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历史 > 综合辅导 >

高中历史教案:高二历史19世纪中叶的俄国(7)

http://www.newdu.com 2020-05-16 新东方 佚名 参加讨论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1.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还可用以下方法:
       首先打出两个英语单词“Modernize”“Modernization”问学生这两个英语单词怎么读?是什么意思?从课文标题《农奴制改革与俄国的近代化》谈起,向学生解释什么是“近代化”。 “近代化”一词并非汉语所固有,最早于近代从日本引进,这一词语是从欧洲语汇翻译过来的,Modernize(使现代化,摩登),或Modernization(使……摩登起来),也可以翻译成“现代化”。近代化是一个科学概念,是指近代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以及由此而导致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结构的根本转变。它在经济领域的变化叫工业化、全球化,其社会结构的变化是城市化、都市化,政治结构的变化是民主化、法制化,思想观念的变化是理性化、科学化。或者说,所谓近代化是指以工业化为核心和由工业化带来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生活方式等方面的一系列变化,包括政治近代化、经济近代化、社会近代化、个人近代化等各个方面。还可以说,近代化是从传统的以自然经济为主的农业宗法社会逐渐向商品经济发达的现代工业法制社会的转型,这种转型是一个广泛而复杂的系统工程,而且它具有世界性的弥散和扩散的性质,首先在西欧突破,然后伴随着血与火强行扩散到世界的每一角落,是一个全球性的大转变。
       第一目、第二目内容都比较理论化,不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可通过老师的讲述和分析、让学生上网查找有关资料,写历史小论文,开设历史小讲座等多种方法,帮助学生形成和加深对这两目内容的认识,并逐步形成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第三目的内容比较生动形象,比较感性化,学生应该比较感兴趣,教师要掌握丰富生动的历史资料,怀着丰富的感情,通过具体过程和情节的描述,营造历史情景和氛围,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和情操陶冶,帮助学生形成历史感和历史情操。
       2.教学案例
       案例一 改革后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用实物投影或用计算机制作幻灯片投影图片:《巴库油田井架》等。
       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搜集关于农奴制废除后俄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资料(文字、图片、幻灯片),在班级内开展小型的知识竞赛,竞赛要求:每小组派代表展示农奴制改革后俄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的表现。
       案例二 亚历山大二世的政治改革
       1.用实物投影或用计算机制作幻灯片投影图片:《亚历山大二世》《亚历山大二世给俄国带来“文明”》的漫画
       ①请学生介绍亚历山大二世的生平和主要功绩。
       ②讲解亚历山大二世在政治体制,司法制度,军事、教育等方面的改革,注意改革的原因、内容、性质、作用。
       2.为课本第二目漫画上的人物设计一段对白台词。
       案例三 民粹派的革命活动和宣传
       结合课本上《民粹派在农村宣传》和《革命者密谋》两幅图片,讲述下面的故事,以加深学生学习印象和进行高尚情操的培养。
       有一幅很著名的画,叫作《晚会》。它是苏联画家马科夫斯基根据著名科学家尼古拉•莫罗佐夫的回忆创作的。画中的内容是,几个大学生模样的年轻人(其中还有一个俄国军官)或坐或站,在全神贯注地听一位年轻的姑娘唱歌。
       莫罗佐夫的一生充满了传奇性。他是一个大地主家的少爷,年轻时参加了民意党的军事组织,1881年因参加暗杀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的行动,被单身囚禁了二十五年。十月革命后,由于他在化学和天文学上的杰出贡献,于1932年被选为苏联科学院院士。莫罗佐夫晚年常回忆自己怎么走上了革命道路……
       她走到钢琴边,先弹了一个急速的过门,忽然用一种奇幻的、有力的低音唱了起来。在剧院里也没听到这种歌声……歌词现在我已经记不清了,但我当时的感觉是无法形容的。唱得不只是美丽,而且是神奇了。这个美丽的歌手的脸上的每一个线条,她唱出的每一个音调都充满了无限的热情和灵感。在她唱歌的时候,她简直是崇高的美的化身……她一支歌跟着一支歌唱下去。我记得有“拉辛的峭壁”和死在西伯利亚苦役中的诗人米哈依洛夫的“最后的告别”。年轻歌手唱道:“即使在压制迫害中,我的心灵里也神圣地保留着对青年一代的善良的信仰”。她对直看着一个青年人,用热情高亢的调子唱出了最后几节:“一旦严酷的时刻来临,睡梦的人民起来──在那为自由而战的大军中,有我们身列行伍!”这是革命民粹派的集会。唱歌的姑娘属于民意党。
       当莫罗佐夫随最后的几个客人走到街上时,由于无法压制住内心的激动,以致“怎样回到家里的,都已经记不清了”。
       画家马科夫斯基和当时的许多画家一样,被莫罗佐夫叙述的情节感动了。于是他创作了《晚会》这幅画。这幅画的中心人物是作为纯洁和信仰的象征的唱歌的女郎。
       苏联刊物评述道:“《晚会》描写的是十九世纪七十年代革命青年的集会。不仅环境、衣着、人物类型,而且情调都传达得多么准确!这里既有浪漫气息和高尚的精神,也有斗争的艰巨和对信念的执着!”
       案例四 亚历山大二世遇刺
       1.用实物投影或用计算机制作幻灯片投影图片:《亚历山大二世遇刺》。
       ①1880年前后的两年多时间里,亚历山大二世遇到了多次暗杀,根据《亚历山大二世遇刺》的图片,请学生想象亚历山大二世遇刺前的心情。
       ②讨论:曾经赢得过“解放者”美誉的亚历山大二世为什么会遭到暗杀?
       2.各抒己见:如果你是当时俄国的农民,你会接受民粹派的宣传吗?为什么?民粹派运动为什么没有取得成功呢?
       四、问题解答
       【学思之窗】
       列宁说:“1861年诞生了1905年,第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改革的农奴制性质使发展受到阻碍,使农民遭到无数极其恶劣的和痛苦的折磨,但是它不能改变发展的方向,不能防止1905年的资产阶级革命。”
       结合你所知道的历史知识,谈谈你对列宁这段话的理解。
       解题关键:读懂材料,理解含义,确定中心。
       思路引领:从1861年改革的进步性和局限性两个方面组织答案。
       答案提示:1861年农奴制改革虽然是在农奴主持下进行;虽然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如贵族地主土地所有制仍然存在,封建剥削方式在农村继续保留,政治上沙皇专制仍然保留;虽然农奴制改革也对农民进行了一场“合法”的掠夺,如:最好的土地为贵族地主占有,农民赎得份地比原来耕种面积缩小,而所付的赎金则高出当时地价两三倍,这些使俄国农民长期贫困,购买力低下,国内市场狭小,影响俄国的发展。但是就改革内容而言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废除了地主对农民的封建统治权力,使2100多万农民从农奴制的枷锁下解放出来,为适应新的经济关系,又对政治上层建筑作出局部调整,这些变革毕竟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农奴制的废除改变不了历史发展的方向,为后来的1905年革命奠定了基础,又成为俄国社会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探究学习总结】
       (一)本课测评
       1.民粹派的政治主张是什么?请作一简要评价。
       解题关键:注意前半题是叙述题,后半题是分析评价题,回答方法有区别。
       思路引领:列举民粹派的政治主张,分析评价它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答案提示:政治主张:号召知识分子去农村发动农民革命;消灭沙皇专制制度和封建农奴制残余;废除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把土地分给农民。
       评价一:民粹派基本观点是错误的。民粹派认为资本主义在俄国只是“偶然”现象,发展不起来,因此无产阶级也不会成长壮大;否认工人阶级是革命中的先进阶级,妄想不要无产阶级而达到社会主义;认为俄国革命主要是知识分子领导的“具有共产主义本能的农民”,民粹派希望由知识分子领导农民运动,推翻沙皇政府,然后依靠农民通过农民村社就可实现社会主义,根本无需通过无产阶级专政;认为历史不是人民群众所创造,而是个别杰出人物,英雄创造历史,人民群众是“群氓”只是盲目跟着“英雄”跑。民粹派在70年代有进步性,但民粹派运动以彻底失败而告终并产生了恶劣的影响,阻碍了工农革命运动发展,使许多革命者遭逮捕和杀害。
       评价二:从反对农奴制残余和沙皇专制制度以及解除人民痛苦的主观愿望来看,民粹主义者具有一定的进步和革命性,但是他们的悲剧在于从历史唯心主义出发,不顾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抱住俄国遗留下来的落后的村社经济不放,美化这种前资本主义的社会经济状况,甚至把村社和农民自治看成是一条通向社会主义的“特殊道路”。他们不加分析地把资本主义和大规模商品经济视为衰落和祸害,对在俄国刚刚兴起的资本主义深恶痛绝。同样,他们对代表着未来的工人阶级也采取了错误的态度,不是把工人阶级看作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力量,而是看成是俄国历史的不幸。出于阶级与时代的局限,他们不可能懂得马克思关于“只有无产阶级才是真正革命的阶级。其余的一切阶级都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而日趋衰落和灭亡”的科学论述。
       2.农奴制改革以后,亚历山大二世还进行了哪些改革?
       解题关键:确定时间范畴和题目类型,叙述1861年以后至1881年亚历山大二世遇刺前俄国的改革措施。
       思路引领:本题难度较小,按照叙述题的要求,分为政治体制、司法制度、军事教育三个方面对改革措施加以列举叙述,不要有遗漏。
       答案提示:(1)在政治体制方面,参照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模式,建立了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
       (2)在司法制度方面,参照西欧模式进行司法改革,建立陪审制度和律师制度,实行公开审判。但广大的农村地区,仍按旧制审理案件。
       (3)在军事、教育方面,军事上,缩短服役年限,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建立西方式的军事管理体系,促进了军队的近代化进程;教育上,鼓励社会和个人办学,扩大大学的自主权,允许引进西方书籍。
       (二)学习延伸
       以“1861年农奴制改革与俄国近代化”为题,组织一次讨论会。联系同一时期,世界上不同的近代化发展方式,探讨1861年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的影响,理解历史发展的多样性。
       建议:以小组为单位搜集同一时期关于各国近代化发展的史实,拟成演讲稿;每小组派代表发言,并要求每小组在演讲过程中找出俄国与其他国家在近代化发展方式上的异同;最后每小组结合自己搜集的材料总结1861年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发展的影响。
       解题关键:收集资料,明确中心(近代化、多样性),联系比较。
       思路引领:既可以纵向和早期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联系比较,还可以横向与同时代的德意志意大利统一、美国南北战争、日本明治维新联系比较。
       参考答案提示:(1)各国近代化发展的史实。
       1500年以来的历史,是人类由分散隔绝状态进入整体发展的一体化过程,其主线是近代化(或工业文明)。但是在此进程中不同地区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和多样性。
       一般认为,真正意义上的近代化的开始于17世纪40年代到18世纪晚期。这一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出现了新变化,资产阶级革命推出了英国、法国、美国等早期资本主义国家,率先开始了近代化进程。政治上: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资产阶级掌握了国家政权;经济上:手工工场(或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英国开始工业革命;文化上:近代自然科学兴起,资产阶级启蒙思想活跃。
       19世纪中期以后,更多的国家迈入近代化行列,这些国家可分为两类。一类如德、意、日等国,这些国家都有浓重的封建专制传统,起步晚而发展快,最需要海外殖民地,同时,这些国家内部资源、市场有限,所以在急剧膨胀的近代经济发展中,走了一条向外扩张的发展之路,军国主义倾向十分明显。俄国属于另一类型,它虽然也有浓厚的封建专制色彩,相对落后,但国土广阔,内部资源、市场潜力较大,这促使俄国的近代化更多取决于内部发展和建设。
       (2)改革对俄国近代化的影响。
       经济现代化:农奴制废除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要劳动力、资金和市场,俄国走上了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俄国工业生产大幅度增长,农村中资本主义的成分也得到增长。
       政治近代化:在政治体制方面上作了比较深层的改革,建立了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在司法制度方面,参照西方的司法制度,进行了改革。改革使政治上一向专制独裁的俄国也出现了一些民主化的气息。
       军事近代化: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建立西方式的军事管理机构。
       教育近代化:鼓励社会和私人办学,扩大大学自主权,允许引进西方书籍。
       思想近代化: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和统治方式开始传入俄国,越来越多的俄国人看到了差距,变革的愿望日益强烈。
       单元学习小结
       一、 重要概念简释
       【克里米亚战争】
       为了扩大势力范围,攫取更多的土地,也为了转移国内矛盾,19世纪沙俄继续在黑海地区进行扩张,企图夺取黑海海峡,引起了英、法等列强的不满,1853年10月俄土战争爆发,英、法等国先后加入土耳其一方对俄作战。1856年,战争以俄国的失败而告结束。这场战争的主战场在克里米亚半岛,故称克里米亚战争。 这场战争中落后的农奴制俄国损失惨重,国际地位急剧下降,国内矛盾进一步激化,引发了国内的革命斗争。
       【农奴制】
       15~19世纪俄国封建社会中封建领主在其土地上建立起来的剥削奴役农奴的经济体制。由于被剥削的主要对象是农奴,故名农奴制,又称封建领主制。在这种制度下,农奴被束缚在土地上,不得不依附于农奴主,而农奴主则利用这种人身依附关系,对农奴实行超经济的强制剥削,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十二月党人起义】
       1825年12月,俄国一些反对农奴制和封建专制制度的青年军官在彼得堡发动了武装起义,试图推翻沙皇的封建专制,废除农奴制,史称“十二月党人起义”。起义遭到沙皇政府的镇压,但是它揭开了俄国贵族革命的阶段,唤醒了一代年轻人。
       【“二一九法令”】
       1861年3月3日,亚历山大二世正式签署了《废除农奴制的特别宣言》。因为这一天是俄历2月19日,所以历史上把这些法令称为“二一九法令”,又称解放法令。“二一九法令”废除了臭名昭著的农奴制,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成为俄国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但是,“二一九法令”实际上是一个妥协的产物,存在局限性。
       二、归纳与总结
       19世纪上半叶,资本主义因素在俄国逐步发展起来。1853年~1856年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彻底暴露了农奴制的腐朽性,加深了农奴制的危机。全国各地的农民反抗斗争层出不穷,愈演愈烈。沙皇统治岌岌可危,为了防止革命爆发,挽救岌岌可危的封建统治,即位不久的亚历山大二世不得不废除农奴制,开始了自上而下的改革。1861年3月3日(俄历2月19日),亚历山大二世批准废除农奴制度的法令和宣言。农奴制改革是由农奴主实行的资产阶级改革,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资本主义工业获得迅速发展。但是,改革后俄国保留了大量的农奴制残余。农奴制改革之后,俄国又在政治、司法、军事、教育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俄国从农奴制社会逐步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在近代化的道路上前进。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