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历史 > 综合辅导 >

高中历史教案:高二历史19世纪中叶的俄国(4)

http://www.newdu.com 2020-05-16 新东方 佚名 参加讨论

         二、争取土地和自由的抗争——政治
       完成材料阅读题
       材料一:十九世纪上半期的俄国报纸上曾经有出售家奴与阉马的广告。有饲养猪犬和吹笛唱歌等专长的农奴竟与马匹同列。
       材料二:
       年 代 农民起义
       1801年~1810年 83次
       1811年~1820年 124次
       1821年~1830年 156次
       1831年~1840年 143次
       1841年~1850年 351次
       1850年~1861年 591次
       材料三:针对上述这些情况,当时的诗人图特切夫形容:“现在脚底下已经没有先前那样牢固而不可动摇的土壤了……有朝一日,醒来一看,自己已处在远离海岸的冰块上。”
       请分析材料后结合农奴制特点谈一谈迫使俄国农奴揭竿而起反对农奴制的原因。并联系课本回答这种反抗还波及到了哪些阶层?
       参考答案:
       过渡:俄国成了各种矛盾的集合体有哪些矛盾请参见《学案与测评》P79
       三、敲响农奴制的丧钟——思想
       5.俄国社会各种矛盾交织在一起,这些矛盾斗争包括 ( )
       ①农奴争取土地和自由的斗争 ②工人反对剥削和压榨的运动
       ③少数民族反对民族压迫的斗争 ④反对专制要求民主的革命运动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6.下列关于十二月党人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一批受到西欧民主思想影响的贵族 B.主张建立共和国
       C.发动了起义但是被镇压 D.失败后,转化为革命民主主义者
       7.赫尔岑、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身份是 ( )
       A.贵族阶级改革家 B.贵族阶级守旧派C.资产阶级革命家 D.平民知识分子革命家
       四、克里米亚战争(1853年至1856年 )——军事
       阅读一段材料,总结克里米亚战争的实质
       恩格斯在谈到这次战争时写道:“克里米亚战争的特点就是一个采用原始生产形式的民族对几个拥有现代生产的民族进行绝望的搏斗。”
       实质:
       (4)克里米亚战争对俄国的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谈谈为什么说在克里米亚战争后俄国国内矛盾进一步加剧了?
       1853-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把农民运动推向更大的高潮。由于战争,国内劳动力、生产工具和耕畜大为减少。征集新兵使国民经济丧失劳动力10%以上。因征用和瘟疫,耕畜减少13%。商品进出口锐减。在出口农产品中,谷物减到十三分之一,亚麻减到八分之一,……农业和工业生产受到严重的破坏。而地主对农民的残暴压迫和勒索有增无减,……农民骚动、起义不断发展。
       ——孙成木等主编:《俄国通史简编》
       五、沙皇的抉择
       ☆探究题:为什么俄国最终选择了改革方式变革社会?
       ☆ 沙皇做出了什么抉择?是什么因素促使沙皇做出这样的抉择的?沙皇政府的改革立足于谁的利益? 改革的目的是什么?
       课堂练习
       8、俄国农奴制改革的根本原因是 (  )
       A.资本主义有了一定的发展          B.资本主义工业远远落后于西欧
       C.封建农奴制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D.农奴制危机日益加深
       9、直接刺激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进行改革的是   (  )
       A.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极其困难     B.农奴被牢牢地束缚在土地上
       C.克里木战败使经济更加恶化       D.农民运动风起云涌、此起彼伏
       课堂总结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1、经济上:封建农奴制度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根本原因
       2、政治上:农奴制引发尖锐的阶级矛盾
       3、思想上:出现反对农奴制和专制统治的新思潮
       4、军事上: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使社会矛盾尖锐化——直接原因
       2 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俄国的建立
       时间:15世纪末16世纪初
       中心:莫斯科公国
       二、背景
       1、俄国的农奴制
       (1)确立
       原因: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时间:17世纪中期
       (2)强化:彼得一世改革
       (3)后果:阶级矛盾激化,农民骚动频繁,农奴制陷入危机。
       2、步履维艰的俄国工业发展
       (1)俄国资本主义有所发展
       原因:受欧美国家的影响,俄国开始进行工业革命
       表现:使用机器生产的工厂开始取代手工工场
       (2)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缓慢
       原因:农奴制的阻碍(自由劳动力、资金、国内市场)
       表现:[1]仍处于工场手工业阶段;
       [2]工业生产远远落后与西欧国家(英法)
       3、新思潮的涌动
       (1)十二月党人起义 [1825年]
       原因:一些年轻军官受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
       目的:推翻沙皇的封建专制,废除农奴制。
       结果:被镇压
       影响:对俄国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知识分子对俄国现状和未来发展展开讨论
       原因:[1]农奴制陷入危机
       [2] 十二月党人起义的影响
       派别与主张:
       守旧派:主张自上而下通过地主与农民之间的自愿协调进行平缓的变革;
       改革派:主张必须解放农民,由农民向地主赎取份地;
       激进派:主张无条件地给予农民自由和土地。[代表人物:赫尔岑、车尔尼雪夫斯基]
       4、克里米亚战争(1853——1856年 俄国——英法土)
       原因:[1]扩大地中海和西亚等地的势力,攫取更多的土地[根本原因];转移国内
       矛盾;(俄)
       [2]奥斯曼帝国战略地位重要,国力衰弱。
       重要战役:塞瓦斯托波尔战役
       结果及原因:俄国战败 [根本原因:农奴制的腐朽]
       性质:对俄、英法来说是侵略战争;对奥斯曼帝国来说是自卫战争;
       [俄与英法之间战争的实质:是封建农奴制国家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战争]
       影响:[1]使俄国的国际地位急剧下降;[丧失了欧洲大陆霸主的地位]
       [2]进一步激化了国内矛盾;
       [3]推动了农奴制改革。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背景归纳
       1、农奴制的确立和强化,激化了阶级矛盾,导致农民起义频繁,农奴制陷入危机;
       2、俄国资本主义有所发展,但受到了农奴制的严重阻碍;[根本原因]
       3、新思潮的影响;
       4、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直接原因]
       三、改革的酝酿
       目的:化解矛盾,巩固统治,增强国力,重振大国威望。
       酝酿:1、亚历山大二世吸取历史经验教训,坚持推行改革;
       2、借助舆论力量化解来自封建地主的阻力;
       3、成立各级专门委员会,讨论、草拟改革方案。
       四、“二一九”法令(1861年)
       核心内容:废除农奴制
       具体措施:1、政治上: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享有公民权利,地主再也不能把他们当成私有财产任意买卖、赠送和抵押;
       2、经济上:[1]农民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多少、肥瘠由地主决定;
       [2]农民必须付高额赎金赎买份地,而且在赎金付清前,农民仍须给
       地主服老役,交代役金;
       3、组织上:强化村社制度,加强对农民的控制。
       五、评价
       进步性:农奴制的废除,动摇了俄国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自由劳动力、资金、国内市场],使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局限性:1、农民仍然受到由地主控制的村社的严格管理,在很大程度上仍被束缚在土地上;[不彻底]
       2、是地主阶级对农民的一次大规模掠夺;[掠夺性]
       3、改革后,农民获得的土地,数量少、贫瘠,且不便耕作,不足以维持
       生计,只得被迫租种地主的土地,重新受到地主的盘剥和奴役。[欺骗性]
       存在的问题:[1]经济总体水平落后于欧美国家;
       [2]对外国资本尤其是法国资本依赖严重;
       [3]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
       六、其他方面的改革
       1、目的:使沙皇专制制度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2、内容
       [1]政治体制方面:参照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模式,建立了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
       [只在卫生、教育和经济领域发挥作用;但实际权力仍掌握在行政官僚手中]
       [2]司法制度方面:废除按等级进行审判的制度;建立陪审制度和律师制度,公开审判;[局限:农村仍按旧制度审理案件[
       [3]军事方面:缩短服役年限,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建立西方式的军事管理体系;
       [促进了军队的近代化进程]
       [4]教育方面:鼓励社会和个人办学,扩大大学的自主权,允许引进西方书籍。
       3、评价
       积极性:[1]客观上使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和统治方式开始传入俄国;
       [2]使俄国人变革的愿望日益强烈;
       [3]推动了俄国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
       [4]加快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步伐。
       局限性:改革后,俄国仍然是一个封建君主专制国家。
       七、亚历山大二世遇刺
       性质:封建地主实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根本目的:维护封建地主阶级利益,巩固沙皇专制统治。
       主要局限性: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主要社会矛盾:[1]资产阶级:既不满政治上无权的地位,又被迫依附地主阶级;
       [2]农民阶级:受双重压迫,反抗斗争此起彼伏;
       [3]平民知识分子:形成民粹派,号召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亚历山大二世遇刺:1881年在圣彼得堡被民粹派暗杀。
       第2课 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教学目标
       目标
       内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改革的酝酿 亚历山大二世积极推进改革,进程从秘密到公开,方案从多元到相对一致 为什么俄国最终会选择改革的方式变革社会 结合背景
       探究改革的必然性 由“看图说文”引入课题 改革也是变革阻碍生产力发展的落后制度的重要途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一九法令” 1861年俄历二月十九日,亚历山大二世签署解放法令,下令废奴 法令主要内容具体表现在政治、经济、组织管理三方面 分析内容间的相互关系 归纳特点
       分析内容
       应用插图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中推动历史进步的重要动力
       进步与局限 改革极大地促进了俄国经济的发展,具有资本主义性质,是俄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但高额赎金,继续盘剥和奴役农奴是历史的局限性 列宁为什么说“1861年诞生了1905年” 对法令内容及其实施予以全面评价 辩证思维和唯物史观的养育 改革延缓了革命到来,但不能消除革命
       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1.知识结构
       2.教材分析与建议
       重点
       俄国“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
       难点
       全面正确理解“二一九法令”的历史进步性与局限性。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
       本课教材主要从三个角度介绍了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基本情况:改革的酝酿(前奏曲),改革法令的主要内容(核心措施),法令颁布的进步性与局限性(综合评价)。学习时应结合背景知识,加深理解措施及其影响。
       本课引言是由文字概述、要言引用、主要问题设计和重要概念四部分组成。突出了改革的迫切性和复杂性。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