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林卡 格林卡(1804—1857),俄国作曲家。19世纪20年代中期开始作曲,最初的作品有声乐浪漫曲、室内乐曲和钢琴小品等。1834年后,进入创作的盛期。1834~1836年完成歌剧《伊万•苏萨宁》。1837~1839年任圣彼得堡宫廷唱诗班乐长。1837~1842年完成歌剧《鲁斯兰与柳德米拉》。格林卡十分注重吸取民间音乐的营养,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音乐语言和风格。他善于学习、掌握西欧音乐的写作技法,创造性地运用于自己的创作,从而把俄罗斯音乐艺术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度,创立了俄罗斯民族古典乐派。《伊万•苏萨宁》(1836年12月9日首演)是具有高度艺术水平并享有国际声誉的第一部俄罗斯歌剧。初演时原名《为沙皇献身》,有明显的忠君色彩。1939年,苏联诗人戈罗杰茨基改写了剧本,发扬了这部“民族英雄悲剧”(格林卡语)的人民性,成为公认的演出台本。格林卡是俄罗斯民族乐派的创始人,他将俄罗斯音乐引向世界,并为俄罗斯近代音乐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格林卡生前曾有一句脍炙人口的名言:“创造音乐的是人民,作曲家不过把它们编在一起而已。”但人民仍然深深感谢这位忠实的儿子,感谢他为人民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 福斯特 史蒂芬•柯林斯•福斯特(1825—1864)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他曾在辛辛那提他哥哥的商店里当了几年记账员。但福斯特的音乐天才是压制不住的,他创作了大约二百首歌。由于受当时流行的化装黑人乐队表演及黑人民歌的影响,福斯特创作了大量的歌曲。其中最著名的是《哦,苏珊娜!》《故乡的亲人》《我的肯塔基老家》《老黑奴》及《美丽的梦中人》等。其作品结构简单,节奏平稳,音域不宽,材料精炼,音调吸收源自古非洲文化及欧洲赞美歌的黑人民歌的养料,于真挚纯朴中含有感伤色彩。 苏萨 约翰•菲利普•苏萨(1854~1932),美国作曲家、军乐指挥家。10岁起学习小提琴与和声学,16岁即指挥乐队在剧场和影院中演出。曾担任美国海军陆战队军乐领队、美国海军乐队总指挥,四次率领自己所组织的乐队,赴欧洲旅行演出。1910年又作范围更广的环球演出。作有大量军乐曲和轻歌剧、歌曲等,对美国铜管乐的发展起了重大的推进作用。所作军乐曲中,最著名的有:《星条旗永远飘扬》《永远忠诚》《中学学生军》《自由钟》等。 “猫王”普莱斯利 普莱斯利(1935—1977)生于密西西比州的图佩洛。他居住的地方是底层的白人和黑人杂居之地,他有机会吸收白人的音乐,也有机会吸收黑人音乐,如节奏布鲁斯、乡村音乐、西部摇摆乐和博普音乐等等。他在1954年发行了第一张唱片《那很不错》,获得意想不到的成功,在孟菲斯地区销售了7000张唱片。1955年,他与当时声望大作的RCA公司签订了合约,并拥有了自己的5人乐队,很快发行了第二张专辑《艾维斯•普莱斯利》,立刻使他在美国声名大振,当时他被认为是一名最有前途的乡村音乐歌手,而实际上,他的演唱中有着很重的节奏布鲁斯和教会赞美歌的影响。他的表演也极有特性,动作强烈夸张,而在电视中出现时,他那粗犷的表演、下身的特写、脚的摆动和臀部的颤抖更引起人有关性的联想。普莱斯利真正是使摇滚乐让年轻人疯狂的第一人。在他的音乐中,强有力的电声乐器刺激了年轻人好奇和敏感的神经,他的演唱渲泄了年轻人心底的呼喊,使他们的情绪获得疏导和发泄。普莱斯利的摇滚乐音乐也直接明确地将年轻人和成年人之间的种种隔阂揭示出来。普莱斯利的摇滚乐改变了原来抒情、柔美、民谣风格的流行音乐,他把内容指向年轻人的生活空间、精神空间和社会空间,完全超越了其他流行音乐形式的内容范围。实质上,摇滚乐已经不是一种纯粹的娱乐活动了。仅1956年,他的唱片销售量就打破了1000万张的记录,这在当时是一个巨大的数字。继《魂断旅馆》之后,又有《猎犬》、《想你,要你,爱你》、《不要残忍》、《柔情》等曲子,一首首登上排行冠军宝座,成为年度最畅销唱片。1958年,他应征入伍,被派往德国,1960年复员。此后他的音乐风格融入了更多柔和的成分。后来一度在家乡隐居,除了拍电影以外,与他的崇拜者们很少接触。1968年底再次出山,精彩的演出展示出他的风采不减当年,而1973年在夏威夷的演出时,首次通过卫星向全世界展现普莱斯利的演唱和表演魅力,在世界范围内又掀起一个“普莱斯利热”的高潮。1977年8月16日病故,终年只有42岁。截止他去世时为止,他的唱片至少被发行了5亿张以上。他的歌迷包括各种层次的人,他的歌声中有呼喊、甜美温柔、叙事、爱国、宗教、逃避现实、抨击社会、乡土气息、浪漫情调,等等内容。 爵士乐 即爵士音乐(jazz)。爵士乐最早来自非洲音乐。非洲音乐随着黑人奴隶一道传入北美,成为北美黑人奴隶的一种主要音乐形式。非洲音乐受到欧洲音乐的影响,产生了许多音乐形式,如布鲁斯和拉格泰姆等音乐形式。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的新奥尔良一带,黑人小型铜管乐队演奏布鲁斯和拉格泰姆等乐曲为舞蹈伴奏时,产生了最初的爵士乐,当时人们称它为“新奥尔良爵士”。起初,爵士乐师都不识谱,他们凭着良好的音乐素质、听觉和记忆来熟悉基本曲调及其和声结构,以此为主题作即兴变奏。这种节奏一个接一个,变化无穷,可以充分发挥爵士音乐家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即使后来爵士乐必须按谱演奏时,乐谱也只是记录乐曲的基本轮廓。1917年前后,白人也开始演奏爵士乐。此后,爵士乐在芝加哥、纽约一带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一批著名的爵士音乐家如L.阿姆斯特朗,他被誉为“美国爵士乐的化身”。在此期间,爵士乐风行美国,并流传到世界许多国家。爵士乐作为20世纪最流行的一种音乐形式,不仅影响了其他流行音乐形式,也影响了严肃音乐的创作。 摇滚乐 20世纪50年代后半期开始在美国兴起的一种音乐形式。20世纪以后,在黑人音乐布鲁斯的基础上,吸取爵士乐的舞蹈节奏等因素,人们发展了一种新的布鲁斯音乐──节奏布鲁斯。50年代,人们又在节奏布鲁斯的基础上发展了摇滚乐。摇滚乐强调持续不断的两拍子的节奏型,充满青春活力,深受青少年的欢迎,很快流行开来。 一、教学目标 目标 内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电影艺术的起源与发展 电影的诞生;“电影艺术之父”;电影进入有声片时期;第一部彩色电影;世界最重要的电影生产基地 (1)影视艺术兴起和发展的条件、作用 (2)理解影视艺术是当时政治经济的反映 拓宽知识面,提高学生鉴赏影视作品的水平和审美情趣 问题探究 情景再现 归纳比较 (1)影视艺术是社会进步的产物,反映了人类在科学技术方面的进步 (2)杰出的影视艺术家创造了优秀的作品,丰富了人类的文化宝库 电视的起源与发展 现代电视技术先驱;第一次电视广播试验;现代电视系统基本成型的标志;电视大规模普及应用的时间 影视艺术与人类生活 二、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1.知识结构 2.教材分析与建议 课时安排 1课时。 重点 电影、电视艺术起源与发展进程;影视艺术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难点 影视艺术产生和发展的社会条件。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 本课是一部概要式的影视艺术起源发展史,教材分别从电影艺术的兴起与发展;电视艺术的兴起与发展;影视艺术与人类生活三个方面作了介绍。通过本课的讲授使学生认识影视艺术是当时政治经济的反映,是社会进步的产物,反映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本课资料丰富,建议教师在授课时注意突出重点,详略得当。 指导学生阅读引言提出问题:谈谈你对电影的了解?由于涉及电影的内容较多,学生回答后,建议教师要从宏观上指出电影艺术史上的三次重大的变革: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进入高科技时代。电影的样式分为故事片、纪录片、科教片、美术片等,在概括基础上导入第一目。 第一目“电影艺术的起源与发展”,教材写了两个问题:第一分析了电影起源和发展的条件。第二重点概述电影起源、发展的过程。发展过程主要从电影的发明、无声片发展时期、有声片时期、20~30年代苏联电影、电影多元化趋势、世界电影生产基地、二战后电影新技术的发展等方面作了介绍。 (1)影视艺术出现和发展条件 教材从两方面做了分析:第一,第二次科技革命使人类进入电气化时代,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迅猛发展。19世纪末电学、光学、化学、机械学等学科技术的发展,为电影的出现奠定了物质基础。第二,社会的巨大变化和人类新的精神需求、商业利润的驱动是影视艺术发展的动力。电影是在第二次科技革命背景下产生的满足人们感性娱乐和精神需求的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观众的精神需求提高,需要不断的推出满足观众期待需求的作品。建议教师以好莱坞电影或其他国家电影的发展说明。 (2)电影的发明阶段 教材简述了“活动电影机”的发明人、电影的诞生日、第一座电影院、“第七艺术”等有关知识,建议教师补充讲解。路易•卢米埃尔,法国电影发明家和电影导演,他制成的“活动电影机”可以将活动的物像用摄影机拍摄在胶片上,又能通过放映机将这些记录在胶片上的活动物像投射到银幕上──是一种既是摄影机同时又是放映机和洗印机的机器,满足了多人观看的需要。1911年,意大利诗人和电影先驱者里乔托•卡努杜发表的一篇论著中第一次宣称电影是继建筑、音乐、美术、雕塑、诗歌、舞蹈这六种艺术后的一种新兴艺术,它是把所有这些艺术都加以综合,形成运动中的造型艺术形式。 (3)无声片(又称“默片”)发展并进入全盛时期(20世纪初~1927年) 无声片时代,涌现了一批世界电影名作和著名艺术家,教材简单介绍了格里菲斯和卓别林。当时观众已经厌倦了只有10分钟左右的短片,格里菲斯设想:复杂的情节故事、丰富的布景,也许能吸引观众。因此他拍摄和导演了集故事性和艺术性于一身的长故事片。《一个国家的诞生》是以美国南北战争为背景,反映了美国总统林肯解放黑奴这一重大历史题材,影片中白人组织三K党对付黑人的残暴行为的情节充满了种族主义色彩,虽然倍受争议,但相当程度上开创了好莱坞的基调:壮观的场面,勇敢多情的男主人公,百老汇式的戏剧程度加拳击比赛式的故事节奏。它是第一部以镜头为基本组织单位的长故事片,在电影技巧上开创性的使用了许多表现手法,发展了电影构图与剪辑效果,成为电影史上一部划时代的力作。因此,他被称为“电影艺术之父”。 (4)电影艺术的成熟期──20世纪20~40年代 是电影从无声走向有声,从黑白转向彩色,由小规模、低技术制作形成大规模、系列化和专业化制作的转变时代。教材简述了有声片时期和彩色电影的标志。1925年,美国电话和电报公司所属的贝尔实验室投资数百万美元,终于解决了有声电影的关键技术──音画同步的问题。1926年美国华纳兄弟电影公司率先购买了该技术,1927年该公司拍摄了电影《爵士歌王》,这部影片其实只是在无声片中加进四支歌、一些台词和音乐伴奏,但它使对白、音乐、歌唱融为一体,它标志着电影史上一个新时代──有声片时期的开始,从此电影由纯视觉艺术成为视听综合艺术。1935年第一部彩色影片《浮华世家》拍摄成功,标志着彩色电影的问世。自此,电影具备了画面、声音和色彩三大要素。 (5)电影艺术的发展 20世纪20~30年代苏联电影事业发展迅速,建议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得出主要原因是国内战争结束,政局稳定,人民精神需求和文化需求增加。这一时期拍摄了一些反映革命历史和苏联现实生活的影片,并且在影片构图、剪辑手法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建议教师指导学生总结这一时期苏联电影的特点。无声影片《战舰波将金》以英雄主义的激情歌颂了1905年革命。根据著名作家高尔基作品改编的电影《母亲》塑造了自觉为社会主义而斗争的无产阶级革命者的英雄形象。 二战后,电影艺术的发展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的趋势,主要表现在欧洲、亚洲出现了具有民族风格的电影。欧洲电影主要通过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反映了反法西斯斗争的重大历史题材,意大利、联邦德国出现了一些优秀的电影,如《罗马,不设防的城市》《罗马,11点钟》。其主要原因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深重的灾难,艺术家从不同的角度给予反思。接着教材对印度(宝莱坞)、中国电影的发展做了简单介绍。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电影屡屡获奖,表明了中国电影事业水平的提高,更反映了改革开放的中国越来越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 美国电影的发展,教材介绍了好莱坞电影,建议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概括。《星球大战》《侏罗纪公园》《外星人》都属于高科技的科幻片。《泰坦尼克号》中悲壮的爱情成为全球传颂的经典,本片获得1998年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音效、最佳摄影等11项大奖。 (6)教材简述了二战后电影新技术的发展,建议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其主要条件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电子计算机等高科技的发展。对涉及到的专业术语建议教师简单讲解即可。环形电影是指观众在四面银幕环抱中,随意从不同的角度欣赏画面,仿佛置身于真实的环境中。全息电影是利用光波的干涉现象来纪录影像和重现影像的方法拍成。观看时不必带特殊的眼镜,用一只眼睛也可以看到立体影像,一般多用于拍摄风光片、木偶片和动物等。20世纪90年代以来,电影技术充分利用三维动画、数字技术、多媒体等高科技手段,如《侏罗纪公园》里奔跑的恐龙和始祖鸟;《泰坦尼克号》里巨大的轮船沉入水中等。 教学建议:本目教材识记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要求较高,指导学生多看书总结、整理电影起源和发展的过程并注意与两次科技革命相联系。同时影视、图片资料丰富,建议教师利用多媒体或幻灯形式进行适当补充,但由于课时限制,对教材中提到的经典片不可能面面俱到,可指导学生上网或到图书馆查阅了解。 第二目“电视的起源与发展”,教材分别从电视系统的研制、电视艺术在英、美的发展、电视艺术的普及应用三方面讲述。 (1)电视系统的研制成功 讲述本段前,建议教师先补充电视的概念:英文中电视television是由希腊文tele(从远处、远的)和拉丁文visio(看)组成的,它的意思是远距离传送可视画面。引导学生思考电视出现的条件:第二次科技革命,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讲述电视系统研制成功的过程时,建议教师借助多媒体形式,适当补充资料帮助学生梳理知识。19世纪末,少数先驱者开始研究设计传送图像的技术。1904年,英国人贝尔威尔和德国人柯隆发明了一次电传一张照片的电视技术,每传一张照片需要10分钟。1924年,英国和德国科学家几乎同时运用机械扫描方式成功地传出了静止图像。但有线机械电视传播的距离和范围非常有限,图像也相当粗糙。 1923年,俄裔美国科学家兹沃里金申请到光电显像管、电视发射器及电视接收器的专利,他首次采用全面性的“电子电视”发收系统,成为现代电视技术的先驱。电子技术在电视上的应用,使电视开始走出实验室,进入公众生活之中,1925年,英国科学家研制成功电视机。1928年,美国纽约31家广播电台进行了世界上第一次电视广播试验,由于显像管技术尚未完全过关,整个试验只持续了30分钟,收看的电视机也只有十多台,此举宣告了作为社会公共事业的电视艺术的问世,是电视发展史上划时代的事件。 1929年美国科学家伊夫斯在纽约和华盛顿之间播送50行的彩色电视图像,发明了彩色电视机。1933年兹沃里金又研制成功可供电视摄像用的摄像管和显像管。完成了使电视摄像与显像完全电子化的过程,至此,现代电视系统基本成型。今天电视摄影机和电视接收的成像原理与器具,就是根据他的发明改进而来。 (2)电视艺术在英国、美国的发展:教材强调了20世纪30~40年代,电视艺术在英国和美国有了长足的发展。建议教师结合教材,适当补充资料即可。 1936年11月2日,英国广播公司在伦敦郊外的亚历山大宫,播出了一场颇具规模的歌舞节目,并首次开办每天2小时的电视广播。全伦敦只有200多台收视电视机,但它标示着世界电视事业开始发迹。对当年柏林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报道,更是年轻的电视事业的一次大亮相。当时共使用了4台摄像机拍摄比赛情况。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全电子摄像机。这台机器体积庞大,它的一个1.6米焦距的镜头就重45公斤,长2.2米,被人们戏称为电视大炮。此后,价格相当昂贵的电视在英国中上层家庭开始有所普及。1937年,该公司播映英王乔治五世的加冕大典时,英国已有5万观众在观看电视。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英国约有两万家庭拥有了电视机。 1939年4月30日,美国无线电公司通过帝国大厦屋顶的发射机,传送了罗斯福总统在世界博览会上致开幕词和纽约市市长带领群众游行的电视节目。成千上万的人拥入百货商店排队观看这个新鲜场面。二战结束时,美国约有7000台电视机。二战前开办电视的还有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国。 (3)电视艺术的普及应用:建议教师从电视艺术普及的条件、时间及表现三方面把握教材。 联系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结合本节整体教材指出电视艺术普及的条件:电子技术等方面的进步,社会巨大变化和人类新的精神需求及商业利润的驱动。建议教师从电视机研制、电视转播、电视节目制作三方面稍作补充,如:电视机经历了从黑白到彩色,从电子管、晶体管电视迅速发展到集成电路电视,目前,电视正在向智能化、数字化和多用途化迈进;电视转播也由卫星传播到卫星直播。 表现:教材以美国和中国为例加以说明,首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电视事业发展超过英国:从1949年到1951年,电视机数目从1百万台跃升为1千多万台,1960年全美电视台高达780座,电视机近三千万台,约有87%的家庭拥有至少一台电视机。同时期英国只有190万台电视机,法国3万台,加拿大2万,日本4千台。1993年底,美国98%的家庭拥有至少一台电视机,其中99%为彩色电视机。 1958年,中国第一台黑白电视机在天津诞生,同年,开始试播。当时,全国只有50多台黑白电视机。1971年,全国已建有电视台32座。21世纪初,中国大陆的电视覆盖率高达94%。 教学建议:本目教材内容较为简洁,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学会知识迁移。有关电视发明过程中的术语和有争议的问题,可指导学生上网查询。 第三目“影视艺术与人类生活”,教材主要写了五个方面:(1)影视是社会进步的产物,反映着人类在科学技术上的进步。(2)直接引领着文明发展趋势和社会风尚,满足人们不同层次的审美需要和精神追求。(3)影视艺术与其他艺术既区别又联系,它通过特有的技术手段,使人感受到视觉冲击和心灵启迪。(4)影视艺术的影响在人类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5)由于电视本身的特点,它已经成为现代社会成员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空中课堂”是一种新的教学形式,主要由电视、广播、网络这三种远程教育方式构建。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与教师的交流不是面对面,而是通过电视荧屏来实现。关于【历史纵横】建议教师结合画面、文中资料,引导学生课堂讨论。或布置学生课下查阅资料、结合自身实际书写小论文。 教学建议:本目教材条理清楚,建议教师通过设计问题,训练学生的概括分析问题的能力。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