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5江苏16)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是 A. 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路钱 B.四项基本原则 C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D.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8.(07广东单)15.20世纪90年代,中共中央为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作出的重大部署是 A.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B.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 C.提出“三个面向”的教育方针 D.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 9.(08山东文综基) 48.(1分)“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发表诗篇。”歌曲《春天的故事》中所指的“诗篇”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的哪一篇历史文献?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B.《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C.《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D.《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10.(05广东历史30)中国共产党在1953年、1957年和1987年分别制定了基本路线(或者总路线),请分别说出其主要内容以及对当时社会的主要作用(或者影响)?(12分) 答案: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简称“一化三改造”)。引导全国人民基本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为“一五”计划的实施指明了方向。 195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忽视了客观的经济发展规律,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1987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简称“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促进改革开放和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11.(2006年上海)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地探索社会主义的建设道路。十一届三十全会以后,邓小平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而实现在社会主义建设的 历史性转折。 问题:(6分) (1)列举两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过程中的重大事件或举措。(2分) 答案:举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过程中,党的基本路线的确定、重大方针的颁布和相关举措均可。 (2)中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是什么?(2分) 答案: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不利于经济发展或文化大革命导致国民经济面临崩溃的边缘。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给中国的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2分) 答案:促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探索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独特模式或详细展开回答。 12、(08北京)37.(36分)某班学生举办“学习历史·话说改革·展望未来”的主题演讲会。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主题发言四:世纪伟人邓小平 发言引用了《邓小平文选》中的4个精辟论断: ①“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争论,的确是个思想路线问题,是个政治问题,是个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问题。” ②“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 ③“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④“中国的对外政策是独立自主的,是真正的不结盟。”“中国对外政策的目标是争取世界和平。” (4)请解读上引②、③、④论断,完成主题发言稿。(12分) (提示:下列划线文字部分是解读示例,请参照示例将答题内容写在相应的横线上。每个论断的解读都可以从内容或作用中任选其一作答。要求:观点正确,内容具体)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邓小平鉴定支持。这次讨论肯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关于党的基本路线, 关于“计划”和“市场”的论断。 关于新时期的外交, 总结: (4)答案要点举例:(从内容或作用角度作答,观点正确,内容具体,即可得分)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坚定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 是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创新;为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理论根据。 新时期我国独立自主的外交原则具体表现为不结盟政策;这种独立自主的不结盟的和平外交政策,既符合于中国人民的最高利益,也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邓小平是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做出了历史性的重大贡献。 13.(08江苏单)23、(14分) 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不同的国家,经济发展模式也不尽相同。以英、美为代表的“自由放任”模式和以苏联、中国为代表的“计划经济”模式,都可能使一个国家完成工业化,实现经济转型,但这两种模式走向极端和僵化后,也会造成严重弊病。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请以英国和苏联为例,说明“自由放任”模式和“计划经济”模式产生的消极影响。(4分) (2)以美国罗斯福新政为起点,西方国家通过何种方式突破“自由放任”模式?这标志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 (3)为修正“计划经济”模式的弊端,苏、中两国先后进行了改革。苏联的赫鲁晓夫改革以失败而告终,原因何在?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从思想和实践上全面突破“计划经济”模式,其表现是什么?(4分) (4)美、中两国对各自经济发展模式成功突破的手段有何共同之处?纵观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过程,你能得出什么启示?(4分) 23、答案要点:(共14分) (1)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生。 苏联: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比例失调,生产积极性受到压制。 (2)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 (3)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总体上的规划和科学实验(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未能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1992年春邓小平南方谈话;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自由放任与国家干预相结合(市场与计划相结合)。 经济发展模式必须因时而变。 第四节 “一国两制”和祖国的统一大业 1.(01全国20)按照“一国两制”的方针,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可以拥有比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更大的自治权,这主要是指 A.保持资本主义制度不变 B.中央政府不干预台湾地方事务 C.外国资本不动 D.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 2.(05北京16)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中,迄今已经实现的主张是:①停止炮击金门等岛屿 ② 海峡两岸实现“三通” ③开放海峡两岸探亲旅游 ④ 结束海峡两岸军事对峙。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3.(2006年北京卷)对“一国两制”构想的正确理解是 A.接纳了英国“主权与治权分开”的提议 B.给予特别行政区包括外交和国防在内的自治权 C.在主权问题上采取了更加灵活的策略 D.大陆实行社会主义,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 4.(07江苏)15.台湾诗人于光中的《乡愁》吟道:“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为早日结束两岸分离局面,实现祖国统一,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下列哪份文件阐述了这一构想? A.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决议》 B.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 C.1981年 《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 D.1984年《政府工作报告》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