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袍流行都市] 旗袍源于满族妇女服装,故名之“旗袍”。它在20世纪20年代流行开来,但与满清遗老的眷属没有关系。旗袍的流行主要是一些时髦女性模仿满族妇女服饰的结果。因而有人指出:“近来海上女界旗袍盛行,闺秀勾栏,各竞其艳。夫人之装饰原无一定,惟旗袍之名,若有宗社党之臭味……故我以为袍可着,惟不可以以旗名,无以,其改称为暖袍乎!”这种看法还带有民族主义色彩。20世纪20年代初流行的旗袍与满族旗袍无异。其特点是宽大、平直、下长至足,以绸缎制作,衣上绣有花纹,领、袖、襟、裾都滚有宽阔的花边。但是,不久,旗袍的式样开始迅速变化,如减短长度、收紧腰身,缩小袖口,滚边也不如从前那样宽。从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末,旗袍风行20多年,款式几经变化。如领头的高低、袖子的短长、开叉的高矮,使旗袍完全摆脱旧式样。面料除一般的绸缎之外,青布旗袍也是一般女学生和民众欢迎的时装。旗袍从20世纪20年代初在大中城市流行,迅速传遍全国。至20世纪30年代,几乎成为中国妇女的礼服,传至某些乡村妇女。其后,外国妇女也把旗袍作为时装之一。 [三大流域孕育了四大菜系] 菜系因地理、气候、习俗、经济、交通等诸多条件,形成不同的地方风味,可简单概述为:“三大流域孕育了四大菜系”。从菜系的命名看,虽以省命名,但是它影响所及则远远超出省的界限,凡在饮食习俗方面都受其影响,口味、烹调都一般相同,这就是菜系的范围。当然在一个菜系之内,还有不少流派或分支,这只不过是“大同”之中的“小异”。 菜系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很远的时期,因为菜肴的特色,是以物产这一自然条件为基础的。晋代张华的《博物志•五方人民》中说得明白:“东南之人食水产,西北之人食陆畜。”“食水产者,龟蛤螺蚌以为珍味不觉其腥臊也,食陆畜者,狸兔鼠雀以为珍味,不觉其膻也。”“有山者采,有水者鱼”。也就是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这是形成菜系的主要条件,正是“今天下四海九州,特山川所隔有声音之殊;土地所生有饮食之异。”(《齐乘》)以物产为依据,形成了口味的差异是菜系发展的重要因素。《全国风俗志》称:“食物之习性,各地有殊,南喜肥鲜,北嗜生嚼(葱、蒜),各得其适,亦不可强同也。”除上述因素外,烹调方法的差别,也是形成菜系不可忽视的重要条件之一。清代饮食鉴赏家、评论家袁枚《随园食单》中,曾写了南北两种截然不同的烹调方法,作猪肚:“滚油爆炒,以极脆为佳,此北人法也;南人白水加酒煨两柱香,以极烂为度。” [四合院大致结构] 四合院规模不同,大小相差悬殊。但无论大小,都是由基本单元组成的。由四面房屋围合起一个庭院,为四合院的基本单元,称为一进四合院,两个院落即为两进四合院,三个院落为三进四合院,依此类推。北京大型四合院(如王府)可多达七进、九进院落,除中路主院外,两侧还有东西跨院,可谓“深宅大院”。 由于日照的影响,四面的房子以坐北朝南为最好,所以,四合院都以北房为正房,东西两侧次之,为厢房,与北房相对的南房称为倒座房。中型或大型四合院的最后一排正房为后罩房。后罩房有时建成二层楼房,称为后罩楼。两进院落以上的四合院,一般都分为内宅和外宅,由二门——垂花门或屏门联接沟通。四合院的正房、厢房之间,一般由抄手游廊联接沟通。抄手游廊是开敞式附属建筑,既可供人行走,又可供人休憩小坐,观赏院内景致。四合院的建筑色彩多采用材料本身的颜色,青砖灰瓦,玉阶丹楹,墙体磨砖对缝,工艺考究,虽为泥水之作,犹如工艺佳品。 [妇女反抗旧婚制] 民国时期,有的女青年受西方婚俗观念的影响,大胆地征婚求偶。如北京某周姓女,“自幼游学欧美,染一种西洋习气,去岁回国,即在宣武门内某学校充任教务,为出嫁计,未行禀明父母,即在门前挂一招夫广告牌,上书女学士周x x,现年28岁,原籍广东香山人。久寓北京,毕业于美国女子大学,现执教鞭于京师某女学校。家资及不动产可达5万元之数。自悬牌之日起,至民国8年1月止,各学士如有与x x具有同等之能力及资产者,每日午后4时至6时,为会谈期,务请应时驾临可也。” ■二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一)教学目标 [内容标准] 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知识与能力] 了解交通和通信工具在中国的出现和发展。通过掌握交通和通信工具发展的状况,思考分析推动的因素。 [过程与方法] 搜集老照片、文字资料,建立橱窗板报,以此形成对百年来交通和通信发展的直观认识。阅读《老照片》等书籍,加深对交通和通信工具进步的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中逐步认识到,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是以整个中国社会的向前发展作为前提的,体现了时代发展的必然性。 通过数据的比较,清楚认识今天中西部地区在交通和通信方面与东部发达地区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应该努力学习,长大后为西部的开发贡献自己的力量,培养历史的责任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