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参考书目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胡绳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戊戌变法史》汤志钧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北师大历史系中国近代史组编 中华书局1977年版 《五四时期的历史人物》胡华主编,中国青年出版社1979年版 《伟大的开端》第一章 李新、陈铁健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 《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第一章 胡绳主编,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 一、教学目标 马克思主义 传入中国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情况 马克思主义 《每周评论》 “问题”与“主义”的论战 探究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和在中国传播的原因和情况 采用叙述、幻灯、谈话等教学手段;开展讨论、辩论等教学活动;提高学生比较、表达、探究等方面的能力 了解和学习先辈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和为真理而斗争的品德 先进知识分子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情况 科学社会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 探究先进知识分子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原因 了解和学习先辈勇于探索真理、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问题与主义之争”。 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原因。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 本课引言以毛泽东在1936年与斯诺的谈话内容说明中国知识分子在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下,建立起自己正确的信仰,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走上革命道路的历史经历。同毛泽东一样,那时,中国有许多知识分子都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对改造中国的历史作用,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思想,转变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先进的知识分子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主动与工人阶级结合,积极筹划建党工作,终于在中国建立了共产党组织。在本课学习中应当抓住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重点内容,弄清问题与主义之争情况、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原因,了解先进知识分子对中国革命作出的贡献,学习先进知识分子的精神和品德,激发学生对振兴中国问题的探讨、思考,并将之落实在日常行为之中。 本课教材内容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和“先进知识分子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两个目。 第一目“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内容包括五个小点:李大钊在中华大地上第一个举起社会主义大旗;五四运动促使马克思主义传播;问题与主义之争;各地举行了“五一劳动节”的纪念活动;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有计划地宣传马克思主义。 (1)“李大钊在中华大地上第一个举起社会主义大旗”。主要讲述了李大钊1918年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他在这些文章中大力宣传俄国十月革命,歌颂社会主义革命,号召人民向俄国学习,关注劳工的命运,成为在中华大地上第一个举起社会主义大旗的人。李大钊与近代中国许许多多探求救国真理的志士仁人一样,也曾追求过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和自由平等的政治理想,并深受进化论、互助论、人道主义等各种欧美社会思潮的影响。但是这一切都未使他找到中国的出路。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使他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自身不可克服的种种矛盾,认识到资本主义、帝国主义是侵略战争和工人阶级及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劳苦大众受剥削受压迫的根源,认识到社会主义的新曙光,社会主义必将代替资本主义的社会发展规律,从而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原理和唯物史观,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正确性。经过不断地求索、鉴别、扬弃和实践,他逐渐摆脱各种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社会思潮的影响,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者。李大钊在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的原因时说:“原来这回战争的真因,乃在资本主义的发展。国家的界限以内,不能涵容他的生产力,所以资本家的政府想靠着大战,把国家界限打破,拿自己的国家做中心,建一世界的大帝国,成一个经济组织,为自己国内资本家一阶级谋利益。俄、德等国的劳工社会,首先看破他们的野心,不惜在大战的时候,起了社会革命,防遏这资本家政府的战争。”他在歌颂十月革命是劳工主义的胜利、庶民的胜利时说:“今后世界的人人都成了庶民,也就都成了工人”。“须知今后的世界,变成劳工的世界。我们应该用此潮流为使一切人人变成工人的机会,不该用此潮流为使一切人变成强盗的机会。”他主张用马克思的学说去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而且积极提倡与各国的实际相结合:“一个社会主义者,为使他的主义在世界上发生一些影响,必须要研究怎么可以把他的理想尽量应用于环绕着他的实境。”他甚至提出:“在我们这不事生产的官僚强盗横行的国家,我们也可以用他作工具,去驱除这一班不劳而生的官僚强盗。” (2)“五四运动促使马克思主义传播”。主要讲述了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力传播的情况。1919年李大钊为《新青年》出版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刊登了一批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其中,他亲自撰写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这篇文章是李大钊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标志。与此同时,广东的杨匏安也发表了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杨匏安的这篇文章当时连载十九天,该文对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马克思学说的各个组成部分(唯物史观、阶级斗争、剩余价值)都有详尽的介绍,它被称为《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的姊妹篇。那时候宣传马克思主要的刊物,还有《每周评论》。《每周评论》最初于1918年12月22日在北京创刊,先后由陈独秀、胡适担任主编,主要撰稿者有李大钊、胡适、周作人、高一涵、王光祈、张申府等。五四运动前后,《每周评论》和《新青年》互为补充,宣传进步思想,传播革命道理,鞭挞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每周评论》连续五期用全部或大部分篇幅报道和评论五四运动,这对激发人民爱国热情,鼓舞人民革命斗志,宣传马克思主义,批判敌人,起了很大的作用。1919年5月,在马克思诞生101周年的时候,李大钊帮助《晨报》副刊开辟《马克思研究》专栏,从5月5日到11月11日的六个多月的时间里,专栏共发表了五种论著,其中包括:马克思的《劳动与资本》,考茨基的《马氏资本论释义》、河上肇的《马克思唯物史观》等。除专栏外,《晨报》副刊还用一定篇幅发表了一些革命领袖(马克思、列宁、李卜克内西等)的传记和介绍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情况的文章。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各地还出现了一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1920年3月李大钊和邓中夏、高君宇等在北京大学秘密发起了一个“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翻译了许多马、恩的经典著作。如《共产党宣言》《雇佣劳动资本》《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国家与革命》等,这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重要标志。 (3)“问题与主义之争”。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是在斗争中进行的。1919年7月,胡适率先在《每周评论》上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一文,指出:“现在舆论界的大危险,就是偏向纸上的学说,不去实地考察中国今日的社会需要究竟是什么东西。”他认为要解决中国的问题,应该首先考虑当时中国的社会需要是什么,而不要只空谈好听的“主义”,主张一个一个地研究问题,一点一滴地解决问题。作为反应,李大钊随后于8月也在《每周评论》上发表《再论问题与主义》一文,他认为“问题”与“主义”不能截然分开,“研究实际的问题”与“宣传理想的主义”是交互为用、并行不悖的。他说:“我们的社会运动,一方面固然要研究实际的问题,一方面也要宣传理想的主义”,“不论高揭什么主义,只要肯竭力向实际运动的方面去作,去努力,都是对的,都是有效果的”。他还说:“必须有一个根本解决,才有把一个一个的具体问题都解决的希望。”显然,李大钊与胡适的歧异在于用什么方法来解决中国的社会问题,胡适坚持实验主义的局部改良,而李大钊则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社会革命。“问题”与“主义”的论战吸引了一大批的参与者。为回复李大钊等人的批评,胡适又写下“三论问题与主义”和“四论问题与主义”。胡适声称他并不排斥理想和主义,而只是更注重它们的起源,具体实行方法和实效。他将那种不管实行方法为何,只注重目的,只知道将现成的主义拿来实行的观点称之为一种“不负责任的主义论”。胡适主张用一种“历史的态度”来对待一切学说、主义,既寻出它的产生背景,又注意它的影响效果。主义与问题之争是思想家之间正常的,积极的,深讨式的辩论。论战的结果是马克思主义以其先进性、科学性和革命性吸引了更多的知识分子。1920年,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迅速传播。 (4)“各地举行了‘五一劳动节’的纪念活动”。中国工人运动的发展需要从马克思主义那里找到自己的精神武器,而马克思主义也需要从工人运动那里找到自己的物质力量。先进的知识分子在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革命的理论武器的同时,认识到无产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实现其革命理想的阶级基础。在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得到迅速传播的同时,先进的知识分子把唤起中国的工人阶级觉悟作为自己重要的工作内容。1920年5月1日,《新青年》等刊物都出版了《劳动节纪念专号》。李大钊发表文章,介绍五一节的历史,唤起劳工为自己的解放而进行斗争。“五一劳动节”纪念活动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5)“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有计划地宣传马克思主义”。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同时也认识到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他们自觉成为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桥梁。各地的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都有计划地宣传马克思主义。上海小组把《新青年》从1920年9月起改为机关刊物,介绍十月革命后俄国的情况,转载列宁的一些著作,宣传马克思主义。同年11月7日,又发起出版了理论刊物《共产党》月刊,由李达主编。主要介绍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特别是俄国共产党的经验和列宁著作。月刊还发表一些运用马列主义观点探讨中国革命的道路和中国共产党纲领、策略的文章,批驳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思潮,公开树起共产主义大旗,与各种流派的社会主义进行了斗争。北京共产主义小组成员也积极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并由李大钊出面在北京大学组织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宣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北京小组还创办了《劳动音》周刊,用通俗的文字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小组成员还深入北方各地的厂矿,了解情况,向工人群众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帮助工人组织俱乐部,即工会。上海、广州、北京等地的党组织还出版了通俗的刊物《劳动界》《劳动者》和《工人周刊》。这些刊物深受工人欢迎,《劳动界》被工人称为“我们工人的喉舌”,《工人周刊》成为最受北方工人欢迎的刊物。各地共产党还为工人办补习学校、识字班等,向工人宣传马列主义,提高了工人的政治觉悟。共产党组织的宣传活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和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第二目“先进知识分子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内容包括两个小点:先进知识分子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先进知识分子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传入中国的同时,各种各样的非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也在中国有不同程度的传播,如蒲鲁东、巴枯宁等的无政府主义,小路实笃的新村主义,欧文等人的合作主义,托尔斯坦的泛劳动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伯恩斯坦、考茨基的社会主义等。当时的知识界,把这些“社会主义”都当作新思潮来介绍。所以,孙中山很感叹地说:“社会主义有五十七种,不知哪一种是真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在对西方传入的思潮进行分析对比,激烈论战和与中国实践经历进行比较后,坚定地放弃了资产阶级的思想主张,放弃了形形色色的非马克思主义,转变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1918年,陈独秀与李大钊创办《每周评论》。五四运动以后,由激进民主主义者转向马克思主义者,为发起成立中国共产党做了大量工作。毛泽东1918年8月任北京大学图书馆管理员时,在李大钊等帮助下,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1920年底他从种种主义中选定马克思主义,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他后来说:“到了1920年夏,在理论上,而且在某种程度的行动上,我已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而且从此我也认为自己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周恩来1920年年底赴法国勤工俭学,他如饥似渴地阅读《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等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确立了对共产主义的信念。邓中夏1917年考入北京大学,开始接受新思想。1920年3月,参与李大钊发起组织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学习马克思主义有关著作。同年,加入北京共产主义小组,成为马克思主义者。蔡和森赴法勤工俭学时一边学习法文,一边翻译马克思主义,研究社会主义各个流派。经过认真的分析、比较,蔡和森、向警予等人建立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不移的信仰,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与上述人物一样,当时中国有许多先进的知识分子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导致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了建立中国共产党的准备工作。1920年开始,在先进的知识分子的努力下,各地陆续建立共产党的早期组织──共产主义小组。在共产国际帮助下,中国的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是成立于1920年夏天的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其主要成员,有陈独秀、陈望道、李达、李汉俊、施存统、沈雁冰等。北京小组成立于1920年10月,主要成员,有李大钊、张国焘、邓中夏、罗章龙、刘仁静、何孟雄、张申府等人,李大钊是小组的领导者。武汉共产主义小组于1920年秋建立,主要成员有董必武、陈潭秋、包惠僧、刘伯垂等人。小组成员不断到青年学生和工人群众中活动,并与沪、京等地的共产主义小组进行联系,为建党工作做出了不少努力。广州共产主义小组成立于1921年初,是陈独秀到广州后,帮助谭平山、陈公博等组织起来的。在陈独秀、李大钊的帮助下,青年知识分子王尽美、邓恩铭等人于1920年底至1921年初在济南建立了共产主义小组。1920年8月毛泽东与何叔衡等人创办了长沙共产主义小组。此外,国外还建立了两个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2月,陈独秀派张申府在法国巴黎成立了共产主义小组,参加的有周恩来、赵世炎、刘清扬等人。日本东京成立的中国共产主义小组,其主要成员是施存统、周佛海。建议教师指导学生制作《共产主义小组简表》,培养学生的学科实践能力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