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历史 > 综合辅导 >

高中历史教案: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2)

http://www.newdu.com 2020-05-16 新东方 佚名 参加讨论

    ◆本课内容分为四目:
    [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这一目主要讲了三个方面的问题:
    1.近代以来服饰变化的原因。在古代,服饰和阶级、身份紧密相联,有着繁复的制度和规定。随着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结构随之产生变动,西方文化、生活方式推动着个性的解放,首先体现在穿着上摆脱旧的规定的束缚。
    2.男子服饰的变化情况。(1)中西方服装的并存:体现出两种文化的激烈对抗。(2)西装的传入与流行的大体情况。西装的传入在鸦片战争以后,而真正流行开来则是在民国成立以后,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被规定为男子礼服之一,二是着装人数的增加。(3)西装流行的原因。从穿着的角度来讲,西装适体、潇洒;从中国社会政体的转变角度看,是民国成立后剪发易服的产物;从社会思潮的角度来看,民国初年服饰崇洋风气受西化思潮的推动。(4)新中国成立以后服装的变化。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中山装、人民装、列宁装迅速取代西装、旗袍,成为共和国初期的主要服装样式。上述服装之所以流行,与其说这类服装代表美,不如说它们是一种追求进步、保持革命激情与亢奋的醒目标志。在变革时代,服装作为政治信仰的表述方式,在意识形态的规范和整合过程中往往起着微妙的作用。通过服装的同一性,显示出人民群众对共产党的拥戴,对革命的热爱。粉碎“四人帮”以后,中国服装从封闭走向开放,逐渐与国际接轨。
    3.女子服饰的变化。(1)旗袍的流行:旗袍式样在改革过程中抛弃了中国传统服装宽袍大袖的旧貌,吸取了西方的审美趣味,大胆地体现女性形态的曲线美。它是利用传统服饰,融合中西美学标准的成功尝试。旗袍的流行也反映了五四以后,中国民众审美观念在服装方面的变化。(2)饰品佩戴的特点:辛亥革命后朝着简约化的方向发展,而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一些兼具实用价值的装饰成为时髦女性的爱好。
    [并行于世的中西餐]
    这一目主要讲了两个方面的问题:
    1.近代中国菜系的形成和发展。(1)四大菜系形成的原因: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商业活动的活跃提供了前提,各地饮食文化的交流融合,适应、趋时、吸收和创新是根本。(2)其他地方菜系。教师可以结合当地实际,让学生谈一谈本地菜系的特点,和他们品尝过的其他菜系有什么不同。
    2.西餐的传入以及对中国传统饮食的影响。(1)西餐传入的时间和原因。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列强蜂拥而入,来中国的洋人与日俱增,从而把西餐烹饪技术带入中国。(2)对中国传统饮食的影响:西餐中常用原料进入餐桌,经营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出现。(3)中西饮食的比较:由于中西哲学思想的不同,西方人于饮食重科学,重科学即讲求营养,故西方饮食以营养为最高准则,讲求食物的营养成分,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及各类无机元素的含量是否搭配合宜,卡路里的供给是否恰到好处,以及这些营养成分是否能为进食者充分吸收,有无其他副作用。这些问题都是烹调中的大学问,而菜肴的色、香、味如何,则是次一等的要求。中国是把追求美味奉为进食的首要目的,以致中国的某些菜仅仅是味道的载体。
    [居室建筑的演进]
    这一目主要讲了三个方面的问题:
    1.中国传统住宅的样式:北方的四合院。讲清楚为什么称之为“四合院”:每院正五间,东西各三间,南五间。大门面南,在南五间之数内,仅正屋有廊,谓之四合。
    2.中国居室建筑的逐渐西化,中西合壁成为典型特征:北京四合院布局设备的欧化;上海石库门布局上采取欧式横向联列、高度密集的模式,内部结构脱胎于中国传统的四合院。
    3.完全欧化的居室建筑:20世纪30年代前后,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失去外来特征。反映出西方的生活理念完全被国人接受。
    [习俗风尚的变革]
    这一目主要讲了四个方面的问题:
    1.西俗风尚变革的原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生巨大变革的时候,社会习俗和风尚随之发生变化。
    2.近现代婚姻风俗的变迁。(1)近代婚姻风俗。缔结婚姻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发展到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由。在这之中,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提倡以及西方观念的传入起着相当大的作用。(2)新中国成立后,现代婚姻习俗的变化:自由恋爱、婚姻自主成为时尚,择偶标准与人们的价值观密切相关。婚礼本身的变化体现出时代发展的印记。
    3.丧葬礼俗的变化。(1)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西旧式新式并存,旧式趋于简化,民间多为旧式。(2)新中国成立后:土葬改为火葬。
    4.其他社会风俗:既具有追新慕异、去土存洋的特点,又表现为新旧并存现象。
    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特征。
    难点:中国社会变动对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
    (三)问题解答
    [想一想] 为什么西式服装能够被国人接受并得以流行?
    答案提示:从穿着的角度来讲,西装适体、潇洒;从中国社会政体的转变角度看,是民国成立后剪发易服的产物。共和建立,剪除辫子,移风易俗成为时代潮流。剪发必然引起服饰的变化,因而剪发风行必然推动易服潮流的兴起。民国成立后,清朝袍褂、补服等都已过时,满式的鞋帽、服饰已受到人们的厌弃。但是,在民国初年,成熟的中式服装尚未出现,在易服的风气中出现了一股盲目的西化倾向。从社会思潮的角度来看,民国初年服饰崇洋风气受西化思潮的推动。民主共和的建立实质上是在制度层面学习近代西方文化,辛亥革命的理论及其制度模式均直接源于西方。辛亥革命党人长期在海外活动,接受西方文化较多。因而,当共和制度建立后,新政府以西方社会政治为原本进行大量改革,仿行西政西俗成为一时风气,在都市社会兴起一股西化思潮。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