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历史问题注释 [“三步走”的战略构想]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和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以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怎样在底子薄、人口多、耕地少的基础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从中国国情出发,纠正了长期以来在实现现代化问题上脱离国情、急于求成的倾向,对现代化建设作了重新规划,提出了“三步走”的战略构想,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丰富和发展了这一战略构想。 “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这一战略的形成和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79年到1982年党的十二大,主要是确立到20世纪末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达到小康水平的战略目标和“分两步走”的战略部署。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前首相大平正芳时第一次提出了“小康”的概念。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把小康目标作为党的行动纲领提了出来:从1981年到20世纪末的20年,我国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是,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争使全国工农业的年总产值翻两番,即由1980年的7100亿元增加到2000年的28000亿元左右。实现这个目标,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可以达到小康水平。并作出了经济发展“分两步走”的战略部署,即到1990年为第一步,是打基础的阶段,实现工农业总产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剩下的10年为起飞阶段,在新的基础上,使工农业年总产值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第二阶段,从党的十二大到十三大。在“分两步走”的基础上确立到建国一百年时的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期战略,即到21世纪中叶,经济发展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明确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战略目标,即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同时确认了邓小平提出分“三步走”的战略构想,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大体分三步走。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实现。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第三阶段是十三大以来。逐步提出了在21世纪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新“三步走”战略部署。党的十五大报告勾画了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蓝图:21世纪第一个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10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纪建国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经过这个阶段的建设,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经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二十多年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各方面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1)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国家经济实力显著增强。1979—2000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9.5%,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速度之最,按可比价格计算,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是1980年的6倍以上,超过原定20年翻两番的目标。长期困扰中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商品供应普遍短缺的状况根本改观。经济结构实现重大调整,在农产品总量迅速增长的情况下,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由28.1%下降到15.9%,农业劳动者占就业者的比重由70%下降到50%以下,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迅速发展,传统产业得到提升。基础设施薄弱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善。经济增长方式逐步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经济总量的扩张伴随着增长质量的提高。在经济迅速增长的同时,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和其他各项社会事业,都取得历史性的成就,开始走上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道路。 (2)改革开放取得重大的突破性进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创的新的历史时期,是以改革开放为标志的,改革开放是在实践中逐步探索前进的。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已经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已经进入新阶段。同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相适应,其他领域随改革也取得明显进展,各方面的管理制度逐步建立和健全。这既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全面推进的一个重要标志,也为进一步推进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提供了重要保证。 (3)人民生活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改革开放以来,城乡人民收入增长和消费水平提高的速度居于世界前列,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快的时期。城乡恩格尔系数分别由改革开放初期的57.5%和67.7%下降到2000年的39.2%和49.1%。群众消费由追求基本生活资料数量的满足发展到注重生活质量的提高,消费结构从以农产品消费为特点的温饱型进入以工业品消费为特点的小康型。城乡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2.5亿农村贫困人口中有85%以上已经脱贫,贫困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比重由30.7%降到3%。据国家统计局课题研究组对小康进程的综合评价,20世纪末在全国总体平均生活水平跨入小康社会的初级阶段有3/4的居民初步过上小康生活。也就是说,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已经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再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党的十六大提出,我们要在21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将目前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社会,发展成为更高水平的、内容比较全面丰富、发展较为均衡的小康社会,它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态等多方面的内容。具体地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 (1)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2)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针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 (3)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经济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4)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