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历史 > 综合辅导 >

高中历史教案:高二历史19世纪中叶的俄国(2)

http://www.newdu.com 2020-05-16 新东方 佚名 参加讨论

    三、改革后俄国的社会矛盾与亚历山大二世遇刺。
    1、改革后俄国的社会矛盾
    (1)资产阶级与封建统治者的矛盾:
    (2)农民阶级与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矛盾:
    (3)民粹派与沙皇专制之间的矛盾:
    2、亚历山大二世遇刺
    (1) 年3月,亚历山大二世遭暗杀身亡。
    (2)新沙皇中止了亚历山大二世的许多改革措施,进一步加强了专制统治,但俄国 的进程没有终止,资本主义经济仍然在继续发展,新的思想和新的社会力量在不断壮大。
    探究问题:阅读课本图片“1905年革命”
    思考:为什么推行了改革?俄国最终还是走向了革命?
    第1课 19世纪中叶的俄国
    一、教学目标
    俄国的农奴制 俄国农奴的生活状况 农奴制的存在导致阶级矛盾激化、资本主义的缓慢发展、新思潮的涌动、对外战争的失败。而这些正是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 探究19世纪中叶的俄国在政治、经济、社会、军事等方面的困难来寻求可能的解决途径 分析农奴制的发展情况,探究农奴制对俄国生产力发展的阻碍作用 落后的制度成为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桎梏
    步履艰难的俄国工业发展 俄国资本主义缓慢发展的情况 提供资料,分析俄国工业发展与西方国家的差距及根源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有实现资本主义工业化,才是强国之策
    新思潮的涌动 俄国平民知识分子革命家 学生演示,主张的阐述 革命民主主义运动对促进社会进步起到积极作用
    克里米亚战争 战争爆发的原因、时间及结果 问题探究 落后必然挨打,改革是必由之路
    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1.知识结构
    2.教材分析与建议
    重点
    俄国的农奴制。
    难点
    俄国农奴制和沙皇专制制度的腐朽性。农奴制的存在严重阻碍了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教学内容分析和建议
    本课教材从“俄国的农奴制”、“步履艰难的俄国工业发展”、“新思潮的涌动”、“克里米亚战争”四个方面介绍了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背景。
    本课引言部分由文字描述、主要问题设计和重要概念三项组成。文字描述以十九世纪中叶俄国知识分子对克里米亚战争前夕俄国时局的预测为内容,然后引入思考“他们为何将与西方的这场战争称为‘文明’之战,对结局为何又如此悲观”?这段材料指出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是必然的结果,因为这是落后的封建农奴制的俄国同工业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英法之间的战争。知识分子希望俄国经过这一沉重的打击,使统治者认识到:只有废除农奴制,尽快实现资本主义工业化,才是俄国的出路。这就为讲授克里米亚战争是俄国农奴制改革的直接诱因作了铺垫。
    建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把立足点放高一些,让学生明白俄国农奴制改革是时代发展的结果。19世纪五六十年代为了扫除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加快发展步伐,德、意、俄、美、日等国开展了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各国事件的发生尽管有其个性,但无一例外是受到本国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发展推动的结果,充分显示了该时代的特征。为下面的教学搭好框架。学习这一内容,有利于学生理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学生综合分析和概括问题能力的形成,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进步观念和全球史观。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可以设计导入性问题,如:通过第七单元的引言我们知道俄国农奴制改革发生在哪一年?为什么要进行改革呢?在学生回答了这些比较浅易的问题之后,进一步深入提出新的问题:俄国又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进行改革的?是什么原因促使亚历山大二世发起了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这些问题,可以不要求学生立即作答,而是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课。这样导入新课,可以引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并不断地探求知识,以获得最大的教学效益。
    第一目“俄国的农奴制”
    (1)俄国农奴制的确立和发展。 俄国农奴制是15世纪下半叶~19世纪上半叶,俄国在以劳役制为主要剥削形式的地主庄园经济基础上建立的经济、法律制度。农民被束缚在地主的土地上,在土地、人身、司法上依附于地主,处于社会最低层,实际上是农奴。早在11世纪前后,在基辅罗斯时代,王公、大贵族拥有大量世袭领地,强迫穷人服劳役。14~15世纪,莫斯科公国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度发展起来,越来越多的农民陷于被奴役的地位。
    1649年,《法律大全》明确宣布地主有权以1626年编纂的土地财产登记簿或1646~1647年的人口调查表为依据,无限期地追捕逃亡者,所有逃亡农民不论逃亡时间多久,都要连同他们的家庭、财产一起返回并定居在原来的地主领地里。《法律大全》的颁布标志着俄国农奴制度最后确立。
    18世纪,农奴制进一步推广到顿河和东乌克兰地区。在彼得一世改革时期,农民状况进一步恶化了。彼得一世不但从农民中抽丁当兵,而且还叫他们负担人头税,这对于农民的地位发生很大影响,因为它扩大了地主对于农民的权力。而且,彼得一世在位时还开始了广泛出卖农奴的做法。只用十个卢布就可以买到一名女农奴。 彼得一世下诏对窝藏逃亡农民者处以死刑,没收其庄园。国家还设有专门从事搜寻逃亡农民的侦察队。1760年,沙皇还授予地主将农奴流放到西伯利亚的权利。到十八世纪下半期,俄国农民状况更加恶化。叶卡捷琳娜二世统治时期,农奴制发展到顶峰。由于农民状况恶化,生产率普遍下降。18世纪末~19世纪上半期,许多地主为增加商品粮食的生产,加紧剥夺农民的份地,只付给农民口粮,破坏了劳役制的基础。有些地主为增加收入,把劳役租改为代役租,农民为支付代役租而去城里谋生,农民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对地主的依附关系。某些富裕农民还力图用金钱赎取自由。封建农奴制危机行政重重。
    (2)农奴制的危机。地主对于农民的穷凶极恶的压榨和奴役,引起农民不断地骚动。国内各阶级、阶层都行动起来参加或支持农民的骚动。据统计,1801年至1810年的10年间,农民骚动83次;1811年至1820年的10年间,农民骚动124次;1821年到1830年的10年间,农民骚动则达到了156次;1831年到1840年的10年间,农民骚动143次,这较上个10年虽有所减少,但并不意味着矛盾的缓和,只不过是一种短暂的平静。1841年到1850年的10年间,农民骚动达到351次,而在接下来的10年间,农民骚动则超过591次。农民骚动的增加,意味着社会的动荡不安,严重威胁着农奴制度的政治、经济基础。
    (3)农民的划分。俄国农奴制下的农民分为地主农民、国有农民及宫廷农民。地主农民占农奴的绝大部分,受压迫最深,既要为地主服劳役,又要向地主奉献各种农副产品,人身自由最少。国有农民不直接依附封建主,但要受封建国家的残酷剥削,担负着繁重的贡税和各种无偿的劳役。宫廷农民从属于沙皇宫廷,专门供给沙皇必需品。
    教学建议:
    首先,利用教材【历史纵横】所给的材料,介绍俄国农奴制下的农民处境恶劣、地位低下,让学生先有一个感性的认识。然后导入新课,让学生了解俄国农奴制的确立、发展情况。
    其次,指出由于俄国农奴制的存在,贵族地主残酷剥削,农奴生活非常贫困。让学生思考农奴制造成的社会危机。得出农奴制阻碍了俄国社会发展的结论。
    第三,指出农奴制的存在,激化了社会矛盾。教师可提供原始数据来说明农民骚动次数之多,影响之大。以此让学生深入地理解农民的骚动威胁着农奴制度的政治、经济基础。
    第四,简要介绍俄国农奴制下的农民不同的划分,让学生理解无论哪种农民都受到封建统治者的奴役。
    第二目“步履艰难的俄国工业发展”
    (1)俄国工业发展的背景。19世纪上半期,西欧国家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沙皇俄国却仍然是一个以农奴制为基础的封建君主专制国家。但是,从19世纪中叶起,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在封建社会内部缓慢发展,并且逐步破坏着封建农奴制基础,使农奴制危机不断加深。1804年,俄国有1200家手工工场,到50年代末逐步发展到2 800家。19世纪三四十年代,俄国开始了工业革命。1858年,仅莫斯科一省就有蒸汽机158架。随着工业的发展,工人人数也不断增加。在1861年改革前,共有工人86万名。同时,工业中自由雇佣劳动也逐渐超过农奴劳动。自由雇佣工人在全部工人中的比例,1804年为48%,1860年上升到87%。
    (2)俄国农奴制和沙皇专制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19世纪上半叶的俄国,无论是从疆域,还是从人口上看,都是欧洲的第一大国。俄国很早就同西方国家进行贸易往来。但是,俄国的发展却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政治上,俄国实行封建专制制度。而同时期的西方诸国如英国、法国等,却早已砸碎了封建制度的枷锁,建立起强大的资产阶级政权。经济上,俄国占统治地位的是封建的农奴制经济, 1861年前,俄国的农业劳动力仍占劳动力总数的89%,国民财富收入的71%是由他们创造的。俄国工业劳动力只占到劳动力总数的10%左右,且工业的基本形式是手工工场,以手工劳动为主。同时期的英、法等国却已在生产中大规模使用机器生产。1860年,俄国的铁产量为29万吨,德国的铁产量在1850年时就已达到40.2万吨,英国在1850年时的铁产量为225万吨。铁路建设最能反映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1860年,俄国建成的铁路只有1 600公里,同年的英国建成的铁路则有14 603公里,法国到1861年时建成的铁路有9 160公里。
    教学建议:
    首先,教师提供有关俄国在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发展的材料,提问这段材料说明了哪些问题?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分析材料并讨论。让学生理解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俄国封建社会内部缓慢发展。
    其次,根据本课教材中所提供的“各国人均收入比较(1861)”材料,教师引导学生积极讨论【学思之窗】中的问题“为何到19世纪中叶,俄国同西方国家会有如此大的差距?”教师从政治、经济体制两个方面去帮助学生分析。使学生深入理解俄国只有废除农奴制,才有出路。
    第三目“新思潮的涌动”
    (1)十二月党人起义。19世纪初,一些在大学和军官学校里学习的贵族青年,接触到了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等启蒙思想家的先进思想,特别是参加1812年反拿破仑战争,进入法国等西欧国家,亲身感受了西欧先进政治经济和文化思想。他们日益不满沙皇专制统治,在人民革命运动的推动下,掀起了反对农奴制和专制制度的斗争,最终在1825年俄历十二月发动了起义。这些革命者也被称为十二月党人。十二月党人起义的局限性是明显的,十二月党人不敢发动人民群众,使起义处于孤立无援地位而最后失败。但是,这次起义仍具有深远历史意义,它是俄国历史上反对沙皇专制制度的第一次公开武装发动,它标志着俄国革命运动史的开端,促进了人民的觉醒,对后来的俄国革命产生了重大影响。
    (2)革命民主主义者反对沙皇专制制度的斗争。农民的反农奴制斗争,在俄国平民知识分子中间引起了热烈的反响,这些平民知识分子在思想方面表达了农民的利益和愿望,成为农奴解放运动的鼓动者。他们积极宣传使用革命手段推翻沙皇专制制度,废除农奴制。在1859~1861年间,他们成为社会政治舞台上一个重要力量。平民知识分子中间最杰出的人物有赫尔岑、车尔尼雪夫斯基等。1857年,赫尔岑出版《钟声》杂志,大胆提出消灭农奴制的主张。他呼吁把农民从农奴身份中解放出来,并且把土地分配给他们。赫尔岑虽然有时也幻想由统治阶级“自上而下”地解放农奴,但是他也认为如果这条路行不通的话,就应该采取革命手段。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态度则更为坚决,他是一位充满战斗精神的政论家及文艺批评家,他积极传播农民革命的思想。他相信用和平手段解放劳动人民无异于缘木求鱼,他把希望全部寄托在革命上面。他对统治阶级不抱任何幻想,他主张为了废除农奴制度,必须消灭专制制度。在他看来,俄国必须实行农民革命,推翻专制政体,把土地归还给农民。他在19世纪50年代末展开了广泛的宣传活动,强调用革命方法解决农民土地问题,主张把土地分给农民,坚决反对由农民赎买土地。
    1859~1861年间,俄国出现了一些革命组织。如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在彼得堡成立的组织和赫尔岑等人在伦敦成立的组织,都制订了革命纲领。但是,这些革命活动最终并没有真正发展为革命。这样,“自下而上”地消灭农奴制的企图终于以失败告终。
    教学建议:
    首先,教师带领学生简单回顾19世纪初法国启蒙思想家的主张以及对俄国贵族青年的影响。如伏尔泰的“希望通过‘开明’君主的改革过渡到君主立宪制”;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原则;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说”。使他们对农奴制和封建专制不满。并最终发动了武装起义,即“十二月党人起义”。
    其次,让学生看书中的【资料回放】和【学思之窗】,了解19世纪初的俄国贵族和19世纪四五十年代俄国知识分子对农奴制的不同认识。
    第三,教师出示原始材料《车尔尼雪夫斯基致领地农民书》,让学生从第一手资料中去感受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反对农奴制的斗争,便于学生对激进派主张的深刻理解。同时也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增强学生对原始资料的兴趣,培养他们探究性学习能力。
    第四目“克里米亚战争”
    (1)克里米亚战争爆发的背景。克里米亚战争是西欧资本主义列强与沙皇俄国之间在土耳其问题上的矛盾尖锐化的结果。这个矛盾之发生,首先是由于这些强盗国家都想利用土耳其国力衰弱而占有它或奴役它。而且土耳其处在欧亚非三大洲的交界的地方,地理位置颇为重要;其首都君士坦丁堡及附近的达达尼尔海峡及博斯普鲁斯海峡有经济上及战略上的价值。君士坦丁堡是东西方贸易往来必经之处,也是控制黑海与东地中海的咽喉。因此,欧洲列强都想控制海峡和君士坦丁堡。俄国为了扩大势力范围、攫取更多的土地和转移国内矛盾,一直想鲸吞奥斯曼帝国的土地,控制海峡。
    (2)克里米亚战争的经过及结果。1853年至1856年,俄国为夺取黑海出海口发动了克里米亚战争。起初,奥斯曼帝国军队不堪一击,俄军占据了大片土地。俄军的行动严重损害了英法的利益,英法派兵干涉,这样,俄国的主要对手实际上是英法。在战争中,俄国的士兵英勇善战,但形势却令人绝望;俄国士兵使用的步枪的射程只有西方军队士兵步枪射程的1/3;俄国士兵要用帆船对付英法国家的汽船;由于克里米亚没有铁路,俄国士兵不得不用马车来拉军需品,不得不在抵达前线之前步行数百里。联军却在克里米亚占领区修筑了铁路,能及时地补充作战物资。除此之外,俄军还缺乏必需的医疗器械和药品,甚至没有作战地图。军官也利用战乱侵吞公款、贪污军需物品。因而,恩格斯在谈到这次战争时写道:“克里米亚战争的特点就是一个采用原始生产形式的民族对几个拥有现代生产的民族进行绝望的搏斗。”对于战争的结果,也早就有人做出过这样的预言:“文明现正以它的力量反对我们,我们已为与文明的这场斗争做什么准备工作了吗?我们不能以我们所有广阔的领土和无数的人口来对付这场斗争。当我们谈论反对拿破仑的光荣战役时,我们忘记了自那时以来,欧洲一直在进步的道路上稳步前进,而我们却一直停步不前。我们不是在走向胜利,而是在走向失败,我们唯一得到的一点安慰是,俄国将通过这一经历学到今后对它的发展有用的一课。”
    (3)克里米亚战争的性质:俄国与英法都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
    (4)克里米亚战争对俄国的影响。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是俄国政治、经济制度的失败。这是落后的封建农奴制的俄国同工业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英法之间的战争。这一沉重的打击,使沙皇制度不仅在全世界面前给俄国丢了丑,国际地位一落千丈,同时也使国内阶级矛盾进一步加剧。战争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农民苦不堪言。政府加重农民的赋税以充军费,使得农民在旧的不满上又添了新的不满。结果,爆发了席卷全国的农民运动。波澜壮阔的农民运动震撼了贵族地主的统治。沙皇政府不得不承认,“必须立即进行改革,没有时间再耽搁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