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历史感悟 略 第七单元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背景 政治上 农奴制和沙皇专制统治的基础受到严重威胁(主要) 地主对于农民的穷凶极恶的压榨和奴役,引起农民不断地骚动。从而引发农奴制的危机。严重威胁着沙皇和贵族地主的统治 经济上 农奴制使俄国资本主义缓慢发展,与西欧国家差距很大 农奴制给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消极影响(自由劳动力短缺、工业资本缺乏、国内市场狭窄)俄国工业发展的速度远远落后于其他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社会上 革命民主主义者积极发动武装起义,准备推翻俄国农奴制。新思潮的涌动 越来越多有识之士意识到,农奴制已经成为阻碍俄国社会发展的重要障碍,废除农奴制的呼声日益高涨,出现了十二月党人起义.和知识分子的反沙皇斗争,促进人民的觉醒对俄国专制统治造成了很大的冲击 军事上 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原因:西欧资本主义列强与沙皇俄国之间在土耳其问题上的矛盾尖锐化的结果。另外土耳其处在欧亚非三大洲的交界的地方,地理位置颇为重要 目的:俄国为了扩大势力范围、攫取更多的土地和转移国内矛盾,一直想侵吞奥斯曼帝国的土地,控制海峡 时间:1853----1856 双方:俄国---英、法、土、奥、撒同盟 经过: 结果:俄国的惨败(武器的落后、运输工具的落后、军需品的不足等,以及政治、经济体制的落后) 影响:1、俄国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 2、加剧了俄国国内的阶级矛盾,爆发了席卷全国的农民运动。 3、震撼了贵族地主的统治,使俄国统治者从政治昏睡中清醒过来,客观上加速了改革的步伐。 亚历山大二世深受西方文明的影响,上台后深刻意识到农奴制的落后 目的 直接:化解日益激化的矛盾,增强国力,重振俄国的大国威望 根本:巩固统治,维护沙皇专制政权 焦点 是如何化解来自封建地主的阻力-----农民如何获得自由和土地 时间 1861年俄历二月十九日(公历3月3日)亚历山大二世正式签署一系列废除农奴制的法令和宣言,史称“二一九法令” 内容 二一九法令 农民获得人身自由权 农民通过赎买获得份地,但付清赎金之前需须负担一些临时义务 加强了村社制度加强对农民的管理 评价 进步性 1、促进了俄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农业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改革使广大农奴获得人身自由,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改革后很快出现农民分化,从而产生农业资本主义) 2、促进了俄国工业资本主义有了迅速发展(提供了必需的劳动力、市场和资金) 总之:改革使俄国的生产关系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实现了生产方式由封建性向资本主义方式的过渡,是俄国历史的重大转折点 局限性 原因:“二一九法令”实际上是妥协的产物。这次改革没有改变沙皇专制主义的本质,沙皇只是在形势所逼下作了一些“让步” 表现:1、不彻底性:农民很大程度上仍被束缚在土地上,贵族地主土地所有制仍然存在,封建剥削方式在农村继续保留 2、掠夺性:“解放”后的农奴被剥夺得一干二净 3、欺骗性:改革远远没有满足农民的要求,而且农民大量的土地和金钱被地主夺去,改革后农民土地比原来还少,无法维持生计,只得重新佃种地主土地,受到更大的盘剥与奴役 影响:1、它以牺牲农民利益来发展资本主义,必然给发展中的资本主义带来不良影响(特别不是利于国内市场的扩大) 2、社会矛盾依然尖锐,农民暴动和起义不断 性质 由沙皇政府和贵族地主阶级主持进行的一次自上而下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俄国近代化 作用 局限 经济 1、促进了俄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农业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2、促进了俄国工业资本主义有了迅速发展 1、它以牺牲农民利益来发展资本主义,必然给发展中的资本主义带来不良影响 2、对外国资本尤其是法国资本依赖严重。 3、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非常不平衡 政治 参照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模式,建立了近代政治体制:建立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有利于政治的民主化 实际权力仍为沙皇任命的行政官僚掌握,仍然是沙皇封建君主专制。落后的政治体制严重地阻挠着经济体制的彻底解体和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参照西欧模式进行司法改革,建立近代司法制度:进行无等级审判,还建立了陪审制度和律师制度,实行公开审判。有利于法制化的发展 农村改革有限 军事 建立西方式的军事管理体系:缩短服兵役的期限;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加强对军官的培训。有利于军事的近代化 带有一定的军国主义色彩 教育 鼓励社会和个人办学,扩大大学的自主权,允许引进西方书籍。促进了教育的近代化 思想 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和统治方法开始传入俄国,越来越多的俄国人看到了沙皇统治下的俄国同资本主义国家的差距,变革愿望越来越强烈,俄国出现了人思想观念的近代化 近代化 它在经济领域的变化叫工业化、全球化,其社会结构的变化是城市化、都市化,政治结构的变化是民主化、法制化,思想观念的变化是理性化、科学化 俄国1861年改革与日本明治维新之异同 (1)不同点:A背景不同:俄国:a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工业在俄国缓慢发展,使用机器生产的工厂开始代替手工工场,而农奴制已成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严重障碍。b农奴处境日益恶化,农民运动波澜壮阔地发展起来。贵族地主统治岌岌可危,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决定废除农奴制。日本:a19世纪中期的日本,仍然是一个闭关自守、封建落后的国家,实际权力掌握在世袭的将军手里,天皇只是傀儡。农民生活悲惨,反抗斗争此起彼伏。b资本主义已有一定的发展,西南部大名和商人不满幕府统治,要求改变现状。武士的生活状况恶化,已由封建社会的支柱变为反幕府的力量。c民族危机严重,遭到美、英、法、俄等国侵略,激起了各阶层人民的愤怒。内外因的结合促进了幕府危机的总爆发,1868年幕府统治被推翻,明治政府进行了改革。B目的不同:俄国农奴制改革是由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为防止人民革命运动,维护自己的统治,迫不得已而进行改革。而日本明治维新则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摆脱外来的压迫而进行改革。 (2)相同点:A时代相同:都发生在19世纪中期的“自由资本主义”阶段。B性质相同:都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C结果相同:都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改革都不彻底,两国都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势力。 民粹派及民粹派运动 民粹派一词是指从19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的平民知识分子,得名于他们70年代中期“到民间去”,把这些到农民中去的知识分子称做民粹派。 民粹派的目标是追求社会正义与社会平等,他们相信社会主义能体现这种正义与平等,故他们的最终目标是在俄国建立社会主义;民粹派的所作所为都以人民,尤其以农民的利益为出发点;所以,代表着民粹派的民粹主义的理论核心实际上就是“农民社会主义”。具体来说,民粹派认为:资本主义在俄国是一种罪恶和社会倒退;相信俄国社会发展的独特性,俄国可以绕过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农村公社是俄国社会主义的基础,农民是实现俄国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知识分子是一种主导力量,能够领导俄国走向社会主义。 民粹派运动是指自赫尔岑和车尔尼雪夫斯基为民粹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以后,到19世纪60、70年代民粹主义思潮便逐渐形成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民粹派运动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1)19世纪60、70年代的革命民粹派时期,代表人主要有拉甫罗夫、巴枯宁和特卡乔夫。这时期的活动主要有:民粹主义小组成立、大规模到民间去和恐怖主义活动。(2)19世纪80、90年代的自由民粹派时期,代表人主要是米海依洛夫斯基等。(3)20世纪初的社会党时期,领导人主要有切尔诺夫等。民粹派运动是体现自恰达耶夫以来俄国东西方道路之争最激烈的社会运动,同时它也是俄国的社会主义的实际开端,因而在19世纪俄国社会思想史和解放运动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19世纪下半期俄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受到民粹派运动的影响。 第七单元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一)选择题: 1、克里木战争的实质是:( ) A、俄英法争夺欧洲霸权 B、俄英法争夺世界霸权 C、英法解放土耳其的斗争 D、英法俄三国瓜分和争夺土耳其的斗争 2、俄国在克里木战争中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 A、同土、英、法同时作战势单力孤 B、1861年改革不彻底,经济发展缓慢 C、俄国是一个农奴制国家,经济落后 D、战争爆发前后,俄国国内矛盾重重 3、随着农奴制危机加深,俄国社会出现了要求变革的呼声,这发生在:( ) A、17世纪 B、18世纪 C、19世纪 D、20世纪 4、签署废除农奴制法令的是:( ) A、尼古拉一世 B、亚历山大一世 C、亚历山大二世 D、尼古拉二世 5、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 ) 农民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 ②农民可以赎买一半土地 ③份地赎金额由地主和农民协商确定 ④农奴有权决定赎买那些地块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6、农奴制改革后( ) A、农奴摆脱了地主和村社的奴役 B、激进知识分子对改革感到满意 C、农奴背负了沉重的债务 D、俄国国内政治稳定、经济迅速发展 7、日俄战争是为了争夺( ) A、克里木半岛 B、塞瓦斯托波尔基地 C、朝鲜和中国东北 D、大连和旅顺 8、日俄战争的性质是:( ) A、帝国主义战争 B、俄国发动的侵略中国的战争 C、日本发动的侵略中国的战争 D、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的战争 9、1905年革命使沙皇政府认识到,为保护贵族地主的利益需要扶植( ) A、农奴 B、工人 C、富农 D军人 10、下列对斯托雷平土地改革的表述错误的是:( ) A、土地改革促成了俄国经济的大发展 B、土地改革中严重损坏了贫苦农民的利益 C、改革导致了社会矛盾愈发激烈 D、改革阻止了革命的发生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俄国机器制造业统计表 时间 企业数 工人数量(人) 产值(千卢布) 1860年 99 11600 7954 1879年 187 42000 51937 请回答: 表格反映了俄国怎样的经济状况?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说1861年改革的进步性?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与其等农民自下而上起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解放农民。 ——亚历山大二是1856年3月的一次讲话 材料二、农民还有权赎买他们所住的房屋,并在获得地主同意后,赎买分配给他们长期使用的土地和其他附属地作为私产。………因为赎买了土地,他们就摆脱了对地主的义务,而成为拥有私产的完全自由的农民。 ——亚历山大二世签署的废除农奴制的法令 材料三、农民抱怨………负担的义务过重,特别是在原来利用附属地面积超过了现有份地的那些地方;他们不肯交代役金;他们拒绝服役或希望保留原来三天劳役的办法……… ——1863年沙皇政府报告书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分析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目的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改革后俄国农民的地位有何变化? (3)材料三所反映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4)据上述材料分析俄国1861年改革的意义和实质? 参考答案: 1、D 2、C 3、C 4、C 5、C 6、C 7、C 8、A 9、C 10、D 11、状况:19世纪中后期,俄国近代工业发展迅速。原因:废除农奴制改革,促进了俄国近代经济的发展。进步性:经济上:废除农奴制,解放了农奴,使近代工业迅速发展;政治上:防西方建近代司法体系,地方自治改革保证了城市资产阶级在自治机关工的主导地位。所有这些都促使俄国向现代化迈出重要步骤。 12、(1)目的:挽救统治危机,维护贵族地主利益。(2)变化:农民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农民通过赎买获得一些份地。(3)说明:改革加重了农民负担,农民十分不满。(4)意义: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使俄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但是,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实质:它是对农民进行的一次大规模的厚颜无耻的掠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