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学习延伸 略 (河北省石家庄一中 田晓红) 五、资料与注释 1.课文注释 莫扎特 莫扎特(1756—1791)是西方音乐史上最富有智慧的音乐家。6岁时,就能演奏钢琴、管风琴、小提琴,并创作了第一首小步舞曲,9岁写交响曲,12岁已经完成了第一部歌剧。莫扎特一生没有固定职业,1787年曾获得“宫廷室内乐作曲家”的荣誉性的任命。1791年在贫病中死去,葬于贫民公墓。一生有22部戏剧作品、50多首交响曲、25首钢琴协奏曲、12首小提琴协奏曲、26首弦乐四重奏、17首钢琴奏鸣曲、42首小提琴钢琴奏鸣曲。歌剧是莫扎特最痴迷的领域,他一生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主要歌剧作品有《伊多美纽斯》《迪多的仁慈》《后宫诱逃》《女人心》《费加罗的婚礼》《唐璜》《魔笛》等。莫扎特最有特色的器乐体裁是协奏曲,他在巴洛克协奏曲的三乐章格式基础上,运用古典主义音乐形式原则,独奏钢琴与乐队更富有戏剧和交响性效果。莫扎特以其敏感的才能,在其他音乐体裁中都有不同凡响的手笔。他的钢琴奏鸣曲旋律优美,晶莹剔透。社交场合娱乐性背景音乐的小夜曲这类体裁中,也有《G大调弦乐小夜曲》这样的名篇。莫扎特尽管有一些作品充满了戏剧性,甚至悲剧性,但他的多数作品是纯真、亲切、阳光明媚的。莫扎特生活的世界充斥着烦恼和阴暗,然而从他笔下涌流出的音乐却是一种升华的,具有古典美的艺术。他是古典主义时期的一位理想主义者,他把自己全部的身心都融入了音乐世界,音乐也就成为他的生活。 舒伯特 弗兰茨•舒伯特(1797—1828),出生在维也纳近郊一个教师家庭。11岁时,考入维也纳宫廷歌手学校,第二年就担任了学校乐队的首席小提琴手。13岁时写出了四手联弹《钢琴幻想曲》。他常常叹息:“如果我有钱买五线谱,我每天都可以作一首曲。”16岁时,他到父亲所在的学校担任助理教师,但他仍每天伏案作曲不止。当他读完歌德的著名长诗《浮士德》后,很受感动,开始为这部作品谱曲。第二年又创作了举世闻名的歌曲《魔王》和《野玫瑰》。1818年,辞去了教师的工作,只身前往维也纳,当家庭音乐教师。一次,他来到一家小酒店,饥肠辘辘,身无分文。正当无可奈何之际,他偶然看到旧报纸上登着一首诗,他当即为这首诗谱了曲,并用它换了一顿饭吃。这就是后来著名的《摇篮曲》。舒伯特有很强的鉴赏力,能发现优秀的诗作。席勒、海涅的诗常被他选作歌词。他还十分重视诗作的音乐性,他的歌几乎每一首都极为优美别致。他创作的两部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女》和《冬日旅程》,被公认为是艺术歌曲创作的最高峰。他是艺术歌曲新风格的开拓者,因而被誉为“歌曲之王”。他一生写了10部交响乐,他在世时却一部也没有机会公演;他一生写了18部歌剧,他在世时连一部也没能够排练演出;他写了600余首歌曲,但仍没有名望,没有地位,穷愁潦倒,饱尝了人间的辛酸困苦。他的最后一部作品《天鹅之歌》就是躺在病床上完成的。 “圆舞曲之王”约翰•施特劳斯 约翰•施特劳斯(1825—1899)生于维也纳。世人称小约翰•施特劳斯。其家族三代以舞蹈音乐家(作曲、演奏、乐队领班、指挥等)著称,而他又是家族中最杰出的一位。从小学习小提琴,19岁以后离家以音乐谋生,并开始了长达50多年的创作、演出生涯。一生写有近400首圆舞曲、近百首波尔卡舞曲、近70首卡得累尔舞曲、近45首进行曲以及其他若干舞曲和十几部小型喜歌剧、轻歌剧。其中圆舞曲最具代表性,它们多以日常生活、自然景物为描绘对象。最为人们所熟悉的有《蓝色多瑙河》《春之声》《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拉德茨基进行曲》等。约翰•施特劳斯的作品,从思想意义上看价值不高,但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维也纳市民阶层的生活,他的音乐亦成为当时维也纳社会生活一景,甚至影响至今。20世纪60、70年代始,每年在维也纳金色大厅举行新年音乐会,曲目以施特劳斯家族乐曲为主,尤其是小约翰•施特劳斯的作品。它们已成为维也纳人民的骄傲,深入维也纳民众之心。 柏辽兹 埃克托•柏辽兹(1803—1869),出生于法国南部的安德烈城。1921年,奉父命进巴黎医科学校就读,1824年,取得医学学士学位后,便下决心投身音乐事业。1826年,考入巴黎音乐学院。上学期间,柏辽兹对音乐的酷爱之心感动了巴黎歌剧院的管理人员,他们为他在歌剧院的乐池中设了一个“优惠座位”。1830年,柏辽兹在失恋的折磨中写成了表现自己爱情的狂热与绝望的《幻想交响曲》,在巴黎演出后,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此后,柏辽兹因合唱《萨丹纳帕尔》获1830年度罗马大奖。1835年起,柏辽兹因为作品得不到人们赏识,找不到作曲的工作,不得不靠为报刊杂志撰稿谋生。1842年,柏辽兹离开巴黎,在德国各地指挥演出自己的作品,都受到了热烈欢迎。柏辽兹最后一部作品是根据莎士比亚《无事生非》写的两幕喜歌剧《碧雅特丽与本尼狄克特》。 罗西尼 罗西尼(1792—1868),意大利作曲家。1810年完成第一部喜歌剧《结婚证书》。1813年第一部正歌剧《坦克雷迪》问世。1824年任巴黎的意大利歌剧院院长。1830年爆发革命后,他在15年中写了40部歌剧。1830~1855年居住在意大利,后定居巴黎。罗西尼是意大利歌剧“三杰”之一。他的创作继承了意大利注重旋律及美声唱法的传统,音乐充满炫技的装饰和幽默、喜悦的精神,且用管弦乐来取代和丰富以往的古钢琴做伴奏。代表作《塞维利亚理发师》,集意大利喜剧的精华,语言生动,形式自由,充满幻想,成为他最负盛名的佳作。搁笔之作《威廉•退尔》,反映了民族自主的愿望,且推进了大歌剧体裁的形成。其他代表作品还有《灰姑娘》《偷东西的喜鹊》《奥赛罗》《摩西》等。他有许多趣闻轶事:如听说人们要花许多钱在米兰为他立一座肖像纪念碑,他说:“如果能把这些钱给我,我情愿在有生之年中,天天都站在碑座上。”再如,罗西尼出名后,趋者如云,其中不免鱼龙混杂。有一位作曲家拿着自己的两部交响曲,请罗西尼挑选一部推荐出版。罗西尼不胜厌烦地听他弹完,连忙说:“如果要出版,就再写一部吧。”说完,扬长而去。 贝多芬 贝多芬(1770—1827),是西方世界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作曲家,他的作品集古典主义音乐之大成,开浪漫主义音乐之先声,是一个承前启后的伟大音乐家。贝多芬出生于德意志波恩市一个音乐世家,他的祖父是当地宫廷合唱团和管弦乐团的团长,父亲则是合唱团的歌手。但是,祖父去世以后,父亲酗酒成性,以致家境日益贫困。后来,贝多芬在11岁时就不得不离开了学校,18岁就开始养家糊口。贝多芬自幼就表现了极高的音乐天赋,尤其是在钢琴演奏方面。1783年,他进入波恩歌剧团当上了一名钢琴演奏员。1787年,他来到当时的音乐之都维也纳,向莫扎特学习。但是,因为母亲病故,他不得不回家奔丧,学习了两个月就离开了。1792年以后,他在维也纳定居下来,在这里,他曾经向海顿等人学习作曲。1795年,他在维也纳举行了他的个人钢琴公演。1800年,他又举行了一次大型的演奏会,演奏了海顿、莫扎特等人和自己的作品,一举成名。1802年以后,他的耳疾日益严重,以致1809年以后最终失聪,从此,他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用来作曲。失聪之初,他非常痛苦,一度想自杀,但他以惊人的毅力,战胜了耳聋带来的巨大困难,创作了大量不朽的音乐作品,如《第3(英雄)交响曲》《第5(命运)交响曲》《第9(合唱)交响曲》《月光奏鸣曲》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不朽之作。1824年,他在维也纳上台指挥演出,演出结束时,观众报以暴风骤雨般的掌声,但他却全然不知,直到几位现场演员扶他转身面向观众时才知道。贝多芬崇尚法国大革命带来的民主和自由思想,热情关注个人的自由和尊严,在他的音乐中他试图证明一个观点,这就是音乐的力量可以不借助语言文字传达一种人生哲学。同时,他在音乐方式上也是一位改革者,他开拓了奏鸣曲、交响曲、协奏曲和四重奏的范围,例如他在《第9交响曲》中采用了所有前所未有的方式把声乐和器乐结合起来,让人耳目一新。 威尔第 裘塞佩•威尔第(1813—1901),伟大的意大利作曲家。1842年,创作了歌剧《那布科王》,演出异常成功,一跃而成意大利第一流作曲家。19世纪50年代是他创作的高峰时期,写了《弄臣》(1851)、《游吟诗人》(1853)、《茶花女》(1853)、《假面舞会》(1859)等七部歌剧,奠定了歌剧大师的地位。1871~1872年应埃及总督之请,为苏伊士运河通航典礼创作了《阿伊达》。晚年又根据莎士比亚的剧本创作了《奥赛罗》(1887)及《法尔斯塔夫》(1893)。1901年逝世于米兰。一生创作了二十六部歌剧,善用意大利民间音调,管弦乐的效果也很丰富,尤其能绘声绘色地刻画剧中人的欲望、性格、内心世界,因之具有强烈的感人力量,使他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歌剧作曲家之一。《茶花女》剧本由意大利作家皮阿威根据小仲马的同名悲剧小说改编而成。同年3月初次演出于维也纳。威尔第把音乐注意力集中在表现主人公玛格丽特的内心世界,表现她的真正的高尚的形象,揭示女主人公的精神品格,揭示她的愿望跟她周围的环境之间深刻的矛盾冲突。这部歌剧音乐以细微的心理描写、诚挚优美的歌调和感人肺腑的悲剧力量,集中体现了中期威尔第歌剧创作的基本特点。 普契尼 贾可谟•普契尼(1858—1924),意大利歌剧作家,真实主义歌剧流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普契尼的音乐中吸收话剧式的对话手法,注意不以唱阻碍剧情的展开,除直接采用各国民歌外,先于现代派作家使用某些新的手法。普契尼一生执着于歌剧创作,直到生命垂危时还放不下他手中的天鹅之歌──《图兰朵》。他一生创作了十二部歌剧,都取得了程度不等的成功。如《蝴蝶夫人》《托斯卡》等。在歌剧《图兰朵》中他采用了中国民歌《茉莉花》。普契尼在他的歌剧作品中塑造了许多真挚感人的形象,生动地描绘着人间世态,他的音乐雅俗共赏,他善于选择富于舞台效果的题材并从中发掘出戏剧性……这种种特长使他终于能成为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意大利的、也是世界的杰出歌剧作曲家。 比才 比才(1838—1875),法国作曲家,生于巴黎。4岁开始学习音乐,9岁进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习钢琴、管风琴和作曲。1863年创作出第一部歌剧《采珍珠者》,引起乐坛注目,其后又写出《伊凡雷帝》《伯斯美人》《扎米蕾》等多部歌剧。比才创作的另一领域是大型管弦乐曲,先后发表了交响幻想曲《罗马的回忆》(1869年)、序曲《祖国》(1873年)等。1872年,他为都德的话剧《阿莱城的姑娘》所作的配乐改写成两部组曲,成为欧洲管弦乐曲中的名篇。1875年3月,歌剧《卡门》上演,当时未获预想的成功;比才去世后,《卡门》的价值逐渐为人理解,被认为是19世纪下半叶法国歌剧中最杰出的作品。《卡门》真实地表现了底层平民的生活。剧中西班牙民间音乐的色彩与法国喜歌剧的手法交相辉映,鲜明的抒情性与强烈的戏剧性熔于一炉,使这部作品成为世界歌剧舞台上演率最高的剧目之一。比才的歌剧作品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族色彩。他善于创造独具风貌的曲调,善于以改变调性、灵活运用主导动机等手法加强表现力。他的器乐作品常以生动新颖、富于光彩而著称。 瓦格纳 理查德•瓦格纳(1813—1883)出生于德国的莱比锡。1830年,瓦格纳入莱比锡大学主修哲学和美学,学业虽未能专心,作曲倒有了长足的长进。瓦格纳26岁时来到巴黎,靠改编流行的歌剧选曲和替出版商校对乐谱为生。此时他已写完歌剧《黎恩济》和《漂泊的荷兰人》。1842年,因《黎恩济》在国内上演,瓦格纳启程回国定居德累斯顿。在回德国的路上,又见莱茵河,瓦格纳止不住泪流满面,他说:“我虽是一个贫穷的艺术家,但我发誓永远效忠祖国。”后来,他又继续创作了歌剧《汤豪塞》和《罗恩格林》。他参加了1848年革命,革命失败后,瓦格纳来到魏玛,藏在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家里。在李斯特的帮助下,他来到了瑞士的苏黎士。在苏黎士,瓦格纳完成了一系列歌剧理论著作。1876年8月,瓦格纳在这里上演了他的巨作──《尼伯龙根指环》。它由《莱茵的黄金》《女武神》《齐格弗里德》和《神界的黄昏》四部歌剧合一而成。每演一套需要4天,首演进行了12天,反复上演了全戏共3次,其喜庆气氛可想而知。1882年,他最后一部歌剧《帕西法尔》上演。他在遗嘱中说,在他死后30年内不许任何地方上演《帕西法尔》,只有拜鲁特剧院是例外。 柴可夫斯基 彼得•柴可夫斯基(1840—1893)出生在俄国维亚特卡省边境的一个矿区小镇。1859年法律学校毕业后,柴可夫斯基在司法部任书记员。他常常去观赏歌剧、音乐会,尤其喜爱莫扎特的作品。柴可夫斯基越来越无心从事他的法律工作,索性于1863年考入新建的彼德堡音乐学院。毕业后在莫斯科音乐学院执教。他边教学,边创作,任教13年中,写出了包括舞剧《天鹅湖》《b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在内的大量重要作品。柴可夫斯基非常热爱自己民族的深厚音乐传统。1869年中的一天,他正在乡间写作,忽然听到一阵歌声。旋律沉郁委婉,令柴可夫斯基不胜神往。临窗一看,才知道是一位泥水工正在工作中唱歌自得其乐。第二天,他向这位工人记下了这首民歌,后来,把它用在了《第一弦乐四重奏》的第二乐章《如歌的行极》中。几年之后,伟大的俄罗斯作家托尔斯泰听到这首乐曲时,激动得泪流满面,泣不成声,他说:“我已经接触到忍受苦难的人民的灵魂深处了。”1892年完成两幕三场梦幻芭蕾舞剧《胡桃夹子》,1893年完成《第六交响曲》。在这部作品中,他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构思时,常不免激动难抑涕泪滂沱。在所有作品中,柴可夫斯基最为这部交响曲感到自豪。它以极其细腻的心理刻画手法,深刻而生动地描绘出19世纪俄罗斯知识分子在令人窒息的政治环境中,对自由理想的渴求和痛苦不安的复杂心态,成为世纪末一代人精神面貌的真实写照,受到全世界听众的衷心热爱。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