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段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至“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以大鹏南飞作比喻,说明世上的万物无论大小,都受到不同的限制,处在不同的束缚之中,因此,大鹏状似逍遥,其实还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 文章一开篇,就以奇异的想像、夸张的笔法,描绘了鲲的变化和鹏的展翅翱翔的画面。鲲、鹏之大不知有几千里,鲲化而为鹏,但大鹏要向南飞行,还须依靠海风的力量。作者还借用《齐谐》这部书的记载,补充说明大鹏向南飞行,需要乘着六月的风而去。也就是说,大鹏的飞行是有所“待”的。它虽然能够在天空翱翔,看似自由自在,但其实还要借助风的力量,也就是说,它受到了风的制约。如果没有大风,大鹏是不可能飞翔的。因此,在天空翱翔的大鹏其实并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 紧接着,作者又做了一个鲜明的对比。那些山野中的游气(“野马”)、飞尘(“尘埃”),空中的活动之物(“生物”),皆由风相吹而动。与鲲、鹏相比,它们实在是太渺小了,但它们要能够动起来,依然要有所凭借,即有所“待”。显然,它们也没有达到逍遥。 “天之苍苍”一句,意思比较难于理解。从整体上来看,这是说,人在地上,无法分辨天的颜色是否真的是蓝色。大鹏虽然飞到了九万里的高空,但它和在地上的人一样,都无法确认天的颜色是否真是蓝色,也就是说,都不能真正认识天。这里的意思和前文是一致的,是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大鹏虽然飞得很高,但和我们在地上的人一样,它依然受到了限制,因此它是不自由的。 第二层为“且夫水之积也不厚”以下,作者通过比喻,说明我们一般所认为的大小、远近等,其实都是相对的。地上的一个小水洼,放一根小草可以当作船,但放一个杯子在上面则粘着地了。这个故事说明,世上万物都处在各种相对的关系之中,都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庄子指出,水太浅就浮不起大船,风太小就托不起大鹏的翅膀。这是说,无论大船还是小船,大鹏还是小鸟,它们要在水上浮起来,在天空飞起来,都要有所依靠,也就是都受到了限制,只是它们所依靠的、所受到的限制有所区别罢了。作者还以行路备粮作比喻进一步说明这个道理。“适莽苍者”“适百里者”“适千里者”所准备的粮食各有不同,这是因为行程的远近不同。但无论走多远的路程,都需要准备食物(依赖于食物),这一点又是相同的。作者批驳蜩与学鸠,正是因为它们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反而以为自己的“枪榆枋而止”是无所依赖的、是自由的。其实,这也是庄子对世人的警告,要人们时时刻刻认识到人是处在各种制约之中,是不自由的。若以为自己已经达到了自由,并嘲笑别人的不自由,那就无异于蜩和学鸠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