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导入建议: 介绍俄国著名诗人普希金《致西伯利亚的囚徒》的诗文: “你们悲惨的工作和思想的崇高意向, 决不会那样消亡…… 沉重的枷锁会掉下, 阴暗的牢狱会覆亡, 自由会愉快地在门口迎接你们, 弟兄们会把利剑送到你们手上。” 同时介绍流放中的十二月党人的应和诗片段和俄国杰出革命民主主义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代表之一赫尔岑于伦敦出版的《钟声》杂志的办刊宗旨: “你们悲惨的工作不会这样消亡, 看星星之火即将燃成熊熊烈焰……” 俄国“首要的、必要的、刻不容缓的步骤”是“把农民从地主的压迫下解放出来!把纳税者从严刑毒打中解放出来!” 指出农奴制的存在是燃起反抗烈焰的根源;要求自由、反抗压迫的“钟声”传遍俄国大街小巷,敲响了农奴制的丧钟,统治者已不能照旧统治下去了,改革势在必行。从而引入本课课题: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同时设问:为什么俄国波澜壮阔的斗争没有汇成一股强大的革命洪流,彻底摧毁整个封建统治?为什么俄国最终出现了由掌握国家政权的地主阶级推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 第一目“改革的酝酿” 1. 为什么俄国最终选择了改革方式变革社会?亚历山大二世上台后面临着及其严峻的形势。他意识到,只有通过改革,废除农奴制,才能化解日益激化的矛盾,巩固统治,增强国力,重振俄国的大国威望。当时俄国资产阶级十分软弱,对沙皇政府有较大的依赖性;无产阶级也没有形成独立的政治力量。 2.改革的焦点问题不是地主内部的斗争而是地主与农民之间的阶级斗争。亚历山大二世下令成立的负责农奴制改革的组织“农民事务总委员会”,主要由一些高级官吏和大农奴主组成。这些官吏和地主贵族的代表分成好几个派别,有的反对分地给农民,有的主张只允许农民赎一小部分土地。农民不仅要求从农奴身份下解放出来,而且也要求把地主土地无代价地进行分配,并不断斗争。面对农民运动的强大压力,最后政府否决了解放农奴而不给土地的草案。 教学建议:以设问──小组讨论──释疑方式,理清各种改革方案的脉络与实质,重点分析、强调改革机构和负责代表的阶级性质,为理解改革内容的具体表现奠定基础。 采取“角色扮演”分别代表沙皇政府、农民、封建地主等不同派别。根据各自阶级、阶层利益之本提出辩论的各种方案。 第二目“二一九法令” 标志:1861年俄历二月十九日(3月3日),亚历山大二世正式签署了改革法令和关于废除农奴制制度的特别宣言。 特点:包含众多的一系列文件(共17个);长时期、分阶段实施,具体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内容:一、关于农奴的人身解放。 从法令颁布时间起,农民获得自由处理个人和家庭事物的人身自由权。此后,地主不得再把农民当作牲口和器物买卖和交换。但是,地主对农民经济以外的强制并未完全消灭。如,根据法令的规定,农民和地主订立赎地契约前,对地主还负有“临时义务”,继续受到地主的奴役和支配。 二、关于份地和农民因使用份地而须负担的义务。农民在获得人身解放时得到一块份地,同时负担一定的义务。份地分配情况视各地而异,分别由不同法令规定。地主利用这些规定,割去农民份地中最肥沃、收益最大的部分。被地主强占的土地,即所谓“割地”,平均占改革前农民份地的18%;在有些地区则达到20~40%。授予农民的份地,在法律上仍是地主的财产,农民只有“永久使用”权,在农民和地主订立赎取份地的契约以前必须对地主尽一定的义务。 三、关于赎地的手续和实质。农民的宅旁园地可以赎取,向政府交纳约60卢布的法定赎金,六个月后即可获得所有权。赎地须得到地主的同意,赎金数以每年6%的年利率加以资本化后得出。如,每年代役租为12卢布,则赎金为200卢布。赎地时,农民须先付赎金的20~25%,其余部分由政府从国库拨款垫付给地主,农民在以后的49年内以“赎地费” 的形式偿还。这样,作为赎金基础的并不是实在的土地的价格,而是资本化的代役租。赎金大大高出了当时的实际地价。 四、关于改革后农民的管理组织。政府利用旧的村社组织,几个村社组成乡,管理听命于地主贵族中产生的调停吏。这样,从前受个别地主支配的农民,现在相当程度是处于地方贵族控制下。村社中还建立了连环保制度,监督农民按时完成各种义务。 教学建议:结合教材中两幅插图《“二一九法令”的原文》《农民在庄园里听贵族宣读“二一九法令”》,看图说文:依据画面,结合背景,思考、回答问题: 什么是“二一九法令”?该法令颁布前农奴和地主贵族的关系如何?你的依据何在?推测一下,解放农奴的有关法令的重点内容会是什么?实施它的本质是什么?你有怎样的结论? 第三目“进步与局限” 1.进步性分析。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农奴制改革具有历史的进步意义。 (1)性质:具有明显的资产阶级性质。它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方面实行的改革,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必需的劳动力、市场和资金。改革后,俄国工业资本主义有了迅速发展。工厂和铁路工人增加一倍多;政治方面,沙皇专制政权逐步变成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的联合专政。列宁曾指出: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就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的道路上的一步。这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 (2)地位:是俄国历史的重大转折点。改革使俄国的生产关系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实现了生产方式由封建性向资本主义方式的过渡,此后,俄国的资本主义有了更为顺利的发展。 (3)作用:改革使广大农奴获得人身自由,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俄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和有利于工业革命的扩展。 2.局限性分析。资产阶级革命任务没有完成。 (1)为什么说“二一九法令”实际上是妥协的产物?这次改革没有改变沙皇专制主义的本质,沙皇只是在形势所逼下作了一些“让步”。一方面,专制统治下,任何胆敢对沙皇权利出言不逊者,都将遭到逮捕,随后将被处决或流放至西伯利亚监禁,民众生活依旧困苦;另一方面,各地地主都竭力要在改革方案中只反映自己的最大利益,因此,方案众多争论得不可开交。结果,农民革命斗争越来越高涨,用革命方式摧毁农奴制的威胁越来越大,形势逼迫亚历山大二世下令加速拟定一个能较全面代表统治者根本利益的方案。他惶恐不安的说:“今后任何拖延都会有害于国家。” (2)农奴获得“解放”的实际情况看,改革具有残暴的掠夺性和欺骗性。改革远远没有满足农民的要求,而且农民大量的土地和金钱被地主夺去,改革后农民土地比原来还少,无法维持生计,只得重新佃种地主土地,受到更大的盘剥与奴役。 (3)不彻底性。改革后,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仍保留有大量的封建残余,这使俄国历史日后具有军事封建帝国主义的特点。农奴制的大量残余,使劳动人民受到资本主义和封建残余的双重剥削和压迫,所以,彻底肃清封建残余仍是俄国民主革命的重要任务。 教学建议:理解上述分析,结合教材插图《残败的俄国农村》和【资料回放】“看图说文”,并讨论解决【学思之窗】 的问题。同时,可以指导、设计一场主题辩论会: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进步性与局限性哪一个更大?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1.教学设计 关于“改革的酝酿”一目的教学。 (1)可从介绍普希金《致西伯利亚的囚徒》的诗文以及流放中的十二月党人的应和诗片段和赫尔岑于伦敦出版的《钟声》杂志的办刊宗旨引入本课课题;再结合引言要言、亚历山大二世的戎装照图解,突出说明俄国农奴制改革前的革命风云 ,探究改革的必然性;也说明改革也是变革阻碍生产力发展的落后制度的重要途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变革社会方式的选择,最终由国情决定。 (2)可以采取“角色扮演法”,组织学校小组,分别代表政府、农民、封建地主等不同派别。根据各自阶级、阶层利益之本提出辩论的各种方案。加深对法令出台背景的理解。 关于“二一九法令”一目的教学。 (1)可以通过特点归纳、内容分析、插图应用、列表比较等途径和手法,分析内容间的相互关系,理解法令内容主要表现在政治、经济、组织管理三个具体方面。 (2)运用阶级分析法,认识改革的本质内容。 什么是“二一九法令”?该法令颁布前农奴和地主贵族的关系如何?你的依据何在?推测一下,解放农奴的有关法令的重点内容会是什么?实施它的本质是什么? 结合教材两幅插图画面,结合背景,看图说文。重点理解“二一九法令”的重点内容及其实施情况。试着体会一下你有怎样的结论? 关于“进步与局限”一目的教学。 (1)应用辩证思维和唯物史观,加深对法令内容及其实施予以全面理解与评价,认识改革延缓了革命到来,但没有消除革命。大量农奴制残余的保留,使劳动人民受到资本主义和封建残余的双重剥削和压迫,彻底肃清封建残余仍是俄国民主革命的重要任务。因此列宁说“1861年诞生了1905年”。 (2)寻访老师或专家或上网搜索,与俄国农奴制改革有关的政治、文学、美术作者或作品有哪些?选择其中较经典的作品或革命导师格言,仔细体味,写份读后感,与同学相互交流、欣赏。 (3)为了充分发挥同学们的各种才能、提高历史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历史学习小组或班级之间可以联合举办一场“历史主题辩论会”,讨论: 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进步性与局限性哪一个更大? 2.教学案例 案例一 在介绍“改革的酝酿”一目时,可用实物投影、幻灯或计算机介绍几组图片或材料 (1)俄国著名诗人普希金《致西伯利亚的囚徒》的诗文(见前文“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部分) (2)十二月党人的应和诗片段 “你们悲惨的工作不会这样消亡, 看星星之火即将燃成熊熊烈焰……” 案例二 在介绍“二一九法令”一目时,可用实物投影、幻灯或计算机介绍几组图片或材料 (1)教材插图《农民在庄园里听贵族宣读“二一九法令”》 (2)材料:“农民未能正确理解陛下赋予他们的权利,他们还希望获得绝对的自由,并完全占有贵族的土地。……对农民说这种期望是没有根据的,一切劝导都不能动摇他们的信念;农民根本不相信地主会对他们作出任何让步……怀疑他们的所作所为都只是为了维护个人利益;只有采取强制和严厉的手段,才能使农民相信地主的要求是合法的。”设问:农民是如何认识1861年改革的?他们的这种认识是符合客观事实的,还是自己凭空的猜想?结合史实说明。 (参考答案:农民的怀疑是符合客观事实的。在改革前,亚历山大二世就保证维护地主利益的措施都作到了。改革过程中,让农民高加赎买地主土地,实际上是一场厚颜无耻的掠夺。) 案例三 在介绍“进步与局限”一目时,可用实物投影、幻灯或计算机介绍几组图片或材料。 (1)教材插图《残败的俄国农村》。 (2)寻访老师或专家或上网搜索,与俄国农奴制改革有关的政治、文学、美术作者或作品有哪些?选择其中较经典的作品或革命导师格言,参与课堂交流,准备 “历史主题辩论会”资料(略)。 四、问题解答 【探究的主要问题】 1.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解题关键: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农民获得人身自由的同时可获得一份份地。 思路引领:亚历山大二世是沙皇政府的代表,改革是被形势所迫。 答案提示:亚历山大二世借助舆论和各个改革组织,积极推行变法。他于1861年俄历二月十九日,签署一系列废除农奴制的法令和宣言,史称“二一九法令”,又称“解放法令”。 法令规定:政治上,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地主不得买卖或干涉其生活; 经济上:A农奴可得到一块份地,但其大小、肥瘠由地主决定; B份地须高价赎买,未付清赎金前,农民仍须给地主服劳役,交代役金。 组织上:加强村社制度,几个村社组成乡,均隶属地方政府委派的调停吏管理。 时限安排上:规定赎买前另设两年的过渡期。内容充分体现了农奴主阶级自上而下的改革方式。 2.农奴制改革的进步性和局限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进步性表现在:性质上为封建地主主持下的资产阶级性质改革;地位上实现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过渡转变;作用上广大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利于工业革命的扩展;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促进了俄国农业乃至经济的发展 。 局限性表现在:农民很大程度上仍被束缚在土地上体现改革的不彻底性;“解放”后的农奴被剥夺得一干二净,呈现出掠夺性;改革后农民土地比原来还少,不足以维持生计,不得不重新再受地主的盘剥和奴役,有很大的欺骗性。 【学思之窗】 你怎么样理解农民的这种变化? 解题关键:农民在获得人身自由的同时可以获得一份份地。 思路引领:改革是人民革命斗争的副产品;农民对改革抱有极大的期望;对农奴主的阶级本质认识不透彻。 答案提示:从背景上看:改革是人民革命斗争的副产品;农民对改革抱有极大的期望。从内容上看:农民在获得人身自由的同时可以获得一份份地。从过程上看:农民对改革的长期艰巨性、复杂性认识不深刻;对农奴主的阶级本质认识不透彻。 【探究学习总结】 (一)本课测评 (1)“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又称“解放法令”。 解题关键:农民在获得人身自由的同时可以获得一份份地,大小由地主决定,要出赎金。 思路引领:改革方式是农奴主阶级自上而下进行的。 答案提示:“二一九法令”又称“解放法令”。其主要内容包括政治、经济、组织管理几大块。它规定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地主不得买卖或干涉其生活;农奴可得到一块份地,但其大小、肥瘠由地主决定; 份地须高价赎买,未付清赎金前,农民仍须给地主服劳役,交代役金。规定大大加强了村社制度,几个村社组成乡,均隶属地方政府委派的调停吏管理。 (2)简要评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进步性和历史局限性。 答案提示:一方面,改革是以国家名义进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改革。由于客观上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须的自由劳动力、国内市场和资金,使俄国工业迅速增长,资本主义经济逐渐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顺应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因此,具有资产阶级性质。是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折点。农奴的人身解放,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另一方面,改革很不彻底。是在保护地主阶级利益的条件下对农民的“合法掠夺”。它以牺牲农民利益来发展资本主义,必然给发展中的资本主义带来不良影响。改革仍遇到很大阻力,亚历山大不久遇刺身亡。国内市场不能充分活跃起来和农民对改革的不满。使农民运动不断发展,继续推动俄国历史向前。 (二)学习延伸 材料见教材 问题一:材料一和材料二的人物对待“二一九法令” 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问题二:你是否同意材料三中的“改革是对农民的诈骗”这一说法? 答案提示:一、前者十分否定,后者充分肯定。 二、同意。因为封建残余严重存在;私有农民改革后生活状况仍然恶劣,引发新的频繁起义;赎金远高于当时的地价。 第3课 农奴制改革与俄国的近代化 一、 教学目标 目标 内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俄国资本主义农业的发展;俄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总体发展水平的落后 1.认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生产关系的变革和调整,而生产关系的变革和调整反过来又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2.认识近代化是近代世界历史发展的主旋律,任何国家都无法回避近代化历史浪潮的影响 探究1861年改革在俄国近代化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探究俄国近代化过程所反映出来的历史规律 分析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能力 理解邓小平同志指出的“改革也是革命”的科学论断 政治的缓慢变革 政治体制方面的改革;司法制度方面的改革;军事、教育等方面的改革;改革的历史作用 了解1861年后俄国在政治方面变革的具体情况,分析政治改革的影响 认识政治改革对社会前进和历史发展的重大推动促进作用 亚历山大二世被刺 新的社会矛盾的出现;资产阶级的崛起和软弱;农民反抗斗争此起彼伏;民粹派的形成;亚历山大被刺身亡 了解改革后由于大量封建残余的存在,导致俄国社会各种矛盾的激化 理解为什么在相对落后的俄国会爆发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1.知识结构 2.教材分析与建议 重点 废除农奴制后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和政治上的缓慢变革。 难点 “解放者”亚历山大二世为什么被刺?为什么推行了改革,俄国最终还是走向了革命?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