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朗读课文第三段,边读边翻译。 (五)分析文段 1.作者认为齐国灭亡的原因何在?燕国和赵国灭亡又何在? 答:齐国亡在“附于秦”而“不助五国”;燕国亡在不用武力而以刺客为计;赵国亡在不能信任良将。 2.这一段和作者的论点是否统一?试具体说明。 答:是统一的。本段仍然在谈赂秦,只是换了一个角度,说不赂秦而能用兵,就不致灭亡。这算是对论点的一个补充。 3.若把这里对“三国”的评说换为对赂秦之国灭亡经过的陈述,你认为论证效果是更好还是不好?(讨论) 三.分析解读四、五段: (一)补充注释 1.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封:分封 2.以事秦之心礼天下奇才 礼:以礼相待 3.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劫:挟持 4.勿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咽:咽喉 (二)指出下列词语在各句中的意义和用法 1.于 A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B 其势弱于秦 C 赵尝五战于秦 D 青,取之于蓝 2.胜 A 而犹有不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B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C 刑人如恐不胜 D 日出江花红胜火 3.所 A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B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C 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D 是不材之木,无所可用 4.为 A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B 为国者…… C 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 D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三)下列句子中哪些词是词类活用?请解释之。 1.小则得邑,大则得城 2.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3.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4.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5.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6.李牧连却之 7.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四)区别下列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1.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2.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3.后秦击赵者再 4.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5.而从六国破望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五)说说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2.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3.斯用兵之效也 4.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