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历史 > 综合辅导 >

高中历史教案:第六单元 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7)

http://www.newdu.com 2020-05-16 新东方 佚名 参加讨论

    关于宗教改革的扩展和影响,可以让学生结合当今西方的宗教信仰状况加强认识。你知道当今世界并存的三大宗教吗?基督教是天主教吗?新教有哪三大派别?能否举出你熟悉的例子?架起历史与现实的桥梁。
    关于本课的小结,除了理清三目之间的关系外,可重点对比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异同点,由学生回顾本节课内容,讨论解决。(1)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条件相同,都是在西欧封建制度衰亡、资本主义萌芽和发展的历史年代;(2)它们都具有反封建的性质,并把矛头对准了天主教会;(3)两者都向古代寻求和吸取养料,人文主义者借助的是古典文化,马丁•路德借助了《圣经》中的原始教义;(4)两个运动在与统治者的关系上也是相似的,人文主义者需要教皇、国王、贵族和富商的庇护;宗教改革与统治者关系更是紧密,马丁•路德就是得到封建诸侯的保护。两者还存在不同点。(1)在人的问题上,人文主义者与宗教改革者有根本不同的认识:前者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而后者却强调神的伟大、人的渺小,一切以神为中心;(2)在信仰与宗教宽容的问题上,两个运动是迥然不同的,文艺复兴是一个信仰与思想自由的运动,一开始就容忍了异教文化,而宗教改革不是一个为了自由的运动,各种形式的新教派,几乎都以另一个权威来取代教皇的权威。(3)文艺复兴主要表现在思想领域和社会的上层,而宗教改革更多的表现为一场政治运动,群众基础也更为广泛。(4)在对待宗教的态度上,文艺复兴认识并揭露教会的腐朽、罪恶,但还是对教会势力抱和解的态度,不愿走上宗教改革的道路。
    2.教学案例
    案例一 在引入本课时,用多媒体播放有关意大利的风光片,并展示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和艺术品。
    提起意大利,人们不禁会浮想连翩,那里有世界最具权威性的足球赛(象意大利人的血液);那里有最诱人的“蒙娜丽莎的微笑”;那里有世界著名的永恒之城──罗马,威尼斯、那不勒斯和佛罗伦萨。就在这片土地上,曾哺育了斯巴达克斯、但丁、米开朗•基罗、达•芬奇、伽利略、马克•波罗等伟大的人物;也是在这块土地上诞生了恺撒大帝、墨索里尼和暴君。这就是意大利──一个神秘的王国。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14、15世纪的意大利,探寻文艺复兴的足迹。
    案例二 在讲授马丁•路德的宗教思想的时候,安排教皇派(甲)和路德派(乙)进行辩论。
    甲:只要买赎罪券的钱币落进钱柜叮当一响,买主挂记的那个罪人的灵魂就立刻从炼狱直飞天堂。
    乙:很显然,当钱币扔在钱柜中叮当作响的时候,增加的只是利得心和贪欲心。至于代祷之是否有效,完全只能以上帝的意志为转移。
    甲:“圣礼”是把上帝的恩典传授给圣徒们的必不可少的媒介,如果没有我们尊贵的教士主持,你们就不可能获得上帝的恩典,永远不能得救。上帝啊!真的不可饶恕啊。
    乙:每一个基督教徒,只要感到自己真诚忏悔,都可以直接与上帝发生关系而无须教会的媒介,你们自以为很崇高吗?信仰的惟一依据就是《圣经》,信仰耶稣就可得救。
    甲:要多行“善功”,上帝永远偏爱那些实行禁欲,过贫穷和独身生活的人。
    乙:收起你们那套天堂的说教!追求现世的幸福是每个人的权利,我们要大胆地创造财富,僧侣们可以婚配、可以还俗。
    ……
    甲:教皇赦令命你必须在60天内,撤回《九十五条论纲》中的41条,否则,你们这样的异端分子一定会被处以死刑的!
    乙:我的良心,是出于上帝的命令,我不能也不愿意撤回任何意见!(烧毁赦令)
    四、问题解答
    【学思之窗】
    你能否就此谈谈文艺复兴时期思想家对宗教持什么态度?
    解题关键:文艺复兴人文主义者的对教会的讽刺及宗教题材作品的人性化。
    思路引领:结合史料和图片反映的信息作全面的认识。
    答案提示: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并揭露教会的腐朽、罪恶,但并未放弃天主教,而是表现为一种世俗化、人性化的理想。人文主义者乐于接受教皇和教会的豢养,对教会势力抱和解的态度,不愿走上宗教改革的道路。
    【探究学习总结】
    本课测评
    1.文艺复兴的内容和实质是什么?
    解题关键:对文艺复兴运动的理解。
    思路引领:文学艺术成就;代表的社会阶层。
    答案提示:以为创造现世生活幸福而积极进取的人文主义思想为核心,指出在文学艺术方面取得的具体成就。实质是文艺复兴是反映欧洲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的思想解放运动。
    2.请简要分析宗教改革对欧洲历史发展会产生什么影响?
    解题关键:宗教改革的内容、性质。
    思路引领:从政治、思想、文化教育等方面分析。
    答案提示:宗教改革是一场在宗教外衣掩饰下发动的反对封建统治和罗马神权统治的政治运动。它打击了西欧的封建势力,摧毁了天主教的精神独裁,新教成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并对后来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重大影响;促进了西欧各国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新兴的民族国家的发展。
    (山东潍坊第一中学 张吉刚)
    五、资料与注释
    1.原始资料
    28.很显然,当钱币投入钱柜中叮作响的时候,增加的只是利得心和贪欲心。至于代祷之是否有效,完全只能以上帝的意旨为转移。
    36.每一个基督教徒,只要感觉到自己真诚悔罪,就是不购买赎罪券,也同样可以得赦罪或全部免罚。
    45.必须训示基督教徒,如果他们看见一个贫苦困难的人置之不顾,而使用自己的钱去购买赎罪券,那末他所得到的不是教皇所应许的赦罪,而是上帝的愤怒。
    50.必须训示基督教徒,假使教皇自己知道推销赦罪符者搜括的情形,他宁肯将圣彼得教堂焚为灰烬,也不愿意用尽信徒们的皮、肉、骨来建筑它。
    81.这种对赎罪券的荒谬宣传,使得那些纵有学问的人,对于保持大家对教皇的尊敬,也确实感到困难。对于俗人的怀疑和非难更其难以解答。
    82.例如:既然教皇为了募款修筑教堂这样一件极不重要的事情而解救了无数的灵魂。那末,他何以不为神圣的慈悲以及解救灵魂的最高需要,而索性将一切灵魂解脱,使炼狱中不留一人呢?
    86.又如:教皇是一切富人中的最富有者……,为甚么不用他自己的钱来建造圣彼得教堂,而必须花费可怜的信徒们的钱呢?
    ──“九十五条论纲”
    2.课文注释
    13至15世纪的佛罗伦萨
    意大利北部威尼斯和中部佛罗伦萨等主要城市早在14世纪就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佛罗伦萨是当时欧洲最著名的手工业、商业和文化中心。当时欧洲其他地方的手工业还受到行会制度的桎梏,而佛罗伦萨在1338年已拥有200多家毛织业工场。工场分工很细,有20多道工序,约有3万名毛织业工人,羊毛从英国和西班牙进口,年产呢绒10万匹左右,价值约120万佛罗林(佛罗伦萨金币),其产品畅销欧洲各国。佛罗伦萨的丝织业也相当有名,生产镶有金丝的锦缎,其声誉仅次于中国丝绸,远销西欧和中东。佛罗伦萨的国际商业网遍布地中海和西欧,佛罗伦萨商人的足迹甚至远达中国。在土耳其、埃及等地都设有主要经营丝织品的商号,其中仅在君士坦丁堡一地的商号就有51家。佛罗伦萨的银行业更为有名,早在13世纪末,佛罗伦萨的钱庄、银行已遍设西欧各大城市,在西欧货币市场上取得了支配地位。此外,佛罗伦萨的五金业和建筑业也很发达。随着佛罗伦萨和其他城市的资本主义生产的萌芽,在意大利开始产生资产阶级。佛罗伦萨的政权掌握在工场主、银行家等资产阶级手里,小手工业者和工人不但没有政治权利,而且生活困苦。境遇最坏的是雇工,他们遭受工场主的残酷剥削,工资微薄,弹毛工人和梳毛工人尤其困苦。
    中世纪欧洲与基督教会
    天主教是与东正教、新教并列的基督教三大派别之一;而基督教又是与佛教、伊斯兰教并列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基督教诞生于公元1世纪的罗马帝国。392年,罗马帝国皇帝正式宣布基督教为国教。由于政治区划和语言、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差异,庞大的罗马帝国全境在事实上一直分为东、西两部分。基督教从3世纪以来,也逐渐形成东、西两大派。西派以罗马为中心,传播于高卢、意大利和北非迦太基及其以西地区,通行拉丁语,又称拉丁教会。东派散布在马其顿、希腊半岛至埃及及其以东地区,通行希腊语,又称希腊教会。330年,罗马帝国皇帝君士坦丁一世设东都于拜占廷,并将其改名为君士坦丁堡。此后,君士坦丁堡教会在东部教会中渐居首位,与西部的罗马教会对峙。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公元6世纪,罗马主教在罗马城建立政教合一的统治,并扩大统辖范围,进一步提高罗马主教的权力;拜占廷皇帝查士丁尼一世自称为教会元首,使东部教会依附于国家政权,并不承认罗马教皇为教会最高首领,东、西两派裂痕日益加深。1054年,东、西部教会正式分裂。东派自称正教即东正教,西派自称公教。
    “公教”一词源自拉丁文catholica,原意为“全世界的”和“普遍的”。天主教自称是惟一的公教,并以罗马为中心,故又称罗马公教。16世纪传入中国后,其信徒所崇奉的神称为“天主”,故在中国称天主教,或音译为“加特力教”。
    自9世纪中期起,教会统治阶层日益腐化,经济上横征暴敛,欺诈盘剥;许多教皇软弱无能,威信急剧下降。以后教皇又与世俗王权进行了长期的夺权斗争,13世纪初,教皇权势臻于鼎盛。但是,14世纪教廷势力急剧衰落,到15世纪初期,教皇威信降至最低点。
    天主教会是封建制度的巨大国际中心,它把整个封建西欧联合为一个庞大的政治体系。多少世纪以来,它的权势和财富在增长,它的腐败也在随着加深。15世纪后半期,英、法、西班牙等西欧国家都走向中央集权,逐渐摆脱教皇的控制。罗马教廷的收入越来越减少,就不择手段地聚敛钱财,15世纪末16世纪初已经达到不能容忍的地步。教会贪污受贿,敲诈勒索,裙带关系有增无已,出售神职习以为常。它设立了许多挂名的或闲散的官职,专供出卖。据统计,单是在1520年,就有大约两千个官职是卖出去的。天主教会变成了一个腐朽的官僚机构。教会各级上层人士都过着奢侈淫佚的糜烂生活。瑞士一个主教不但对教士的放荡犯罪行为放任自流,而且向他们按私生子的数目收款,名为实行惩罚,实为中饱私囊,由此得了一大笔钱。在法国,有的教士竟然把自己的住处变成赌窟。在意大利,有的教士为了侵吞病人财产,竟与医生合谋毒死病人。教皇英诺森八世在位时(1484~1492),有人问他的一个大臣:“为什么犯罪的人不受上帝惩罚?”这个大臣竟公然回答说:“上帝不愿罪人死去,愿意让他活着出钱。”教会还出卖“免罪符”──一纸空文,胡说只要买了它,就能免罪,死后就能升入天堂。教会的丑闻和聚敛行为不胜枚举,引起社会上的极大愤慨。在四分五裂的德意志,教会十分猖獗,它一方面阻挠统一,一方面把德意志作为重要的搜括对象。流入罗马教廷的财富每年达30万金币,人们称德意志为“教皇的奶牛”。
    同时,西欧在政治上处于分散状态,基督教会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取得了支配地位,垄断了西欧的文化教育。基督教以罗马教皇为中心结成国际性组织。教会利用它至高无上的地位,使哲学、科学、文学都成为神学的附庸,为神学服务。教会认为凡与信仰无关的知识都是无用的,它让人民“只知道一种意识形态,即宗教和神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31页。)教会控制了人们的思想,宣扬蒙昧主义,实行愚民政策,以维护封建统治。为了树立神学的权威,教会把古代科学文化视为“异教”而横加摧残。教皇格里哥利一世(590—604)在其所著《对话录》中说:“不学无术是信仰虔诚之母”。他下令烧毁藏书丰富的古罗马图书馆。在教会怂恿下,许多古代建筑、雕刻和书籍被破坏,修道士刮去古代羊皮纸手稿上的字迹,去抄写神学教义、信条、神奇故事、修道院编年史等等,致使许多古典学术著作毁灭而失传。基督教神学否定人生,否定现实,追求“天堂”幸福,提倡禁欲主义,认为人生来是有罪的。按照基督教义“原罪”说,人类的祖先亚当和夏娃原生活在乐园,过着美好幸福的生活,后因偷吃了禁果,遭到上帝的惩罚,被驱逐出乐园,堕入永劫不复的尘世。因而此生此世就是有罪的,一切世俗活动都是人类堕落的后果。这就是“原罪”说的内容。既然人生就是一个苦难的历程,人的罪孽,就只有求助于教会,用忏悔、祈祷来求得上帝的恩泽,从罪恶中解救出来,死后才能进入天堂。上帝主宰一切,人是上帝的奴仆、上帝的羔羊,只能忠顺地听从上帝的摆布。教会把现实世界说成是与“天国”对立的罪恶世界,人们只有弃绝现实的物质享受,克制欲念,才能求得死后进入“天堂”。
    “文艺复兴”
    欧洲文化和思想发展的一个时期(14~16世纪)。该词源于意大利文Rinascita,一般多写为法文Renaissance,原意为“再生”或“复活”“复兴”。意大利艺术史家乔治奥•瓦萨利(1511—1574)在其《绘画、雕刻、建筑名人传》中,用“再生”一词来概括这个时期文艺活动的特点。16世纪资产阶级历史学家基本上承袭此概念,认为文艺在希腊罗马的古典时期曾高度繁荣,而到中世纪时却衰败湮灭,直到此时才获“再生”与“复兴”,因而得名。但此时的文化并非古典文化的简单恢复,而是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方面反封建斗争的反映,故此名称没有“把这个时代充分地表达出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44页。)文艺复兴始于意大利,后扩大到德、法、英、西班牙、尼德兰等欧洲其他国家和地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