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伽丘 薄伽丘(1313—1375),意大利作家。佛罗伦萨一个商人的私生子,少年时代曾在那不勒斯习商,后又改读教会法典。在逗留那不勒斯的这段时期,由于有机会参加宫廷的一些社交活动,结识了一些学者,扩大了在文化领域中的视野,并开始摹仿当时盛行的雕琢堆砌的文体,自习写诗,1340年左右,回到了斗争激烈的佛罗伦萨,投身政治活动。薄伽丘拥护共和政权,反对封建专制制度。曾在佛罗伦萨共和政体中担任掌管财政的职务,先后七次代表共和政权出使意大利各城邦及法国等地。1350年结识了彼特拉克,建立了亲密的友谊。著有传奇、史诗、叙事诗、十四行诗、小说等。早期作品大多赞美青年时代的情人“菲娅美达”。《菲洛哥罗》(1336—1338)是第一部散文体长篇小说,用托斯卡诺方言写成,叙述一对不同宗教信仰的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牧歌《亚梅托的仙女》(1341)采用神话题材,歌颂纯洁的爱情,具有隐喻诗的特点。书函体小说《菲娅美达的哀歌》(1345),摆脱了古典和神话题材的套子,开始描写现实生活,对历史人物内心世界的种种感受作了较细腻的刻画,被认为是欧洲文学中第一次出现的“心理小说”。薄伽丘最优秀的代表作、用佛罗伦萨方言写成的故事集《十日谈》(1348—1353)是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现实主义巨著。作者通过十个避难的男女青年讲故事的形式,一方面以犀利的笔锋,辛辣地嘲讽教会的黑暗、罪恶,尖锐地抨击僧侣的奸诈和伪善,无情地鞭挞了封建贵族的堕落、腐败;另一方面,他赞赏平民、商人的聪明才智,赞扬妇女的善良、深情、机智,维护社会平等,坚决反对禁欲主义,热情地描绘和歌颂现世生活和纯洁的爱情,鲜明地表达人文主义思想。《十日谈》共有一百个故事,大多取材于历史事件、中世纪传说、东方故事、宫廷里的传闻以及发生在佛罗伦萨等地的真人真事。薄伽丘采用框形结构,把一百个故事串连起来,使全书浑然一体,并且语言精炼、生动、幽默,历史人物描写细腻。它为意大利艺术散文奠定了基础,开创了欧洲短篇小说的先河。但也有不少糟粕,如过于渲染情欲和庸俗的趣味,赤裸裸地表现个人享乐主义等。他最后一部文学作品《大鸦》与以前的创作思想形成了对照,表现了作者后期思想的动摇。晚年,潜心钻研古典文学,主持但丁《神曲》讲座。著有《但丁传》《异教诸神学谱系》等作品,其文艺理论为文艺复兴时期诗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十日谈》 在西欧各国中,意大利得风气之先,是文艺复兴运动的发源地,产生了第一批优秀的人文主义作家。薄伽丘(1313—1375)和他的诗友彼特拉克(1304—1374)是其代表。当时正是十四世纪中叶,在整个欧洲,以封建教会和世俗封建主为代表的封建势力,在政治、经济、以至思想领域内,还是占着全面统治的地位。就是意大利,资本主义生产的萌芽也不过疏稀地出现在它北部的几个城市罢了。封建的中世纪向资本主义的近代过渡,这一历史过程还只刚刚开始。正是在这资本主义才只透露曙光的时期。薄伽丘写下他的代表作《十日谈》(约1350—1353)。 1348年,欧洲中世纪,一场可怕的瘟疫爆发了。繁华的佛罗伦萨丧钟乱鸣,尸体纵横,十室九空。人心惶惶,到处呈现着触目惊心的恐怖景象,仿佛世界末日已经来到了……薄伽丘在他的巨著《十日谈》里,一开头就通过许多给人以真实感的细节,描绘出一幅幅阴暗的画面。小说就在这样一片悲惨的气氛中开始。 在这场浩劫中,有十个青年男女侥幸活了下来,他们相约一起逃出城外,来到小山上的一个别墅。只见周围尽是一片青葱的草木,生意盎然;别墅又修建得非常漂亮,有草坪花坛,清泉流水,室内各处都收拾得洁静雅致。十个青年男女就在这赏心悦目的园林里住了下来,唱歌跳舞之外,每人每天轮着讲一个故事,作为消遣,住了十多天,讲了一百个故事。 从一座触目凄凉的死城,忽然来到阳光灿烂、歌声欢畅的人间乐园,这一对比是强烈的,叫人眼前顿时为之一亮。这柳暗花明又一村、换了人间的境界,可说具有一种象征的意义,就象从中世纪的禁欲主义的森严统治下解放出来,人们忽然发现,原来这姹紫嫣红的现实世界是多么美好,多么值得歌颂啊! 象处在历史过渡时期的许多先驱一样,在薄伽丘身上,既有战斗的一面,也有妥协的一面,落后的一面。这也说明了为什么在《十日谈》中,既有吹响了反封建号角的战斗篇幅,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封建说教气味很浓厚的东西。例如全书最后一个故事,篇幅特别长,因此可说是作者特别用心撰写的;这著名的故事赞美“贤达”的克丽雪达逆来顺受,不管丈夫怎样折磨她,夺去了她的一子一女,驱逐她出门,她总是表现出基督教所宣扬的谦卑柔从的“美德”。她的使人感动的全部事迹,只是甘心做一个任人摆布、没有人格的家庭“奴隶”罢了。 1471年,《十日谈》在威尼斯出版,这是这部巨著的最早版本,当时欧洲才开始使用印刷机;接着在1472年、1478年,又相继在曼杜亚等城市出版。1492年威尼斯又出版了《十日谈》的第一个木刻插图本。总之,在十五世纪,《十日谈》印行达十版以上;在十六世纪又印行了七十七版。这充分说明了这部以新的文学形式出现的短篇小说集在当时深受欢迎的情况。 《十日谈》对十六、十七世纪西欧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起了很大影响,在欧洲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英国乔叟的名著《坎特伯雷故事集》在全书的艺术构思上受《十日谈》的启发,其中有三个故事(管家的故事,学者的故事,商人的故事)取材于《十日谈》。法国玛格利特•德•那伐尔的《七日谈》(1559)更是在格局上完全模仿《十日谈》的一部故事集。英国莎士比亚写于十六世纪早期的两个喜剧《辛白林》《善始善终》,那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来自《十日谈》。法国莫里哀根据《十日谈》的第七天故事第四写成喜剧《乔治•唐丹》(即《受气丈夫》1668)。德国启蒙时期的莱辛,把《十日谈》中的“三个戒指”的故事接过来,写成诗剧《智者纳旦》(1779),反对宗教歧视和民族仇恨,宣扬信仰自由。此外,像西班牙文艺复兴时期的剧作家维加所写的两个喜剧,法国的寓言诗人拉封丹所写的《故事诗》,以及英国的诗人锡德尼,德莱顿,济慈,丁尼生,美国的诗人朗费罗等都曾经从《十日谈》里取得了他们的作品的题材。《十日谈》故事摘录 杨诺劝教(第一天故事第二) 巴黎有个丝绸商,名叫杨诺,和一个犹太商人十分友好,几次三番苦劝他抛弃犹太教,改信正宗的基督教。最后,那个犹太教徒表示,如果非要他政变信仰不可,那他先要到罗马去考察一番再说,看看天主派遣到世上来的代表(教皇)气派究竟怎样。他果真赶到了罗马,在教皇的宫廷里他看到的是什么景象呢? 从上到下,没有一个不是寡廉鲜耻,犯着“贪色”的罪恶,甚至违反人道,耽溺男风,连一点点顾忌、羞耻之心都不存了;因此竟至于妓女和娈童当道,有什么事要向廷上请求,反而要走他们的门路…… 他又继续留意观察,把这些寡廉鲜耻之徒的贪得无厌、爱钱如命、买卖圣职等所作所为,全都看在眼里。触目惊心的情况使那个严肃的犹太人提出这样一个结论:罗马才不是什么“神圣的京城”,乃是藏污纳垢之所:教皇、红衣主教,这些人本该是基督教的支柱和基础,却无恶不作,无非要叫基督教早些垮台,有一天从世上消灭罢了。 至此,读者一定会象杨诺一样,以为他再也不会皈依基督教了吧;可是薄伽丘显示了一位短篇小说作家的技巧,让亚伯拉罕把话头一转,使故事得到了一个出人意外的结局:“可是不管他们怎样拼命想把天主教推翻,它可还是屹然不动……这么说。你们的宗教确是比其他的宗教更其正大神圣。”因此他竟下了决心,到教堂去接受基督教的洗礼了。 瘸子求医(第二天故事第一) 一开始就是闹哄哄的场面,只见全城的人都在忙着把那些跛脚的、疯瘫的、瞎眼的,以至各种各样畸形残废的人都找了来,涌向教堂,他们热切地期待着奇迹的降临;原来据说有一位“圣徒”升天去了,只消碰一碰他的圣体,就会百病消除。人人都在热切地盼望着奇迹降临,谁知来了三个卖艺的小丑,说是瘸子求医,于是假戏真做,还居然惟妙惟肖,存心让人上个大当。这可犯了众怒,那个“瘸子”为此挨了一顿好揍,还险些儿送了老命。在人人都成了愚夫愚妇,都迷信奇迹的时候,开这么一个玩笑,需要一些天不怕、地不怕的泼皮精神。同样,写这么一个故事,把这宗教狂热还原为一场荒谬可笑的活剧,清楚地摊开到人们的眼前来,恐怕同样是众怒难犯的事,同样需要拿出些勇气来吧。薄伽丘是值得我们钦佩的。 天使出丑(第四天故事第二) 一个为非作歹的坏蛋,摇身一变,披上一件法衣,居然成了亚尔贝托神父。“本来是只吃羊的狼,现在竟变成了牧羊人”,而且声誉日增。他编造一套神话,把一个头脑简单的妇女骗上了手,使她还以为是蒙受加百列天使的垂爱,不胜光荣之至。但是这个披着天使外衣的神父的奸计终于败露,他被当作一头畜生牵到威尼斯广场去示众,他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在题材类似的一组故事中,要算这一篇最叫人拍手称快了。 裁判官的故事(第一天故事第六) 有人在酒店里多喝了几盅酒,一时高兴,随口说道:他正在喝的美酒,就连耶稣都可以喝得。这话传到异教裁判所的裁判官的耳朵里,立刻成了非同小可的事件。所谓“异教裁判所”就是天主教会暗中监视人民一言一行,实行思想统治的特务机构。在故事中,那担任裁判官的神父,“不光是管着人们信主不信主,就连人们有钱没钱,他都要管到”;现在这神父打听到说那句戏言的人,又有田地,又有金银。这样好的机会岂能放过,就下一道紧急命令。以严重的罪名把他逮捕了。他污蔑基督是一个大酒徒,这还了得,足够构成把他送到火刑柱上活活烧死的罪名了。后来那人托人疏通,还“献上一大块‘脂膏’,让神父涂在眼上,也好医治修士见钱眼红的毛病”。这样,才算得到从轻发落,拘留几天后被释放了。 文艺复兴首先在意大利发生的主要原因 首先,意大利半岛最早萌发了资本主义经济。14、15世纪,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等城市,工商业发达,出现了早期资产阶级,他们具有新的开拓创新精神,不满足于当时天主教会控制下的陈腐、呆板的生活。其次,意大利是古代罗马、希腊文化的中心地带,留下了不少古代文化的遗迹,容易使当地的人们回忆起古代的辉煌。第三,拜占廷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被奥斯曼土耳其人入侵攻占后,许多学者逃到意大利。他们带来了许多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典籍,这其中有许多是意大利文手抄稿,他们还在意大利各地讲学,促进了意大利人对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研究。人们正是在研究、学习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过程中,发现了它与教会文化的不同之处,并加以改造利用,掀起了以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为表象,实际是资产阶级新文化的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 人文主义和人文主义者 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力求摆脱教会对于人的生活和思想的束缚。他们不是以神而是以人为中心来考察一切。他们相信并且颂扬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力量和人的伟大,认为人可以创造一切;他们肯定现实,肯定人生,指出天堂不在死后而在现在,不在天上而在地上。他们认为人应该积极地奋斗,而不应该消极遁世。人生的目的不是为了追求死后的“升天”,而是对现世美好生活的享受,人的各种欲望不应该加以抑制,而应当予以满足。他们赞美人生和自然,崇尚科学和理性,这就形成了文艺复兴时期新文化的基本内容。这种新的文化倾向就是“人文主义”。这种倾向的代表者就被称为“人文主义者”。人文主义作家从现实生活中汲取题材,同时他们借助古代希腊、罗马的世俗性文化来反对以神学为中心的封建文化。他们在创作的时候不仅利用希腊、罗马作家著作中的文体、结构、修辞,还利用其中的有关哲学、文学和历史的内容。人文主义者揭露了当时教会的黑暗,使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发生动摇,在后来的资本主义制度推翻封建制度的斗争中起过推进作用。 但丁 但丁(1265—1321),意大利诗人、文艺复兴的先驱。他是意大利佛罗伦萨人,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早年他从师于当时著名学者勃鲁内托•拉蒂尼(1220—1295年),学习拉丁文、修辞学和古典文学作品。青年时代是在博览群书中度过的,除拉丁文、修辞学外,对诗学、神学、历史、天文、地理、音乐、绘画都作了研究,从而使他成为那个时代一位多才多艺、学识渊博的学者,为他日后的从政活动和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302年,但丁被代表罗马教廷的反动势力放逐,流落意大利各地,最后客死拉韦纳。其最早的作品是抒情诗集《新生》,用以悼念他所钟情而又早逝的女友贝雅特丽齐。《论俗语》一文,他主张用民族语言写作(中世纪西欧各国习用拉丁文),推进了意大利民族语言的统一。《论君主政体》一文,主张政教分离,建立统一的意大利君主国。《神曲》是他的代表作,他的作品很多,都广泛地反映了中世纪后期意大利的社会矛盾,大胆地谴责了教皇和教士的贪婪专横,表露了人文主义思想。 《神曲》 但丁的主要作品,1307年至1321年间但丁用意大利托斯卡纳方言写成的一部长诗。他使用隐喻象征的笔法,缩写了当时社会的政治和现实问题,反映了佛罗伦萨城和欧洲的阶级斗争以及新旧时代的交替。在《神曲》里,但丁首先叙述他在梦中怎样在密林里迷了路,在古代诗人维吉尔和但丁已死的情人贝雅特丽齐的引导下,遍游了地狱、炼狱和天堂三界的故事。全诗分《地狱》《炼狱》《天堂》三部,每部各33篇,加上一篇诗序,共100篇,由1.4万多行诗组成。但丁所写的“地狱”,是漏斗的形状,共分九层。其中的第六层火狱窟,是替活着的罗马教皇卜尼法八世准备的。但丁赞扬自由的理性、个人的情感和求知的精神。但丁崇奉贤明、正直的君主统治,所以他把“理想”的君主都安排在天堂中。按教会的看法,不信耶稣的古典作家本应下地狱,但丁笔下的这些作家却在地狱门口未受磨难。尽管《神曲》中宣传了灵魂不死和来世观念,反映了宗教世界观,主张“异端”入地狱,还流露了没落贵族的一些幻想,保存着不少神秘的宗教观念、繁琐的神学理论和晦涩的譬喻,但是这些并没有限制但丁表达他分明的爱憎。但丁讽刺和抨击了封建社会的无政府状态,教皇的阴谋、萌芽中的资本主义引起的罪恶,人类的利己心、淫乱和贪婪。他赞颂人类的坚强意志和高尚精神,讴歌自然和世界的美,相信善能战胜恶。《神曲》是世界各国人民珍视的文学遗产,在我国早已有译本。本课所选插图《但丁》的背景就是《神曲》的主要故事情节。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