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文艺复兴的核心是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是本课的重要概念,建议先学习文艺复兴在文学艺术方面的成就,引导学生关注其注重人性的特点,增强感性认识,然后归纳其概念。根据学生的特点,也可以先明确概念,再由学生阅读教材,结合史实讨论说明。还可以与基督教神学加以对比分析,加深认识。人文主义是资产阶级的世界观,是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支配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艺术、哲学和科学的发展。人文主义思想的核心就是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要求以“人”为中心而非以“神”为中心,以此出发,人文主义重视现世生活,因而追求自由、幸福和物质享受,反对基督教的来世观念和禁欲主义。主张发挥人们的创造力,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位作家亚而伯蒂说:“人是能够随心所欲地改造自己的。”人文主义重视科学实验,鼓励冒险和发财致富,认为事业的成功及发财致富是一种道德的行为。总之,人文主义就是一种为创造现世的幸福而奋斗的乐观进取的精神。 (3)意大利文艺复兴在文学艺术方面的成就。 该部分可由学生阅读,教师提出几个问题,如:(1)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在文学艺术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你能说出其中一部作品的大致内容吗?(2)这些文学艺术作品是如何体现“人文主义”这一思想的?(3)文艺复兴时期思想家对宗教持什么态度? 14世纪文艺复兴发源于意大利,16世纪进入全盛时期。教材从文学和艺术两方面展开叙述,建议重点分析其人文内涵。“文学三杰”往往利用古代文学艺术中的现实主义成分与中世纪的来世观念作斗争。薄伽丘(1313—1375)在其名著《十日谈》中,揭露教会的黑暗和腐败,讽刺教士的奸诈和伪善,赞扬手工业者、商人的智慧和才干,歌颂真挚的爱情和高尚的情操。体现了作者反对教会禁欲、高扬人性的思想。建议指导学生阅读相关的【历史纵横】,通过《十日谈》中的一个故事了解《十日谈》是如何讥讽教会的?这在当时有什么意义?但丁的《神曲》充满着对教会和封建贵族的谴责,对自由、理性和求知精神的歌颂,带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恩格斯称他为“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彼特拉克在《歌集》中表现了人文主义者以个人幸福为中心的爱情观,他最早提出要以“人的学问”代替“神的学问”,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在艺术领域,达•芬奇、米开朗琪罗和拉斐尔并称为文艺复兴的“美术三杰”。艺术大师们改变中世纪绘画简单呆板的宗教风格,创造出具有现实感的人物形象和生动活泼的生活画面,把人文主义思想和现实主义方法结合起来。对绘画作品注意结合图片进行说明,并讨论人文主义者对宗教的态度。 (4)文艺复兴的传播及意义 15世纪后期,新航路的发现刺激了西欧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文艺复兴运动由意大利扩展到西欧广大地区。可简要指出其成就:莎士比亚、塞万提斯、拉伯雷等艺术大师的成就;“日心说”等自然科学成就。 文艺复兴的意义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在思想方面,文艺复兴冲破了基督教神学桎梏,唤醒了人的自我意识,高扬了为创造现世幸福而奋斗的精神,为后来启蒙思想的出现打下了基础,在精神方面为资本主义制度的胜利和发展开辟了道路。在文学艺术方面,文艺复兴时期众多的精湛艺术成为人类艺术史上的绚烂篇章,永放光芒。在自然科学方面,人文主义提倡科学实验、注重实践,催生了近代自然科学。教学中,可结合前面内容引导学生分析得出,注意史论结合,如可以联系新航路的开辟、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事件认识其思想解放的作用。 第三目“宗教改革”。西欧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后,资产阶级在思想上的反封建斗争,一种形式是文艺复兴,另一种形式是宗教改革。教材阐释了德意志宗教改革的背景、马丁•路德的宗教观点、宗教改革的扩展及影响。 (1)宗教改革的背景。 宗教改革是发生在16世纪的一场爆发于德意志,并迅速席卷西欧的社会思想政治运动,实质上是早期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人文主义思想得以进一步弘扬。教材从两个方面分析了宗教改革发轫于德意志的背景。首先,文艺复兴的影响。文艺复兴中,人文主义学者尽管对宗教保持较为温和的态度,但其以人为中心的思想极大地冲击了天主教的精神独裁,天主教的权威日益受到人们的怀疑。 其次,天主教会对欧洲尤其是德意志的压榨。这一部分可以适当补充,以使学生对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思想加深了解。 16世纪,天主教会与人们矛盾的加深,一方面反映了教会的日趋腐败,更重要的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进一步高涨。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而天主教势力强大,根深蒂固,这就决定了早期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往往采取借助宗教反对天主教神学的方式来进行。 明确总体背景后,突出德意志的分裂状态即可。16世纪的德意志在名义上是“神圣罗马帝国”,但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成为受罗马天主教会压榨最严重的地区,被视为“教皇的奶牛”,因此,民族压迫、阶级压迫与宗教压迫交织在一起的德意志,便成了宗教改革的发源地。 (2)马丁•路德及宗教改革的兴起。 本段教材主要指出了德意志宗教改革的兴起及马丁•路德在宗教改革中的突出表现。教学中可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料回放】中关于《九十五条论纲》的内容,从内容、提出的原因和影响三个方面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1517年10月,“马丁•路德”在教堂门口贴出了著名的“九十五条论纲”,揭示教皇兜售赎罪券的种种荒谬,标志着德意志宗教改革的开始。同时,对马丁•路德同罗马教皇坚持斗争的图片加以渲染,歌颂捍卫自己信仰的坚强意志,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本部分的重点是让学生归纳并理解马丁•路德的主张。第一,他认为信仰耶稣就可得救,这实际上否认了教皇的权威。第二,简化宗教仪式,僧侣可婚配和还俗。第三,坚持《圣经》高于教皇和教会,并依据希腊文原本把《圣经》翻译成德文。第四,君主的权利高于教士甚至教皇,激发德意志的民族意识,得到了很多封建诸侯的支持。最后可以总结马丁•路德观点的核心是“信仰耶稣就可得救”,其观点为什么得到很多人的支持?与人文主义思想有什么关系?路德新教容许个人在教义解释上有更大的自由,蕴含着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因素,带有资产阶级倾向。 (3)宗教改革的扩展及意义。 马丁•路德的教义在北部和中部德国迅速传播,形成了路德教派,受其影响,瑞士、法国、英国等国纷纷进行宗教改革,出现了加尔文派和英国国教等新教。应指出新教反映的是新兴资产阶级或民族国家的利益。可以联系现实,让学生解释当今西方各国的宗教信仰状况。 宗教改革是一场在宗教外衣掩饰下发动的反对封建统治和罗马神权统治的政治运动。其影响可从三个方面说明:首先,因而打击了西欧的封建势力,摧毁了天主教的精神独裁,新教成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并对后来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重大影响。其次,促进了西欧各国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另外,在政治上、经济上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加强了新兴的民族国家。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1.教学设计 本课的导入。师生共同赏析图片《雅典学院》。《雅典学院》以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所创建的雅典学院为题,并以柏拉图及其弟子亚里士多德为中心,描写了古希腊以来50多个各方面的著名学者,位居画面中心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一个以指头指着上天,另一个则伸出右指指着他前面的世界,以此表示他们不同的哲学观点。以他们为中心,两侧分别画出的一些著名学者,有一些还是当时的人物,他们各自的动态,都统一在为探求真理而自由争辩的崇高主题之中,以此歌颂人类对智慧和真理的追求,赞美人的创造力,同时反映了人们与古希腊先贤们对话而复兴文化的渴求。在此基础上,提出几个问题:(1)古希腊人文精神的代表人物及主张有哪些?(2)时人和先贤们共论一堂的情况说明了什么?(3)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4)当时人物为此开展了什么运动? 播放有关意大利文化的影像资料,从对意大利悠久历史的渲染入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关于“意大利的资本主义萌芽”一目的教学,为帮助学生理解意大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原因,可以从资本主义萌芽的概念入手,引导学生回顾明清时期,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条件及表现。然后提出“意大利又具备了哪些有利的条件呢?”,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分析,教师同时提供中世纪欧洲贸易路线图供学生参考。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可以提示学生从政治环境、地理位置和统治者的政策几个方面思考。然后指出,有一个城市是意大利资本主义萌芽的典型体现。你从意大利早期银行图和美第奇家族住宅图中获取了哪些信息?有人说,美第奇家族是文艺复兴的“幕后导演”,你是怎样认识的?以便加深学生对意大利经济繁荣和弘扬文化的社会环境的认识。最后,从经济发展对阶级关系和意识形态的影响这一唯物主义观点出发,让学生认识文艺复兴的影响。资产阶级的理想面对着怎样的现实?如何解决这一矛盾?自然导入下一目的学习。 关于第二目“文艺复兴”。与资本主义最早萌芽于意大利类似,意大利成为文艺复兴运动的摇篮,它具备了哪些得天独厚的条件?让带着问题学生阅读教材,教师对其物质环境和人才环境作简要的补充说明。进一步讨论文艺复兴真的是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再生”吗?让学生从背景、内容和性质等方面对比,得出文艺复兴实质的结论。文艺复兴是对古希腊、罗马文化中人文主义精神的继承和发展,是反映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思想解放运动。接下来对人文主义这一核心思想的分析,进一步说明了这个问题。可由学生与宗教神学的观点对比分析。教师进行总结:以神为中心──以人为中心;禁欲和来世──现世的享受;等级观念──自由平等;蒙昧主义──理性和科学。最好列表由学生填写。也可以由学生先阅读文学艺术方面的成就,然后归纳出“人文主义”的基本含义。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比如,让他们讲一个《十日谈》的故事并谈谈感想,或者分析一下拉斐儿的《花园中的圣母》是怎样关注人性的?彼特拉克为什么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等等。 结合教材提供的《被丑化的神父》漫画、修士修女纵情声色图和拉斐儿的圣母和圣子的画像,让学生谈谈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对待宗教的态度是不是非常矛盾?共同解决【学思之窗】的思考题。 文艺复兴的扩展情况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了解到的其他国家的文学艺术作品。教师提示学生在阅读欣赏这些作品时应该注意把握其思想内涵和时代背景。关于文艺复兴的影响,应提示学生结合前面背景、核心思想和内容进行分析。就科学方面稍加提醒。 关于第三目“宗教改革”。由文艺复兴的影响导入,引导学生从思想、政治、经济三个方面了解宗教改革的大背景,进一步分析这场运动的性质:是在宗教外衣掩饰下发动的反对封建统治和罗马神权统治的政治运动。然后由学生回答宗教改革为什么首先出现于德意志而非一路领先的意大利?明确德意志的国情。关于其过程,可以采取“撰写马丁•路德小传”或者分组扮演路德派和教皇派展开大讨论的课堂活动方式,以人物的生活经历、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带动对宗教改革过程的讲述。教师要当好导演,并对“信仰耶稣就可得救”这一观点作出明确的解释。可分层次提出问题供学生思考,如:教会为什么要规定复杂的宗教仪式?这一观点的实质是什么?与人文主义有什么关系。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