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学习总结】 一、 本课测评 1.什么是启蒙运动?请简述启蒙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解题关键:反封建、反教会思想启蒙作用 思路引领: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进一步反封建;对欧洲、法国、世界的影响 答案提示:启蒙运动是17~18世纪西欧资产阶级以理性主义为武器反对封建专制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主要内容:呼唤理性的阳光;批判专制主义、教权主义和封建特权;追求政治民主、权力平等和个人自由。启蒙运动批判了封建专制统治和天主教会,为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和理论准备;为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动员;启迪了人们的思想,动摇了封建统治。 2.简述孟德斯鸠和卢梭的主要思想。 解题关键:两位启蒙思想家 思路引领:反封建、反教权 答案提示:孟德斯鸠:代表作是《论法的精神》,明确指出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三权分立的原则;思想核心是三权的“制约和平衡”,互相独立,互相监督。 卢梭:代表作是《社会契约论》,否定封建王权,倡导“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说,重视公共意志。 二、学习延伸 1.探究活动 活动提示:可以阅读《利维坦》《论法的精神》《社会契约论》《鲁宾逊漂流记》 《费加罗的婚礼》等。 2.阅读与思考 思考提示:①材料一反映的主要思想是社会有一个公共意志,为了维护这个公共意志,任何人都应遵守一定的社会契约,人人都可以追求自由平等。猛烈抨击了专制王权和特权制度,对法国大革命产生了重大影响。 ②启蒙运动批判了封建专制统治和天主教会,为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和理论准备;为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动员;启迪了人们的思想,动摇了封建统治。启蒙运动是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运动,他们追求的所谓人类自由、平等是资产阶级的自由和平等。 (山东省潍坊一中 李菁) 五、资料与注释 1.原始资料 没有一个人从自然得到了支配别人的权利。自由是天赐的东西,每一个同类的个体,只要享有理性,就有享受自由的权利。如果说自然树立了某种权威,那就是父权;可是父权有它的限度,在自然状态中,只要儿女一能自立,父权即行结束。其他任何权威,全都来自一种异于自然的来源。只要仔细考察,总归会给任何一种权威追溯到两个来源之一:或是出于垄断权威的人的实力和暴力,或者是由于服从权威的人们根据他们与被他们授予权威的人之间所订立或假定的一种契约,表示同意。 ──狄德罗《百科全书》“政治权威” 在法国为行将到来的革命启发过人们头脑的那些伟大人物,本身都是非常革命的。他们不承认任何外界的权威,不管这种权威是什么样的。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思维着的悟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那时,如黑格尔所说的,是世界用头立地的时代,最初,这句话的意思是:人的头脑以及通过它的思维发现的原理,要求成为一切人类活动和社会结合的基础;后来这句话又有了更广泛的含义:和这些原理矛盾的现实,实际上被上下颠倒了。以往的一切社会形式和国家形式、一切传统观念,都被当做不合理的东西扔到垃圾堆里去了;到现在为止,世界所遵循的只是一些成见;过去的一切只值得怜悯和鄙视。只是现在阳光才照射出来,理性的王国才开始出现。从今以后,迷信、偏私、特权和压迫,必将为永恒的真理,为永恒的正义,为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所排挤。 现在我们知道,这个理性的王国不过是资产阶级的理想化的王国;永恒的正义在资产阶级的司法中得到实现;平等归结为法律面前的资产阶级的平等;被宣布为最主要的人权之一的是资产阶级的所有权;而理性的国家、卢梭的社会契约在实践中表现为而且也只能表现为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十八世纪的伟大思想家们,也和他们的一切先驱者一样,没有能够超出他们自己的时代所给予他们的限制。 ──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现在我们知道,这个理性的王国不过是资产阶级的理想化的王国;永恒的正义在资产阶级的司法中得到实现;平等归结为法律面前的资产阶级的平等;被宣布为最主要的人权之一的是资产阶级的所有权;而理性的国家、卢梭的社会契约在实践中表现为,而且也只能表现为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18世纪伟大的思想家们,也同他们的一切先驱者一样,没有能够超出他们自己的时代使他们受到的限制。 ──恩格斯《反杜林论》 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因为人们将要害怕这个国王或议会制定暴虐的法律,并暴虐地执行这些法律。 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同立法权合而为一,则将对公民的生命和自由施行专断的权力,因为法官就是立法者。如果司法权同行政权合而为一,法官便将握有压迫者的力量。 如果同一个人或是由重要人物、贵族或平民组成的同一个机关行使这三种权力,即制定法律权、执行公共决议权和裁判私人犯罪或争讼权,则一切便都完了。 ──《论法的精神》 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自以为是其他一切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这种变化是怎样形成的?我不清楚。是什么才能使这种变化成为合法的?人自信能够解答这个问题。 如果我仅仅考虑强力,以及强力所得出的效果,我就要说:当人民被迫服从而服从时,他们做得对;但是一旦人民可以摆脱自己身上的桎梏而摆脱它时,他们就做得更对。因为人民既是根据别人剥夺他的自由所根据的那种同样的权利来恢复自己的自由,所以人民有理由重新获得自由的,否则别人当初夺去他的自由就不毫无根据的了。社会秩序乃是为其他一切权利提供了基础的一项神圣权利。然而这项权利决不是出诸自然的,而是建立在约定之上的。 …… 因而,如果我们撇开社会公约中的一切非本质的东西,我们就会发现社会公约可以简化为如下的词句:“我们每个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而且我们在共同体中接纳每一个成员作为全体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于是,这一结合行为立刻就产生了一个道德的与集体的共同体,以代替每个订约者的个人;组成共同体的成员数目就等于大会中的票数,并且共同体就以这一行为而获得它的统一性,它的公共的大我,它的生命和它的意志。…… ──《社会契约论》 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当其原因不在于缺乏理智,而在于不经别人的引导就缺乏勇气与决心去加以运用时,那么这种不成熟状态就是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了。Sapereaude!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这就是启蒙运动的口号。 ──康德《答复这个问题:“什么是启蒙运动”》 2.课文注释 “太阳王”路易十四 路易十四(1638—1715)法国国王(1643—1715)。路易十三之子。1638年9月5日生于圣日耳曼昂莱。即位初母安娜摄政,首相马萨林掌握实权。1661年亲政后,加强专制统治(宣称“朕即国家”)强化中央集权,集政治、经济、军事、宗教大权于一身,人称“太阳王”。路易十四把法国绝对君主制度推到顶峰。1665年起用柯尔培尔。推行重商主义政策。1667—1668年同尼德兰进行战争。1701—1713年参加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晚年国库空虚,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法国封建专制制度开始走向没落。1715年9月5日卒于凡尔赛。 启蒙运动的发生 17、18世纪,西欧的资本主义已经有了较大发展,新兴资产阶级的力量日益壮大,他们掌握了越来越雄厚的经济力量,但是封建专制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推翻旧制度,为此需要制造舆论。同时,在这一时期,科学技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新的自然科学理论为人们提供了新的思想武器,许多优秀的自然科学家提倡科学实验,提倡研究自然界的客观事物。自然科学的发展使人们认识到人类是可以征服自然的,人类社会是不断进步的。越来越多的人不再被经院哲学所束缚,他们相信社会是不断进步的。在此基础之上出现了启蒙运动。启蒙运动的发源地是资本主义最为发达的英国,霍布斯和洛克是英国最早的启蒙思想家。霍布斯的代表作是《利维坦》,洛克的主要著作有《人类悟性论》,两人都提出了社会契约的思想。但是,启蒙运动是在法国达到高潮的。18世纪上半期,法国的专制制度达到顶峰,贵族和僧侣两大特权阶级的压迫和剥削日益加深,拥有经济实力的新兴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仍处于被压制地位,广大劳动人民生活困苦不堪,社会矛盾激化,因此,法国的启蒙运动兴起。法国的启蒙思想家们进一步完善了启蒙思想,促成了启蒙运动的形成,推动了欧美的思想解放运动,并对全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它有力地冲击了封建专制制度及其精神支柱天主教会,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上、理论上的准备,从而在世界近代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霍布斯 霍布斯(1588—1679)是17世纪英国卓越的思想家,17、18世纪机械唯物论的创始人之一,出生于英国的维斯堡镇一个穷苦牧师家庭,自幼天资聪明,15岁入牛津大学学习,19岁毕业后任教,讲授逻辑学。一年后,应聘到一个大贵族家任家庭教师。他随主人到过欧洲许多国家包括法国、意大利和德意志等。他还当过弗兰西斯•培根的秘书,很受培根的器重,成为培根唯物主义的继承者。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他为躲避战乱,在巴黎住了11年,革命后回到英国。1651年发表《利维坦或物质、形式和教会的、世俗的国家权力》(简称《利维坦》,利维坦是《圣经》里一种强大而凶恶的怪兽名)一书。1655年和1658年,他又先后发表了《论物体》和《论人》两部著作。以上三部著作构成了他的机械唯物论的完整体系。他认为,国家不是神所给予的,而是由人们建立起来的,国家是人的意志的产物。在国家产生之前,人类处于所谓的“自然状态”,没有任何约束,由于人的本性是自私自利的,所以在“自然状态”中,人的生命和生存都没有保障。于是,人们自愿订立一种“社会契约”,把原有的“自然状态”授予契约的掌握者──君主,人由此进入“社会状态”,产生了国家。人们要绝对服从君主。这种理论实际上迎合了当时英国社会的需要,当时,克伦威尔当上了护国公,实行独裁;克伦威尔死后,英国政局混乱,人们需要稳定,斯图亚特王朝也正密谋复辟。但是,霍布斯所主张的绝对君主制,实际上是要用君主制的形式来实行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专政。形式虽是旧的,但内容却是新的。就哲学体系来说,霍布斯是一位机械唯物论者。他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宇宙只有一个实体,那就是不依赖人的意志而独立存在的客观物体,除了有广延性、有形体的物体之外,世界上不存在任何其他的东西,那些非形体的神、天使、灵魂是根本不存在的。他说:“我们既没有神的观念,也没有灵魂的观念。”他猛烈地抨击了教会的腐败堕落、假仁假义,斥责教皇和教士无异于魔王和恶鬼。他指出,无论国家和教会,其权力都不是来源于上帝,教会没有理由掌握独立于国家之外、甚至凌驾于国家之上的权力,教会只能依附于国家。这些思想对于反对当时流行的宗教唯心主义,有着进步意义。但是,霍布斯又认为,一切物质都是独立的、互不联系的,他企图用普遍的机械运动来解释世界上的一切现象,而且一切运动都是物体在空间的位置移动。他特别强调数学方法,甚至把数学方法生搬硬套地应用于政治现象中。 洛克 洛克(1632—1704)是17世纪著名的哲学家和政治思想家,以唯物主义经验论哲学闻名。他出生于英国一个清教徒商人家庭,自幼受到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熏陶。1646年,进入著名的威斯敏斯特学校。1652年,进入牛津大学基督教会学院,大部分时间用于攻读经验科学,曾与牛顿、波义耳等著名科学家交往,1666年,他结识了大政治家沙夫茨伯里勋爵,参与政治活动。后来,一度因政治斗争逃亡国外。1689年,他回到英国,建立家庭,潜心著书立说,接连发表了《论宽容异教的通讯》(1689年)、《政府论两篇》(1689年)、《人类理智论》(1690年)等著作。1696年起曾任英国政府的商业监督官。洛克总结了弗兰西斯•培根和霍布斯的思想。他站在唯物主义立场上,系统地表述和论证了经验主义认识论的主要原理,集中批判了天赋观念论,论证了知识起源于经验这一命题。他认为人的一切观念和知识都是后天才有的,是从经验中得来的,人的头脑中并没有天赋原则。但是,他在一些问题上又有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成分,存在着明显的不彻底性。在政治思想方面,洛克批判“君权神授”和“王位世袭”等鼓吹封建专制的论调,为君主立宪制辩护。他认为,既没有自然法则,也没有上帝的明文法则确定《圣经》上说的人类祖先亚当就享有对世界的统辖权,而且,究竟谁是亚当的嫡系子孙,谁也说不清楚,因此即便亚当有统治权,也无法确定他的继承人。他不同意霍布斯说的由于人的自私自利,在“自然状态”下,就一定是一切人反对一切人,乱成一团,而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和平、善意和互相帮助”的关系。他也不同意霍布斯所讲的人们在订立契约以后就把自然权利转让给君主的说法,他认为,君主只不过是订约的一方,他必须受契约的约束,有履行契约的义务,必须按照“大多数”的意志行事,承认生命、自由、平等和私有财产是人们不可转让的权利,任何人不得侵犯。君主如果破坏这种社会契约,人们就有权推翻他的统治。他赞成君主立宪制。他认为国家应该分权治理,这是保障自由、平等和私有财产,防止专制压迫的最好办法。他把国家的权力分成立法权、行政权和处理外交事务的权力(即联盟权),它们分别由议会和君主掌握。在宗教政策上,他主张信仰自由和宽容异教,反对教会专横和政教合一,提倡教会和国家分离。 伏尔泰 伏尔泰(1694—1778)原名佛兰苏阿—玛利•阿鲁埃,伏尔泰是其笔名。他出生于巴黎。自幼受到良好教育,表现了聪明才智。他从小就喜爱文学,立志当文学家,中学毕业后就成为一名无职业的文人。18世纪,伏尔泰成了启蒙运动的旗手。1717年,伏尔泰因为写讽刺作品攻击宫廷的淫乱生活,被投进巴士底狱,关了11个月。1718年,他发表了悲剧《奥狄浦斯王》,并在巴黎上演,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他一举成名,从此用伏尔泰笔名。后来,伏尔泰因得罪一个贵族而被驱逐出法国,动身去英国。在英国期间,他研究了牛顿的科学成就和洛克的哲学著作。1729年,他回到法国,创作了历史剧《布鲁杜斯》和悲剧《采儿》,获得成功;同时,经营商业,获利不小,使他可以过上优裕的生活。1734年,伏尔泰出版了《英国通讯集》,以书信体裁介绍了英国的政治、宗教、科学和哲学,对法国的宗教教派斗争进行了抨击,并表达了自己的哲学和宗教观点。这本书遭到当局的禁止,被当众焚毁。此后,伏尔泰在洛兰省边境一个幽静的城堡中住了14年,在此期间,他写了大量著作,用不同的笔名发表,从各个方面攻击教会和封建制度的反动统治。伏尔泰的名气越来越大,许多达官贵人为了沽名钓誉,纷纷同他交往,如普鲁士王储腓特烈(即后来的腓特烈二世);法国还于1746年让他进入法兰西科学院。但是,后来他发现包括腓特烈二世在内的封建统治者并不是真正赞同他的观点,他决心不再与任何君主往来。1755年,他在法国和瑞士边境的佛尔纳定居下来。此后,他继续写作,发表了哲学小说《老实人》、《天真汉》等不朽名著。他还为一位被法国法院残害致死的新教徒卡拉鸣不平,并最终迫使法国政府为卡拉平反。伏尔泰的坚决斗争唤醒了越来越多的法国民众,摧毁了教会的威信,为即将到来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铺平了道路。由于伏尔泰的威信越来越高,封建统治者为了迎合民众的需要,不得不作出一些让步。1778年,伏尔泰被巴黎人民作为伟人迎进了巴黎。当时巴黎全城轰动,巴黎剧院首演他新写的悲剧《伊兰纳》,演员们在舞台上抬出了他的大理石半身像,并为之举行了加桂冠仪式。这一年5月底,他在佛尔纳逝世。伏尔泰死后,先是葬于香槟省一个小礼拜堂内;1791年法国大革命期间,人民把他的遗骸运到巴黎著名的先贤祠重新安葬,当时他的灵车上写着这样的句子──“他教导我们走向自由”。伏尔泰写了许多著作,他反对封建专制、反对宗教迷信,宣扬自由和平等的原则,主张人们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