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历史 > 综合辅导 >

高中历史教案:第六单元 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9)

http://www.newdu.com 2020-05-16 新东方 佚名 参加讨论

    达•芬奇
    达•芬奇(1452—1519),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大师,出生于佛罗伦萨附近的小镇。十四五岁时(一说1469年)到佛罗伦萨从师学习绘画和雕刻。由于他的天才和勤奋,他在青年时就取得绘画方面的成就。达•芬奇把艺术创作建立在实地研究的基础上。为了使自己的作品形象逼真,他细心观察自然界中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动物的活动姿态,还解剖过30多个人的尸体。由于他对人体结构有深入的了解,因此他的人物画像比例匀称,栩栩如生。他对近代现实主义美术的发展有巨大影响。他的代表作是壁画《最后的晚餐》和人物肖像画《蒙娜丽莎》。这两幅作品构图巧妙、光线明暗柔和、人物生动形象、心理活动被刻画得淋漓尽致,使当时的绘画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阶段。在研究艺术的同时,达•芬奇还从事许多种自然科学和技术的探讨,不知疲倦地为人类的幸福探求真理,表现了卓越的独创精神。在解剖学方面和生理学方面他也取得了很大成绩。他解剖尸体的过程中,对人体骨骼结构与肌肉组织观察得非常仔细,论述之详细甚至超过同时代的许多医学家和艺术家,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正确全面描述人体骨骼以及摹画了人体全部肌肉组织的科学家。在神经和血管系统方面以及生理学和生物学等方面也有许多独特的见解。在物理学方面,达•芬奇在牛顿发现万有引力之前,就发现了重量总是以最短的途径落向地心这一规律,对后来万有引力的发现是一个十分重大的启示。而在哥白尼创立太阳中心说之前,他就曾经有过“太阳不动”的想法,否定了地球中心说。在光学方面,他设计过望远镜和聚光镜以及研究色彩的设备,发明了光学玻璃磨制机。在地质学方面,达•芬奇研究过地形的演变和各种岩石的构造以及古生物的痕迹,最早确立了地史学和地质学的概念。在军事方面,达•芬奇还设计过飞行器、直升飞机、降落伞、攻城武器、云梯、野炮、战车、战舰、双重底的船只、潜水用具和轻便桥梁等等。在机械工程方面,他设计了自动机床、纺织机、印刷机、冶炼炉、起重机、钟表仪器和抽水机等。他发明了有几个纺锭的捻线机、轧机、拢丝机、车螺纹机。在水利工程方面,他设计了运河、河道、水库、水闸、水利资源的利用、土壤改造工程等方面的方案,还发现了室形水闸、各种不同构造的扬水机。虽然他的许多想法只是一种初步的设想,有的也只不过是画出了草图速写。但是,他的这种孜孜不倦的进行科学探索与追求科学的精神,他的那些发明、设想、构思与见解,对日后科学的发展确实起了促进作用。因为担心教会的迫害,达•芬奇的许多科学研究活动都是秘密进行的,一直没有公开和公布。罗马天主教会把他的科学研究指为“妖术”,1517年他被迫离开祖国,侨居法国。达•芬奇就在法国整理大量的科学研究手稿,度过寂寞的晚年。
    彼特拉克
    彼特拉克(1304—1374),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诗人、人文主义者。生于佛罗伦萨共和国。早年的动荡生活、但丁的影响,以及当地文化的熏陶,对彼特拉克未来的成长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他自幼酷爱文学,尤其喜欢古典作品。1316年起,他先后在法国和意大利学习法律。1326年成为天主教教士。1332年至1333年游历欧洲各地,广泛搜集古代希腊、罗马的著作,是当时最早搜集、研究古典著作的学者,开创了研究古典文化的新风,并从中发现了一种不以神而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首先提出“人学”同“神学”的对立,所以他被称为“第一个人文主义者”或“人文主义之父”。1374年,罗马市民起义反对贵族的暴虐统治,他虽已70高龄,仍写信支持。彼特拉克的生活有一个时期是放荡的,他的思想和活动也都充满了个人主义色彩。这些都是早期资产阶级人文主义者的特征。但是,他在欧洲人文主义运动中所起的巨大的推动作用,是不会消逝的。
    《歌集》
    彼特拉克写过很多诗篇,其中最优秀的作品是用托斯卡纳方言写的描述爱情的十四行体抒情诗集《歌集》。他突破了禁欲主义、神秘主义以及经院哲学的束缚,直接描写爱情,反映喜怒哀乐等内心感受,并且赞美大自然。诗中弥漫着资产阶级“人情味”,具有浓厚的反封建的色彩,充满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意识。他缅怀古罗马的“光荣伟大”,渴望意大利的和平统一,指明意大利复兴的道路。他抨击罗马教廷“是黑暗的监狱”,是“野蛮凶狠的庙堂”。彼特拉克的诗篇在形式上和内容上都开创了一代诗风。1341年他在罗马接受“桂冠诗人”称号。
    拉斐尔
    拉斐尔(1483—1520),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建筑师。出生于佛罗伦萨以东的乌尔宾诺城一个画师家庭。幼承家学,是他父亲的一个得力助手。约1500年开始从师学艺,1504年到佛罗伦萨观摩达•芬奇等大师的作品。1508年应教皇之聘到罗马,为梵蒂冈教皇宫廷绘制壁画,并参与圣彼得大教堂的建筑工程。拉斐尔自1508年底到罗马,直到后来他病死为止的10多年中,始终在罗马忙碌地工作着。临死那天,他还带病坚持对《基督改变像貌》一画着墨上彩。他不满足于前人的格式,在作画时不仅参考前人的优秀作品,还尽量使内容具有时代的新意。他经常和人文主义者、诗人交换意见。他的许多作品不仅表现宗教题材,还刻画出人们的精神活动。他以画圣母像著称,所画的多幅圣母像,都体现了人间女性的美和母性的慈爱。其中最著名的是《西斯廷圣母像》。此外,他还有名画《雅典学派》《教义的争论》《神学女神》等多幅。他与达•芬奇、米开朗琪罗一齐被誉为“文艺复兴美术三杰”。
    赎罪券
    天主教认为,世人“犯罪”之后,就失落了上帝的宠爱,谁想要重新获得,必须悔罪做善功以赎罪,这样才能获得“免罪罚”。天主教还认为,每个人的能力有限,须靠耶稣救赎之功。因耶稣钉在十字架上所立的功劳是无限的,加上圣母和其他圣徒们的多余功劳,形成了教会的“功劳宝库”。个人所做善功不足以完全补罪,教会可从功劳宝库中取而赠补之。教皇和主教对教徒施行“大赦”,即以此说为依据。14世纪以来,这类“免罪罚”的方式,逐渐演变成出售赎罪券的方式来进行。这成了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的导火线。16世纪60年代,售卖赎罪券的做法被废止,但免罪罚的原则仍保持不变。
    宗教改革前夕的德意志
    十五六世纪,德意志的纺织、采矿、印刷、造纸等工业都有显著发展,也出现了手工工场。商业相当繁荣,从东方运到意大利再转往北欧的商品,需要从德意志过境。北方和南方的一些城市经营对外贸易。但是,德意志的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意大利和英国等欧洲其他地方。由于封建割据,德意志没有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没有一个城市成为德意志的工商业中心,对内贸易少于对外贸易。在政治上,德意志除了七大选侯之外,还有十几个大诸侯、二百多个小诸侯、上千个帝国的骑士,交通不便,关卡林立,币制庞杂,局面混乱。经济的分散性不利于政治统一,而政治不统一又影响经济发展。德意志的社会矛盾十分复杂,矛盾的集中点就是天主教会。
    在德意志,教会和世俗诸侯掌握着最大的权力。他们的领地俨然是独立王国,但是他们之间也有矛盾。世俗诸侯不满德意志教会的横行无忌,他们不但反对财富流向罗马,还觊觎教会的巨大财产。骑士阶层已经日渐没落。随着火药和步兵作用的增大,他们的地位已经大大下降,收入不多,甚至债台高筑。他们既反对诸侯的专横跋扈,也嫉视教会的富有。市民阶层,即富裕的手工业者、商人、新兴的工场主,受教、俗诸侯的压迫,他们反对对发展经济的限制,不满意教会的特权,嫉妒它的财产,想把送给教会的钱用来发展自己的企业。他们当中的激进派要求用“廉价教会”来代替想尽办法压榨勒索的封建教会。城市中的平民群众,如破产的手工业者、帮工、日工、广大农民,生活十分困苦。境况尤其悲惨的是农民。农民遭受着教、俗封建主、商人、高利贷者的层层盘剥,肩负着什一税、地租、人头税、战争税、死亡费、结婚费、财产转移费和劳役的繁重负担,面临着挖眼、割鼻、截指、断手等刑罚的威胁。他们燃烧着对教、俗封建主的怒火。15世纪末,秘密组织“鞋会”在南部一带的农民当中发展起来。农民在旗帜上画着一只鞋子,表示决心和穿长靴的贵族对抗。一些地方性的起义已经在不断地爆发。教士集团内部情况也不一致。上层人物行为堕落,生活腐化,为人们所深恶痛绝。低级教士出身平民,收入微薄,生活接近普通群众。他们对于上层人物同样心怀不满,自己也想分享教会产业。因此,德意志的一切社会矛盾都围绕着教会剧烈地发展着。教会统治集团已经成为众矢之的。一场风暴正在酝酿之中。
    马丁•路德
    马丁•路德(1483—1546)是16世纪德国宗教改革运动的发起者,新教路德宗的奠基人。
    1483年11月3日,马丁•路德出生在德意志东部萨克森州的一个小山村。1501年,路德18岁的时候进入了爱尔福特大学读书,1905年他获得了神学硕士的学位。后来,他又进神学院学习,1507年成为教士,1508年在爱尔福特大学执教哲学。1512年,路德获得神学博士学位,不久应聘为萨克森维登大学哲学和神学教授,以后长期在该校任教。
    路德在1511年朝拜罗马教廷时,亲眼看见教皇和教会的腐朽和贪婪,因此,他强烈反对封建教会的统治,主张建立一个“廉洁教会”。路德从德国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出发,提出要摆脱罗马教皇的控制,建立一个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开始着手创建自己的宗教学说──“因信称义”说。他认为一个人灵魂的获救只须靠个人虔诚的信仰,根本不需要什么教会的繁琐仪式。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教会和僧侣阶层的特权。
    1517年,为反对教皇利奥十世借颁发赎罪券盘剥百姓,路德在维登堡大教堂门前贴出了《关于赎罪券效能的辩论》(即《九十五条论纲》)。《论纲》所引起的强烈反响,甚至出乎路德自己的预料。社会各阶层都对《论纲》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可以说《论纲》点燃了第一次德国资产阶级革命──宗教改革的火焰。路德一下子成为德国全民族的代言人,各阶层的热烈支持,使路德走上了同罗马教廷彻底决裂的道路。
    1519年,马丁•路德在莱比锡同罗马教皇的代表展开了大论战。在论战中,路德指出:教皇不是上帝的代表。路德的新观点标志着与罗马教皇的正式决裂,不再接受教皇的统治。1520年路德撰写了被称作宗教改革三大论著的《致德意志贵族公开书》、《教会被囚于巴比伦》、《基督徒的自由》。在这些著作中,路德的攻击矛头并非指向某一教皇或教廷的奢侈腐败,而进一步指向了整个封建神权政治。他的学说从根本上否定了中世纪的教阶组织,否定了奴役人们的圣礼制度和教会法规,提出建立与资本主义发展相适应的资产阶级廉俭教会,并在宗教理论上以资产阶级自律的宗教取代了封建主义他律的宗教。以教皇为首的教会人员对路德恨之入骨。教皇宣布路德的学说是宗教异端,下令查禁焚毁路德的著作,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也参与进来要为路德定罪。
    1521年4月,在沃尔姆斯召开了帝国会议,给这样一个离经叛道的叛逆者以惩戒,同时也要给路德的拥护者们表演一次杀鸡儆猴的把戏。路德并没有被教皇的淫威吓倒,他昂首挺胸地到达沃尔姆斯,在帝国会议上据理力争,毫不让步。他声称“我坚持己见,决无反悔!”这掷地有声的话语,充分表达了当时德意志人民要求摆脱罗马教廷控制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心。
    查理五世、教皇等一帮人无计可施,只好蛮横地对路德进行人身迫害,宣布路德为不受法律保护的人。路德无法立足,在萨克森选帝侯的保护下,隐居到瓦特堡,在那里住了13年。在那段时间里,路德并没有沉寂下去,他把拉丁文的《圣经》全部翻译成德文。此举为德国语言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在1518年~1525年德国农民战争爆发期间,人民高举路德的九十五条论纲的旗帜展开斗争,这时的路德深怕农民起义会殃及自身,他先写了《劝基督徒勿从事叛乱书》,又开始回维登堡讲道,平息骚乱,最后写了《反对杀人越货的农民暴徒书》,对农民起义的态度由劝抚、调解转变到力主镇压,他疯狂地叫嚣“无论谁,只要力所能及,无论是暗地里也好公开地也好,都应该把他们戳死,扼死,刺杀,就像必须打死疯狗一样!”丑恶狰狞的面目暴露无遗。萨克森选帝侯为了酬劳路德,把维登堡奥古斯丁修道院赐给了路德,作为世袭的产业。至此,路德彻底脱离了人民。1546年,路德死于出生地艾斯勒本,享年63岁。
    新教
    新教是与东正教、天主教并列的三大基督教派别之一,为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中脱离天主教而形成的各个新宗教,以及从这些宗派中不断分化出来的各个新宗派的统称,亦译为抗罗宗或更正宗。中国的新教各教会则自称基督教或耶稣教,而不称新教。
    15世纪后期,西欧封建制度开始解体,许多新兴民族国家确立了中央集权的王侯统治,神圣罗马帝国和罗马教廷的力量大大削弱。思想文化上,经院主义神学日渐衰落,文艺复兴唤起的理性主义和批评精神在知识分子中迅速传播,产生巨大影响,这一切都为宗教改革创造了条件。新教就是随着一系列宗教改革产生并发展起来的。新教所代表的抗议原则和精神可追溯到14世纪后期的一些宗教改革先行者,如英国威克里夫派和罗拉德派、波希米亚的胡斯运动和意大利萨伏那洛拉的信徒。16世纪20年代,马丁•路德在德国发起的宗教改革运动席卷全德;在瑞士,加尔文和茨温利的改革活动进一步扩大和加深了新教的影响;英王亨利八世出于政治原因推行自上而下的宗教改革,在克兰麦的协助下,组成具有独特形式的新教教会,以摆脱教皇的管辖。到16世纪中叶,新教的三个主要教派,即马丁•路德创立的路德宗、加尔文创立的归正宗和作为英格兰国教的安立甘宗,都已在欧洲出现。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新教的三个主要宗派在教会组织和崇拜仪式上已基本定型;对教义的表述和阐述,经过长期的争论,也逐渐形成体系。在此之后,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新教内部又出现了许多派别,教义也有了各种发展和变化。17世纪,英格兰的清教徒运动要求以加尔文主义改革保守的安立甘国教会,结果产生了一些脱离国教的新宗派,如长老会、公理会等。清教徒运动后来由移民传到美洲,使新教在北美发展成为影响最广的教派。同一时期,在德国也出现了以斯彭内尔为代表的虔敬运动,与英国清教徒运动相呼应。
    新教虽然有很多派别,但在教义方面有三个共同原则,即因信称义、信徒人人都可成为祭司和《圣经》具有最高权威,这三大原则和天主教是针锋相对的。首先,新教救法论的核心,主张得救是“本乎恩也因乎信”。基督教认为人都是有罪的,不能自救,唯一的救法是借上帝之子基督将救恩赐给世人,因此拯救的根源来自上帝的恩典,这是基督教各教派都承认的。至于如何得到这种恩典,天主教主张除了信仰外,还要凭借圣事,通过教阶制的神职人员才能将救恩颁赐给信徒。在新教看来,这是把圣事作为上帝和人之间的一种“交易”,不仅违背《圣经》的教训,而且带来许多弊端。新教认为得救的真谛在于相信和接受耶稣基督为主,凭借信心,通过圣灵的工作,使信徒和耶稣成为一体。由于这种神秘的结合,基督的救赎就在信徒身上实现。新教认为行善是应该的,但这是重生得救的表现,而不是一种功德,本身没有使人得救的效能。其次,新教冲淡了神职人员和一般信徒之间的差别,认为既然只凭信心即可得救,那么信徒人人均可成为祭司,无须神职人员作为神人之间的中介。此外,信徒还可以互相代祷,每个信徒都有在宗教生活中彼此照顾相助的权力和义务,都有传播福音的天职。第三,天主教虽然不否认《圣经》的权威性,但把《圣经》的解释权归于教会,实际上把有关宗教信仰的一切问题的最高权威集中在天主教会和教皇身上。新教则主张惟有《圣经》才是最高权威,每个信徒都可以借圣灵的引导直接从《圣经》领悟上帝的启示和真理。新教一般虽接受最初几次公会议关于三一论和基督论等的教义和有关的信经,也认为教父遗训有指导作用,值得尊重,但认为不能把它们和《圣经》同等看待。当然新教更不受后来天主教历次公会议的决议和教会法规的约束。宗教改革后,新教将《圣经》译为各民族语言,并致力于《圣经》的传播和注释工作。但新教各派对《圣经》的解释却不尽相同。在新教内部,对《圣经》作为最高权威的理解,也长期存在着争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