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改革的起步] 在中共中央作出改革开放新决策的同时,中国农村的改革也在自发地悄悄地兴起。1978年12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农民实行包产到户,取得了空前的大丰收。安徽、四川等省的一些地方积极推广改革农村原有经济体制。1980年9月,中共中央通过《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的决定。1983年1月又发出了《关于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的文件。以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标志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浪潮遍及全国。中国的经济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就是改革“一大二公”、单一经营、吃大锅饭的旧体制,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制为主的生产责任制,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向商品化、现代化发展的新体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经营的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乃至整个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 [对外开放政策的实行] 对外开放政策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一项基本国策。它首先是从设立经济特区开始的。20世纪80年代,我国对外开放主要采取了三步重要决策,取得了相应的成就。形成了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的对外开放格局。对外开放的实施,促进了这些地区的迅速发展,极大地带动和影响了广大内地的经济建设。 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战略决策及其历史意义。 2.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难点: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形成。 (三)问题解答 [自我测评]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从哪些方面实现了我国的历史性转折? 答案提示: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会议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做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全会提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全会肯定了在经济体制中权力下放的原则,提出应大力精简各级经济行政机构,坚决按经济规律办事,认真解决党政企不分、以党代政、以政代企等长期存在的问题。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这次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开始了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 2.我国对外开放采取了哪三步重要决策? 答案提示:对外开放政策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一项基本国策。它首先是从设立经济特区开始的。20世纪80年代,我国对外开放主要采取了三步重要决策,取得了相应的成就。1980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建立经济特区,作为对外开放的第一步,起窗口的作用。在特区内吸收和利用外资,鼓励企业生产外销产品,政府给予优惠政策。1984年5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以增强对外开放的活力。在上述城市,实行扩大对外开展经济活动的自主权,逐步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放宽利用外资、引进技术的步伐,对外商投资实行优惠政策,可以划出一定的区域为对外的新技术开发区。从1985年起,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又相继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放区,批准海南建省并成为经济特区。这些地区为外商投资者提供优惠,充分利用国外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和本地的优势,兴办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和外商独资企业,扩大对外贸易,加速经济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的沿海地区形成了有4个经济特区、14个开放城市、1个海南省、2个三角洲、1个三角地区,包括上海、天津2个直辖市、25个省辖市的对外开放前沿地带。从而形成了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的对外开放格局。对外开放的实施,促进了这些地区的迅速发展,极大地带动和影响了广大内地的经济建设。 [材料阅读与思考] 结合改革开放以来的史实,试分析为什么说这是一个“大政策”?它在以后的实施中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提示:邓小平提出的这个政策,是结合中国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客观实际,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工人农民先行带头通过改革而富裕起来的政策。它实际上成为我国改革开放政策实施的先声。第一批经济特区的设立、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行、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以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经济开放区的设立,都是这一政策的具体实践和发展。它对于中国初步形成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对于带动中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四)教学评价建议 [评价目标] 了解学生搜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评价方法] 观察法和调查法。 [评价过程] 观察、记录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能力等方面的情况。通过搜集资料和社会调查活动,考察学生综合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评价总结] 通过教学评价进行教学激励,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五)历史问题注释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出席会议的有中央委员169人,候补中央委员112人。全会的中心议题是讨论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全会讨论和重新确立了党的思想路线。坚决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充分肯定了必须完整地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全会讨论和重新确立了党的政治路线。重申了毛泽东1957年作出的我国“大规模的急风暴雨式的群众阶级斗争已经基本结束”的正确论断,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口号,作出了把“全党工作的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全会指出,党在新时期政治路线的基本内容是: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进一步发扬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并且立即动员起来,鼓足干劲,群策群力,为在本世纪内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而进行新的长征。全会讨论和重新确立了党的组织路线。着重提出了健全党规党法和民主集中制,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任务,加强集体领导,反对个人崇拜。全会讨论了“文化大革命”中发生的一些重大政治事件和以前遗留下来的某些历史问题。全会决定撤销中央发出的有关“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和“天安门事件”的错误文件,审查和纠正了过去对彭德怀、陶铸、薄一波、杨尚昆等所作的错误结论,肯定了他们对党和人民的贡献。并强调平反冤假错案的任务还要抓紧完成。全会还讨论了经济建设问题,同意将《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议(草案)》下发讨论试行,提出了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原则。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历史功绩,就在于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端正了党的指导思想,使广大干部和群众从过去盛行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中解放出来,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全面恢复和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结束了粉碎“四人帮”以来党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将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引向健康发展的道路。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兴起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突破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仅为农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同时,也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起点。全会通过了《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强调生产关系的变革—定要适应生产力的要求,不能脱离生产力的具体条件搞“穷过渡”,一定要按经济规律办事,一定要执行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方针,切实贯彻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原则。全会还决定采取25项具体政策措施,扩大生产队的经营管理权,允许包工到作业组,联系产量计算劳动报酬。全会的政策措施,得到农民的热烈拥护。1979年1月,安徽省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队18个农民搞起了大包干,率先敲响了农村改革的战鼓。 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迄今大致经历了两步。(1)推行以家庭为单位的联产承包责任制。1980年9月,中共中央召开各省、市、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会议,着重讨论了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问题,把第一步改革推向高潮,各种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在全国农村普遍兴起,到1982年底农民经过比较选择,以家庭为单位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已成为主要形式。1983年1月,党中央第1号文件《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下发,明确了农业生产责任制是建立在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农户或小组同集体保持承包关系,由集体统一管理和使用土地、大型农机具和水利设施,接受国家的计划指导,有一定的公共提留,统一安排烈、军属和困难户的生活,并在统一规划下进行农业基本建设。农业生产责任制大体可分两类,一类是小段包工,定额付酬,一类是包工包产,联产计酬(可包干到户)。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是对集体经济经营方式和分配方式的改革,不是所有制的改变,适应中国农村目前生产力水平。(2)调整产业结构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第二步,是决定我国农业向现代化、商品化方向发展的重要步骤,也是决定农业生产大发展的一步。1983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改革农业经济结构,走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农工商综合经营的道路,农村产业结构不断调整。1985年初,党中央又发出1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农村劳动力结构和产业结构开始了全面调整。全国有六千多万农民从农业转向乡镇企业、社办企业中。1985年底,我国农村乡镇企业的工业品出售总额1751亿元,首次超过农副产品出售总额的1680亿元。农民收入有较大增加,城乡差别、工农差别也逐步缩小,前景无限广阔。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