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 维新变法实践:1898.6.11-9.21 1898.6.11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变法开始 9.21 慈禧太后代表顽固派“戊戌政变”失败 意义:爱国性、进步性、启蒙性。 (2)资产阶级革命派学习西方的“民主共和制” 代表:章炳麟、邹容、孙中山 主张: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 论战:保皇派vs革命派 焦点:三民主义(改良-革命;君主立宪-民主共和;反封土地制度) 特点: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 实践:辛亥革命(1911.10.10――) 意义:推翻清政府统治,结束两千多年封建帝制,建立民国,颁布《临时约法》,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打击帝国主义,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3)资级激进民主派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思想文化” 1、历史背景: 经济:中国民资主义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队伍壮大 政治:袁世凯北洋军阀专制统治,尊孔复古,开历史倒车 文化:业已启蒙资级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打破封建思想束缚 2、新文化运动概况: 第一阶段(1915――1919)新文化运动前期 a标志:1915.9 陈独秀 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b代表: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吴虞、刘半农 c阵地:北大(蔡元培的“兼容并包、百家争鸣”) d旗帜:“民主”“科学”(德先生、赛先生) e主要内容:(四提倡-四反对)思想解放+文学革命 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提倡科学――反对愚昧、迷信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儒家传统道德思想)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倡导文学形式-白话文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倡导内容革命-反封内容 鲁迅 成为文学革命的典范《狂人日记》…… 3影响: 进步性:中国近代史上较为彻底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动摇了两千多年的封建正统思想。它解放了人们思想,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奠定基础;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局限性:对于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的态度陷入形而上学的方法论。 第二阶段 新文化运动后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1919-23) 1原因: 客观原因:十月革命影响,传来马克思主义 主观原因:前期的思想启蒙和解放,新文化运动阵营分野,左派阵营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 2 概况 旗帜:社会主义思潮 代表:李大钊、杨匏安 内容: a介绍十月革命《________》《 》《 》 b介绍马克思主义学说:李大钊《 》杨匏安《 》 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恩格斯著作《 》列宁《 》 c 主要刊物:《新青年》《每周评论》 d 论战“问题与主义”之争 胡适《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 李大钊《再论问题与主义》 实质:资产阶级改良思想与无产阶级革命思想较量 e 影响: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作了思想上和组织上准备! 一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工人阶级接受马克思主义《 》 各地共产主义小组成立:上海、北京、长沙… 二马克思主义者形成:陈独秀、毛泽东、邓中夏、蔡和森… 三中国共产党成立――1921.7.23 中共“一大”:1921.7.23 组织上建党 中共“二大”1922.7 思想建党,制定民主革命纲领… 第四单元: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一、孙中山三民主义 (一)历史背景: 政治: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危机的加深 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寻求救国之路 主观:孙中山其人不断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不断调整思想,实现转变:(1894年,由改良转向革命;1924年,由就民主革命转向新民主革命) (二)三民主义形成过程: 1 萌芽:1894年 兴中会成立,“驱、恢、创立合众政府” 2 形成:1905.8“中国同盟会”成立:正式形成 纲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理论: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内涵: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社会革命 3 论战:“立宪与共和”之争 力量:保皇派vs革命派 焦点:三民主义: (改良-革命;君主立宪-民主共和;反封土地制度) 特点: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 影响:进一步传播三民主义思想,推动民主革命高潮到来 4 实践:指导辛亥革命,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a 武昌起义胜利,两千年封建帝制结束:1911.10.10 b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认国家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特点: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 c 孙中山维护民主共和斗争1912--1919: 二次革命、护国运动、两次护法运动……失败 5 发展:“新三民主义”思想形成 a 孙中山的伟大转变:接受共产国际、中共的建议 b 1924年1月 国民党“一大”召开《国党一大宣言》 c 确立三大政策:联俄、联共、辅助农工 d重释“三民主义”为“新”三民主义: (1)“新”的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评价: 性质:新三民主义仍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领畴 影响:~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成为大革命的指导思想。 二推动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到来。 局限性:由于阶级的局限,本纲领仍然没有彻底实现人民的权利和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比较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有明显的局限性) 二 毛泽东思想: (一)历史背景: 阶级基础:五四运动,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思想基础:新文化运动思想解放,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实践基础:毛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探索和实践,共同创立了~ (二)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概况; A主要内容:“新民主主义论”+“人民民主理论”+社会主义建设初步理论 B思想精髓:事实求实、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C 形成过程:如下---- 1 萌芽:大革命时期(1924-1927.7) (1)著作:《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分析社会形态和阶级状况,指出农民问题是革命中心问题。 (2)观点: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的观点 2 初步形成:土地革命时期(1927.8-1937.7) (1)著作:《井冈山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红____》 (2)思想:“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形成,开创“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3)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3 正式形成:抗日战争时期(1937.7-1945.8) (1)著作:《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 (2)思想:a 人民战争理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b中国革命的两步论—“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形成完整的理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