政府部门的工作。对十月革命,他一开始并不理解,在他的作品中流露出一定的怀疑和恐惧。1921年春起,以苏联报纸记者身分长期驻在国外。1922年发表的哲理性长篇小说《胡里奥•胡伦尼多及其门徒奇遇记》,受到了列宁的注意,这部小说描写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和革命时期欧洲和俄国的生活,对资本主义世界作了尖锐的讽刺和批判,同时也反映了作者矛盾复杂的思想。20年代末30年代初,爱伦堡的思想发生了变化。1931年他周游了欧洲各国,目睹了法西斯主义的猖狂活动,回国后参观访问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工业建设基地,受到了鼓舞,增强了对苏联国家前途的信心。这个时期写出了反映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和新人成长的长篇小说《第二天》。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时,他在法国,目击了法国的沦陷,以此为题材创作了长篇小说《巴黎的陷落》,获得1942年度斯大林奖金。卫国战争时期,在国内报纸上发表了许多政论性文章,揭露法西斯主义,呼吁世界各国人民奋起斗争。这些政论性文章使他赢得了世界的声誉和影响。战争结束后,他完成了两部长篇小说:一篇是描写战时生活的《暴风雨》(获1948年度斯大林奖金),另一篇是写战后生活的《九级浪》。50年代中期发表的中篇小说《解冻》和各种形式的文艺论文,60年代发表的回忆录《人•岁月•生活》,都在苏联文艺界引起激烈的争论。 1954年,爱伦堡发表的小说《解冻》,写的是1953年冬至1954年春的一个工厂中发生的事。在作者的心目中,这个工厂的厂长菇拉甫辽夫是斯大林时代“官僚主义者”的典型,他思想保守、僵化,没有人情味,不关心工人生活,只追求生产指标。这个厂长最后因工厂发生事故而被撤职,他的妻子也因厌恶他而离开他。小说借书中一个人物之口说:“解冻的时候到了。”这部小说通过斯大林时期人与人之间关系、人的心理变化,来说明斯大林的统治是“冰山”,被统治的人也是冷酷无情的,暗示斯大林的逝世会使长期冰冻的江河解冻。《解冻》一书一问世,便受到西方的重视,被认为是苏联“解冻文学”的先声,它反映了当时苏联社会的变化。但这篇小说当时在苏联国内曾受过批判。 萧伯纳和他的代表作《苹果车》 萧伯纳(1856—1950)是英国戏剧家。他的母亲靠唱歌和教授音乐谋生。在母亲的熏陶下,他也培养起对音乐的爱好,为一些报刊写音乐评论和剧评,并从事新闻工作。萧伯纳的世界观十分复杂,在他接触社会主义思想的同时,也受到当时欧洲流行的叔本华、尼采等唯心主义哲学的影响。但他对帝国主义的反动政策和资本主义社会虚伪的宗教、伦理等方面抱着批判的态度。1885年萧伯纳开始戏剧创作,到1949年为止,共完成剧本51部。《苹果车》是萧伯纳后期的重要作品。这是一出政治讽刺剧,以英国的议会制为攻击的对象,以内阁会议为主要情节。剧中的国王马格纳斯和首相卜罗塔斯相互较量,看谁是英国的真正统治者。国王表示要退位,并将作为平民竞选下院议员,如果他被选进国会,他将组织一个政党,他的刚接任的儿子罗伯特国王很可能会让他组阁。首相意识到即使自己目前取得权力,未来也将败在国王手下,于是他不得不宣布危机已经过去,一切照旧。剧中还有一个插曲:美国大使宣布美国将同大英帝国重新合并,企图吞并大英帝国。在这个剧本里,萧伯纳表达了自己的政治主张,指出了以英国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民主制的缺陷。马格纳斯的内阁声称他们是按人民的意志办事,其实他们并不负多少责任,负责任的倒是国王本人。国王行使的否决权,防止了极端民主化。在萧伯纳的戏剧作品中,社会问题剧占了很大的比重,这些戏能启发观众去思考问题,他的戏能引人发笑,始终抓住观众的兴趣和注意力。此外,他还能以丰富和引人入胜的语言,表现了独特的机智和幽默。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