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游》(节选)课文全解 ◆课文研讨与鉴赏说明 一 题解 《逍遥游》是《庄子》中的名篇,是庄子的代表作之一。它反映了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思想主旨。《庄子·天下》是一篇出自庄子后学的哲学史性质的论文,文中讲到庄子的思想时,说庄子“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遣是非,以与世俗处”。这两句话非常典型地总结了庄子的思想。“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就是《逍遥游》说的“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这也是庄子所认为的真正的逍遥,即摆脱了一切束缚的绝对自由。(“不遣是非,以与世俗处”说的则是否定客观是非标准的相对主义思想,这一思想主要体现在《庄子·齐物论》里。) 《逍遥游》全篇由三部分组成,但各部分之间意义并不连贯。课文所选的是第一部分,也是本篇的主体,集中反映了庄子的逍遥思想。后两部分可能是后来加上去的。 庄子的文章汪洋恣肆,跌宕多姿,大多为寓言,用形象、生动的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这种随意洒脱的文风容易对初读《庄子》者造成一定的障碍,即对文章的主旨不易把握。《逍遥游》集中体现了庄子文章的这一特色。因此,阅读《逍遥游》首先应对本篇的思想主旨有一个整体的把握,这样才能不被文中各个恣意变化的故事所牵引,同时也可以更好地理解故事中所蕴涵的深刻含义。 对于“逍遥”二字的理解,以及《逍遥游》的思想主旨,历来有不同的解释。现在一般认为,所谓的“逍遥”,就是从一切社会现实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达到一种精神上的、也是主观的“绝对自由”。这种理论和办法就是“逍遥游”。本篇所叙述的几个故事,如大鹏展翅南飞的故事,蜩与学鸠的故事,宋荣子和列子的故事,等等,其实是从反面说明他们的不逍遥,因为他们都有所“待”,即有所依赖。直到文章的最后,庄子才提出他所认为的真正的逍遥是一种“无待”的境界,即“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这是一种摆脱了一切主、客观束缚的绝对的自由。显然,庄子所追求的这种逍遥或自由在社会现实中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庄子认为,人只能通过精神的修养,即无知无欲,保持恬淡宁静的心境,体认人与“道”、人与宇宙万物的一体,这样才可以获得精神上的绝对自由。 二 内容分析 课文节选的部分共有三段,作者从不同的角度作了铺陈,主旨是为了说明文章最后提出来的何谓逍遥这个问题。我们要时时把握住这个中心问题,来理解每一节、每一层、每一个故事所蕴涵的意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