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智林学校2010-2011学年上学期高二历史月考 第Ⅰ卷(选择题 共60分) 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就论证秦始皇统一度量衡而言,最有说服力的证据应当是 A.古籍的记载 B.实物史料 C.政府的声明 D.学者的解释 2.下列有关历史情景的表述不符合历史真实的是 A.公元前230年的某一天,一官员上朝见到嬴政后高呼大王 B.公元前220年,太仆张某奉秦始皇之命购买上等良马 C.公元前216年某月,李某被任命为某郡郡守,负责该郡的民政、军事和监察 D.公元前206年某月,身在咸阳的方某用小篆给家人写了封平安信。 3.下面是关于秦筑长城的诗句,你认为哪个观点比较全面客观 A.“祖舜宗尧自太平,秦皇何事苦苍生。不知祸起萧墙内,虚筑防胡万里城。” B.“秦筑长城比铁牢,蕃戎不敢过临洮。虽然万里连云际,争得尧阶三丈高。” C.“秦皇筑长城,乃为万世利。连山绝谷势蜿蜒,雄图自足制中外。” D.“当其兴大役,天下皆痍疮。以之召祸乱,不旋踵灭亡。岂知易代后,功及万世长” 4.在电影电视等文艺作品中,人们经常会看到臣民把皇帝称为“陛下”的情景。“陛下”本来是指宫殿的台阶,又特指皇帝座前的台阶。皇帝临朝时,“陛”的两侧要有近臣执兵刃站列,以防不测和显示威风。群臣常常不能直接对皇帝说话,而要由站在“陛下”的侍卫者转达。“陛下”称谓的由来从本质上反映了 A.封建等级制度的森严 B.皇帝安全是国家的政治大事 C.专制皇权的不容逾越 D.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5.最近中央电视台热播了电视剧《贞观长歌》,不应该在剧中出现的人物和事件是 A.著名宰相房玄龄、杜如晦 B.唐玄奘西行天竺 C.文成公主入藏 D.册封藏族地区的活佛 5.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有 ①汉武帝的政治改革 ②汉武帝的教育改革 ③董仲舒对儒学进行改造,形成新儒学 ④王国问题的解决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6.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其理论来源主要是春秋战国时期的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法家思想 D.墨家思想 7.下列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陆王心学是对程朱理学的全盘否定 B.两者对“理”的认识有巨大差别 C.对维护封建统治起了重要作用 D.都使儒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8.汉初“反秦之弊,与民休息”,采用“无为而治”的统治思想。这种统治思想源于 A.法家思想 B.儒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道家思想 9.“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这说明李贽 A.赞扬商鞅、吴起的改革精神 B.肯定封建社会揭竿起义的农民 C.尖锐批判封建道学家的虚伪性 D.否定孔子和儒学的权威性 10.明末清初,顾炎武主张做学问要“经世致用”,对后代学风影响很大。他的代表作是 A.《农政全书》 B.《天工开物》 C.《天下郡国利病书》 D.《坤舆万国全图》 11.导致明清之际产生“活跃儒家思想”的原因,除封建制度日趋没落外,还有 A.抗清斗争高涨 B.社会相对安定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阶级矛盾相对缓和 12.宋代以后,最具权威性的科举考试教科书是 A.《春秋繁露》 B.《五经正义》 C.《四书章句集注》 D.《四库全书》 13.董仲舒为儒学增加了“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的内容,以下皇帝的行为不属于这一理论应用的是 A.皇帝即位要举行祭天仪式 B.为了加强皇权而取消宰相 C.皇帝要重视发生的自然灾害 D.“奉天承运”是诏书中的常用语 14.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目的是 A.彻底抛弃法家思想 B.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C.向西域传播儒家思想 D.使儒生成为官僚队伍主体 15.黄宗羲和韩非子对君主专制制度所持的观点几乎截然相反,其决定性原因是 A.所持的阶级立场根本不同 B.接受外来思想影响的程度不同 C.所处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不同D.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程度不同 16.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是 A.私塾 B.太学 C.书院 D.县学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