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资料与注释 1.原始资料 他汇集了法国社会的全部历史,我从这里,甚至在经济细节方面(诸如革命以后动产和不动产的重新分配)所学到的东西,也要比从当时所有职业的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全部东西还要多。不错,巴尔扎克在政治上是一个正统派;他的伟大作品是对上流社会无可阻挡的崩溃的一曲无尽的挽歌;他对注定要灭亡的那个阶级寄予了全部的同情。但是,尽管如此,当他让他所深切同情的那些贵族男女行动的时候,恰恰是这个时候,他的嘲笑空前尖刻,他的讽刺空前辛辣。而他经常毫不掩饰地赞赏的人物,却正是他政治上的死对头,圣玛丽修道院的共和党英雄们,这些人在那时(1830—1836年)的确是人民群众的代表。这样,巴尔扎克就不得不违反自己的阶级同情和政治偏见而行动;他看到了他心爱的贵族们灭亡的必然性,从而把他们描写成不配有更好命运的人;他在当时唯一能找到未来的真正的人的地方看到了这样的人,──这一切我认为是现实主义的最伟大胜利之一,是老巴尔扎克最重大的特点之一。 ──《恩格斯致格•特里尔(1889年12月18日)》 近代的诗神也如同基督教一样,以高瞻远瞩的目光来看事物。她会感到,万物中的一切并非都是合乎人情的美,她会发觉,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的背后,美与恶并存,光明与黑暗相共。她还将探究,艺术家狭隘而相对的理性是否应该胜过造物者无穷而绝对的灵智;是否要人来矫正上帝;自然一经矫揉造作是否反而更美;艺术是否有权把人、生命与万物都割裂成两个方面;任何东西如果去掉了筋络和弹力是否会动得更好;还有,作品是否要不完整才能达到和谐一致。正是通过这些探讨,诗着眼于既可笑又可怕的事物,并且在我们刚才考察过的基督教的忧郁精神和哲学批判精神的影响下,将跨出决定性的一大步,这一步好比地震的震撼一样,将改变整个精神世界的面貌。 ──雨果《〈克伦威尔〉序》 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的源泉究竟是从何而来的呢?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革命的文艺,则是人民生活在革命作家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在这点上说,它们使一切文学艺术相形见绌,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2.课文注释 文学潮流和文学创作方法 文学是艺术的一个门类,它是用语言来创造艺术形象的,所以称为语言艺术。 艺术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社会生活的反映。毛泽东同志说:“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文学作品描绘的生活画面和客观存在的生活原貌不同,它是经过人类大脑加工改制再现出来的艺术形象,其中融进了作家对社会生活的认识,他的理想、愿望和感情。因此,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真实而深刻地反映社会生活,帮助人们认识社会生活。 作家要正确地反映社会生活,塑造典型形象,就得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先进世界观的指导。在进入具体创作的过程时,他还必须运用一定的创作方法和艺术技巧。文学史上产生过各式各样的创作方法,但主要的有两种: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文学从一开始就有以描写现实为主和以表现理想为主的两种倾向,这在古代歌谣和神话中就表现得十分明显。随着时代和文学艺术的发展,这两种创作方法逐步形成和成熟。至于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名称,则是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才出现的。 在世界文学史上,我们可以看到,不同优秀作家的创作具有不同的风格。但是,处于同一时代的作家在文学风格上比较相似。文学的流派,就是一定历史时期里,在思想倾向、艺术倾向和创作风格上相近似的作家所形成的文学派别、文学潮流。当然,我们不能把文学流派、潮流简单地理解为作家风格的单一化,而只是异中有同而已。 我们也不能把文学流派和创作方法这两个概念混同起来。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创作方法是作家反映生活、表现生活、塑造形象的艺术方法,它对文学流派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但一个文学流派、潮流的形成,并不仅仅取决于创作方法上的相同。文学流派、潮流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反映着一定阶级、阶层的政治倾向和艺术观点。因此,我们要了解某一文学流派的产生、发展、消亡的原因,不考察其社会根源,不从阶级关系的变化之中去求解释,便不可能得到正确的答案。反过来,我们从文学潮流的盛行中,也可以了解到阶级斗争形势的变化和社会的演变。 古典主义 古典主义产生于17世纪的欧洲,以法国发展得最完备,也出现于英国、德意志、俄罗斯等国,在欧洲曾居支配地位。古典主义是商业资本发展时期的产物。在政治上,它服从于当时绝对君权的统治,是绝对君权政治在文学上的反映。17~18世纪正是绝对君主政体的巩固时期,资产阶级在反封建割据的残余、为建立统一集中的民族国家的斗争中与王权暂时联合起来。因此古典主义也是当时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对封建王权暂时的妥协、让步的一种表现。古典主义以歌颂君主专制,赞扬绝对君权为基本主题,重视宣扬个人对社会和国家的绝对服从,强调文学的社会教育作用。在哲学上,古典主义是与唯理主义相适应的。笛卡尔提出的一切诉之于理性的原则,奠定了古典主义的哲学基础。古典主义有时也被称为文学上的唯理主义。在创作中推崇理性,反对个人感情的自由表达,大量采用古希腊、罗马文学中的题材,经过艺术加工,塑造成明朗、崇高、合理的形象,以寄托自己的思想感情。 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产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它是欧洲资产阶级革命高潮年代的产物,在政治上反对封建专制,在艺术上与古典主义相对立,属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一种意识形态。 欧洲的浪漫主义思潮,是在人们对启蒙运动“理性王国”的失望,对资产阶级革命中的“自由、平等、博爱”口号的幻灭和对资本主义社会秩序不满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由于作家的阶级立场和政治态度不同,因而浪漫主义形成两大对立的派别:积极浪漫主义和消极浪漫主义。积极浪漫主义作家批判社会的黑暗,矛头针对封建贵族,反对资本主义社会中残存的封建因素,同时对资产阶级本身所造成的种种罪恶现象也有所揭露,寄理想于未来,有的作家则赞成空想社会主义。消极浪漫主义者留恋过去,美化中世纪,幻想从古老的封建社会中寻找精神上的安慰和寄托。在教材中介绍的都是积极浪漫主义作家。 浪漫主义的积极、消极之分,主要是根据作家和作品的政治态度和社会理想区分的,但作为同一文学思潮,又具有共同的基本特征,如注重抒情,善于运用大胆的想像和夸张的手法,执意塑造非凡的人物,等等。 现实主义文学 在西欧,现实主义是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这一历史时期形成的一种文艺思潮和创作方法,也是西欧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以及确立政治统治时期出现的一种文学现象。一般说来,凡是在形象中能充分表现现实生活的典型特征的,都可叫做现实主义作品。它除了在细节上要求真实外,还要求如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在欧洲,现实主义的形成,一般认为是文艺复兴时期。19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是历史的继承和现实的创新,成为现实主义成熟的标志。批判现实主义这一术语是后人概括出来的。法国的普鲁东(1809—1865)在《艺术的社会使命》中,最早作出“现实主义是批判的”论断。正式提出批判现实主义并给它下定义的是高尔基。高尔基指出:“资产阶级的‘浪子’的现实主义,是批判的现实主义;批判的现实主义揭发了社会的恶习,描写了个人在家庭传统、宗教教条和法规压制下的‘生活和冒险’,却不能够给人指出一条出路。”19世纪30~40年代,批判现实主义继浪漫主义之后,成为欧洲文学的主要潮流。法国是批判现实主义的发源地,司汤达以小说《红与黑》为这种文艺思潮奠定了基础,巴尔扎克创作的《人间喜剧》把批判现实主义推向高峰。欧美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都能注重对生活的观察,善于选取典型的生活画面,重视人物形象的艺术概括,提供人物发展的历史,使人物的行为、心理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但是,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们对现实的批判,是以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和个人主义为基础的,他们不能正确地指出社会发展的前途。 雪莱 雪莱(1792—1822)是英国诗人。生于贵族家庭,曾在牛津大学学习,因宣传无神论思想而被开除。政治上支持爱尔兰民族独立,赞扬法国大革命。他的诗音调优美,节奏明快,想像丰富。《西风颂》、《致云雀》等举世闻名。诗剧《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是一部积极浪漫主义的典型作品。剧中主人公普罗米修斯因反抗天神朱庇特对人类的专制残暴,被铁链锁在高加索岩石上,身受百般摧残,却绝不向暴君屈服,最后终于依靠大自然的力量获得解放。雪莱通过这一象征性的艺术形象,歌颂了坚贞不屈的反抗精神,表达了对未来美好世界的向往。 雨果 雨果(1802—1882)是法国作家,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在诗歌、戏剧、小说、文艺理论等方面均有建树。1830年,雨果的剧本《爱尔那尼》的成功演出,标志着浪漫主义对古典主义的胜利。1831年,雨果发表小说《巴黎圣母院》,揭露中世纪教会的黑暗和罪恶,同时宣扬仁慈与爱情创造奇迹的人道主义思想。1861~1869年创作长篇小说《悲惨世界》。这是一部杰出的世界文学名著,它从人道主义思想出发,描写了下层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律为维护有产者的利益、与人民为敌的本质。 《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是雨果的代表作之一。小说创作于1830年7月,1831年出版。主要故事情节是:在巴黎圣母院前欢度宗教节日之际,美丽纯洁的吉卜赛姑娘爱斯梅哈尔达带着一头会耍杂技的小羊正在进行精彩的表演。巴黎圣母院的副主教克罗德对她起了邪念,指使敲钟人加西莫多绑架她,但国王护卫队队长法比斯救了她。从此,少女爱上了法比斯,把他当作理想的情人。克罗德忌恨在心,他在爱斯梅哈尔达与法比斯幽会时,刺伤了法比斯,却嫁祸于爱斯梅哈尔达,使她被判处死刑。行刑之日,加西莫多将她救出,把她安置在圣母院的顶楼。克罗德想得到她,遭到拒绝后,他将她交给了官兵,在圣母院顶楼看着她被绞死。加西莫多在愤怒中将克罗德推下顶楼,然后找到了爱斯梅哈尔达的尸体,死在她的身边。爱斯梅哈尔达是作品中的女主人公,是欧洲文学史中不朽的女性形象之一。她美丽善良正直,宁死不屈。加西莫多是作品中另外一位备受奴役与摧残的底层人物。他奇丑无比,驼背、跛足、独眼,后来又因巴黎圣母院巨大的钟声震破了耳膜,成了聋子,好像天底下所有的不幸都集中到了他的身上。他淳朴率直,正义勇敢,知恩图报,爱憎分明。《巴黎圣母院》是一部浪漫主义小说的典范。为了营造突兀离奇的艺术氛围,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作者运用丰富的想像,采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一幅色彩浓烈的社会图景。 《悲惨世界》 《悲惨世界》(1862)是雨果的长篇小说代表作之一。全书共分五部,讲述苦役犯冉•阿让非同寻常的人生历程。冉•阿让原是个修剪树枝的工人,由于偷了一块面包而服了19年苦役。刑满后他被米里哀主教感化,成了一个乐善好施的人。他化名马德兰,勤劳致富,并被推为市长。但由于他的苦役犯身份暴露,加之警官沙威作梗,再次被捕入狱。逃出来后,他从无赖德纳第处救出已故女工芳汀的孤女珂赛特,隐居巴黎,继续行善,但仍不断遭到沙威的追缉。1832年他参加共和起义战斗,在街垒战中释放了俘虏沙威,抢救了负伤战士马吕斯。后来,他成全了珂赛特和马吕斯的婚姻,这对青年夫妇却因误会而疏远了他。临终前,误会消除,他躺在青年夫妇怀里安然去世。《悲惨世界》是一部以史诗笔法写成的现实主义杰作。它从滑铁卢战役揭开序幕,着笔于波旁王朝时期和七月王朝初期的社会生活,战场、贫民窟、修道院、法庭、监狱、新兴的工业城市、巴黎大学生聚集的拉丁区、硝烟弥漫的街垒等等,展示了一幅蔚然壮观的19世纪初期法国社会历史画面。在所有的描写中,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从而构成了艺术上的最大特色。 《唐璜》 诗体小说《唐璜》是拜伦后期的代表作,被歌德称赞为“绝顶天才之作”。全诗16000余行。诗人预计写24章,因赴希腊而辍笔,故仅得16章及第17章的开头数节。尽管如此,它仍不失为一部完整的作品。主人公唐璜原是中世纪西班牙传说中无恶不作的登徒子形象。拜伦改造了传说中唐璜的形象,把他描写成18世纪末天真、热情、善良的贵族青年。小说写唐璜因为在国内和贵妇人恋爱,被父母打发出国旅行。航行中遇风暴而沉船,飘到希腊一个荒岛上,为海盗的女儿海蒂所救。两人相爱要秘密结婚,海盗却把他带到奴隶市场上出卖。土耳其苏丹的王妃把他买下,扮成妇女带进后宫。唐璜经历了一些风流冒险后逃了出来,参加了围攻土耳其伊斯迈尔城的俄国军队。因作战有功被派到俄国去见叶卡捷琳娜二世,受到女皇宠爱,留身穿阿拉伯服装的拜伦在宫中,后又出使英国。他绕道德国、比利时到伦敦,成为贵族社会的宠儿。正当唐璜在一个贵族的“哥特式”城堡又面临新的“哥特式”冒险之际,长诗中断。据拜伦的书信透露,主人公还要“经历各种围攻、战役和冒险”,最后参加法国大革命而献身。不难想见法国大革命应是长诗的高潮。《唐璜》绝不只是描写唐璜,而更在于广阔而深刻的社会讽刺,以及与之紧密相连的揭露、谴责和批判。在艺术上《唐璜》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如浓重的浪漫主义色彩,表现手法多种多样,同时把不同生活领域里的丰富语汇掺和使用,大大增强了表现力。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