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专题教学总体设计思路 本专题主要叙述了近现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分三课时授课。 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国门,随着西方思想、文化的渗入,中国社会的结构出现了松动,西方的生活方式进入了百姓的日常生活,但是这样的一种变化不是立刻显见的。伴随着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纠结,辛亥革命西方民主的确立,更加推动了这一历程。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社会生活在革命激情的陪伴下,表现出了有别于西方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地方。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方针,中国重新融入世界,并且愈发加速,社会生活体现出了与国际接轨的趋势。 教学过程中,注意了解发展变化的阶段性特征,把握时代发展的特点,这是学习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基础。 教师应根据每课的重点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积极思考,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多维度、多层面地考虑问题。 本专题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原因、具体表现。 难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线索、特征。 ■一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一)教学目标 [内容标准]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其变化的因素。 [知识与能力] 掌握近代服饰、餐饮、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社会习俗的变化情况。 通过归纳、比较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发展特征的能力。 通过思考“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根据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相关图片、史料和影像资料,运用丰富的历史想像力,再现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场景。主动参与,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 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图书馆、上网浏览等方式,亲自观察、收集资料、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以及体验、感悟和反思,拓展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将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置于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大背景之下,使学生认识到它的发生是必然的,同时,它的特点也是时代造就的,从而受到唯物史观教育。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讲述了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风俗的变迁情况。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势力进入中国,引起了中国社会的剧烈变动,与此相伴随,中国人民大众在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等方面,也开始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随着中西各种社会文化因素的相互激荡和交汇,出现了许多色彩斑斓、新奇特异、意味深远、令人目不暇接的新鲜事物,形成了中国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开始走向近代的广阔画面。这种变化的总的趋势是:由以往的闭关自守,转而为面向世界;由过去的封建传统天下,变而为向近代化的趋进。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