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单元引言分析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思想界逐渐出现西学热,主张向西方学习。以“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自强”、维新变法、追求民主共和、提倡民主和科学、接受马克思主义为标志,从学造器物、仿行制度,到研究思想解放,探求强国之路。向西方学习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是近代中国人思想不断解放的历程。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过程中,先学习西方实用科技,后学习社会政治学说。甲午战争以前主要学习西方科技,之后主要学习西方政治学说。五四运动后,向苏俄学习,走“十月革命”的道路,终于找到一条自己的路。中国人民学习西方与救亡图存紧密相连,注意帮助学生分析每一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认识“学习”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一、教学目标 开眼看世界 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历程,及每一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 中国人民学习西方与救亡图存紧密相连,探究与当时世界形势的关系 问题探究 对当时知识界解放思想,向西方学习的启迪作用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师夷长技以自强” 比较分析 为西学在中国更广泛的传播奠基,对中国教育制度的改革起促进作用;但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使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失去了原有的意义 维新变法思想 早期维新思想 90年代维新思想,倡导变法维新、救亡图存、实行君主立宪 激发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是思想解放潮流,反对封建专制,提倡新学,起到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人民的觉醒 二、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师夷”与“制夷”的关系;“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在洋务运动中的作用;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难点 分析每个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认识近代思想发展的过程及其所处的历史背景。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 本课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从鸦片战争后至19世纪末中国近代思想向西方学习发展的渐进过程:开眼看世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新变法思想。这些思想从学造器物、仿行制度,先学习西方实用科技后学习社会政治学说,探求强国之路。由于这一时期中国人民学习西方与救亡图存紧密相连,建议在教学时适当补充一些社会背景材料或影视材料,增加学生对中国近代思想向西方学习的渐进过程的感性了解,为深入认识这一阶段思想解放的意义奠定基础。 本课引言重点指出1897年11月,德国强占胶州湾,掀起对中国的瓜分狂潮。康有为深感“亡国无日”,上书光绪帝,痛陈国难深重,应赶紧变法图强。光绪帝阅后深受感动,表示支持维新派的某些变法。1898年1月康有为呈递《应诏统筹全局折》,表述了资产阶级维新派政治改革的全部要求,也是戊戌变法的施政纲领。建议教师利用史实和影视资料,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引言文字内容。问题一:通过史实,你从中能够获得哪些历史信息?问题二:为什么康有为要求维新变法?光绪皇帝为什么会同意呢?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本课学习。 第一目“开眼看世界”,教材以鸦片战争以后为坐标,阐释了国门被打开后,中国思想界发生了新的变化,开始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之路。教材首先概要介绍了向西方学习的背景。随后重点叙述林则徐、魏源向西方学习的内容。最后概述开眼看世界的影响。 (1)开眼看世界的原因 建议教师在本目教学时,首先增加有关鸦片战争前后的内容,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在鸦片战争之后中国近代思想开始发展的原因。 很久以来,西方人来华都被称为到天朝上国朝贡。鸦片战争前夕,清朝统治日趋衰微,阶级矛盾不断尖锐,政府财源枯竭,统治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而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崛起,加紧对外扩张。鸦片战争中,天朝上国被一个西方岛国打得一败涂地,使华夏鄙视远夷的传统观念受到猛烈的冲击。一些爱国的封建士大夫在严峻的现实面前,开始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了。他们开始睁开眼睛去看看陌生的外部世界,寻求强国御侮之道。鸦片战争以后,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文化思想逐渐传入中国。外患日深的历史条件推动他们面向世界,开始认识到在当时世界潮流下改革的主要方向──向西方学习,开眼看世界。 (2)开眼看世界的倡导者──林则徐、魏源 林则徐不仅是最早抵抗西方侵略的民族英雄,也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在官署中设立译书馆,组织人员搜集、翻译西方国家的书报,注意研究各国情况、动态。他主持编译和审订了《四洲志》,介绍了世界5大洲30余国的历史、地理和政情。还摘译了《各国律例》。其中一类是关于西方国家历史、地理、法律、鸦片生产和时事的知识,《各国律例》和《四洲志》就是为抗英斗争制定政策的参考。另一类是关于外国科学技术的知识,是为改变军事落后状况服务的。在鸦片战争中,他发现英国侵略军“船坚炮利”,就立即以改革家的胆识,设法购买英制船炮。并加以仿制,迈出了“师夷长技”的第一步。林则徐提倡学习西方的“长技”主要指军事科学技术。 魏源根据《四洲志》等书,广泛搜集中外文献资料,编成《海国图志》一书。这是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也是探寻学习西方富国强兵之道的启蒙之作。它系统介绍西方各国的政治制度,介绍并传播西方先进技术;赞扬美国的总统选举制度,称瑞士的民主共和制为“西土之桃花源”;还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救国主张,明确提出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方法。这为中国早期的近代化提供了可贵的思想准备。这促使人们开阔眼界,引导人们注意世界形势,了解世界,对近代维新变法思想有一定的影响。 建议请学生分组讨论如下问题: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为什么会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思潮?学习西方什么?有什么影响?教学时,还可以请学生阅读本目内容后,提出自己尚不明白的问题,师生在解答疑问过程中完成本目的学习任务。 第二目“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教材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兴起的目的和内容、洋务派和顽固派的论战、洋务派的措施和影响等几个方面,展示这一时期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探索过程。 (1)“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兴起的目的和内容 教材从洋务派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来维护清王朝统治并阐释其内容。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外国经济侵略加剧,国内有太平天国运动,政局岌岌可危。洋务派看到西方船坚炮利,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来改变现状。中学指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的纲常名教;西学指西方文化,主要指近代科学技术。“中学为体”,是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命运的根本;“西学为用”是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科技,仿效西方国家在教育、赋税、武备等方面的一些具体措施,举办洋务新政,来挽救江河日下的清王朝。教学时可以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思想?这种思想的提出的目的是什么? (2)洋务派和顽固派的论战 教材从在对待“外国事务”态度上,清朝统治阶级内部意见分歧,出现了洋务派和顽固派,相互之间展开了论战。 洋务派和顽固派意见不统一,相互之间展开了论战。建议引导学生分析教材的内容和史料,从中概括出顽固派和洋务派所持观点的异同。李鸿章认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曾国藩的“剿发捻”“勤远略”,是进行变通的根本目的。建议请学生阅读教科书中的【资料回放】,了解有关内容。在【资料回放】中,阐述了张之洞关于“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的观点。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的先进生产技术,维护清朝统治,掀起“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李鸿章、曾国藩洋务派的阶级立场决定,他们不可能放弃封建专制之“本”,也就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顽固派以大学士倭仁为代表,以封建卫道士自居。坚持祖宗之法,认为洋务派学习西方技术是“以夷变夏”,仇视一切外洋事物,仇视一切改革。 建议引导学生分析慈禧太后支持洋务派的原因。由于洋务派势力主要是掌握地方实权的总督和巡抚。慈禧太后在内政外交陷入困境的情况下,为了维护清统治,不得不将天平倾向于拥有实力并受外国侵略者赏识的洋务派。所以,慈禧太后采取暂时支持洋务派的策略。 (3)洋务运动 教材从洋务运动的内容、影响、失败三个方面分析“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的影响。 19世纪60~90年代,以“师夷长技以自强”为旗帜,进行了长达30多年的洋务运动。创办近代学堂,是文化教育领域中前所未有的事物,培养了一批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在沟通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和学习西方近代科技方面,打开了窗口。洋务派有计划地向西方国家派遣留学生。据统计,洋务运动期间共派出留学生200多名。这些留学生不但学习到了外国语言文字和近代自然科学、军事技术以及某些社会科学知识,而且得以了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情况。他们中的不少人,在以后的政治、军事、外交和经济文化活动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如詹天佑、严复等。 建议引导学生分析洋务派倡导的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思想的发展、教育制度改革等方面的贡献,分析没有实现“自强”的原因。洋务派和顽固派的论争,多少动摇了恪守祖训的传统及纲常名教的绝对权威地位。洋务派组织翻译了不少外国科技书籍,培养了一批外交和科技人才。介绍西方社会科技知识,对于促进民主思想的传播,起到了开一代风气的拓荒作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地主阶级进行道路选择的前提,也就是说他们总想把西方先进的军事、经济技术来稼接到落后的社会制度上来,这种努力是注定会失败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