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历史 > 综合辅导 >

高中历史教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http://www.newdu.com 2020-05-16 新东方 佚名 参加讨论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专题教学总体设计思路
    本专题主要叙述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五十多年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发展的基本历程。内容分为三个课时。
    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是前无古人的事业。历史赋予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艰巨使命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从中共八大召开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二十多年中,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既有辉煌成就,又有曲折徘徊,甚至是沉痛的教训。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进入了一个新时期。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潮由此兴起,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从此开辟。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从理论上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提出了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的目标,标志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此后,中国对外开放的格局逐步形成,为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并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形式等重大问题作出新的论断,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又一次思想解放和认识深化,为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奠定了思想基础。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了解本专题所涵盖的基本史实,把握各历史发展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特征,在此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对历史事件进行具体分析,认识各历史事件间的相互联系及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趋势。
    教师应针对每课的重点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以课程内容的新颖性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牵引学生调整与扩充认知结构;有条件的可组织学生走访社会、写调查报告,以巩固与强化知识。务必使学生在获得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知识的同时,增强对社会主义建设和党的领导的信心,提高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学习、为中国的和平崛起而学习的自觉性。
    本专题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及其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意义。
    2.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国有企业改革、创办经济特区、形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改革开放事业的逐步深化,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重大成就。
    难点:认识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历程、成功经验和发展趋势。
    ■一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一)教学目标
    [内容标准]
    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知识与能力]
    了解我国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及其实质,认识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了解我国在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10年,由于缺乏经验,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在党的领导下,通过全国人民的努力,终于克服了困难,仍然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了解文化大革命使我国经济建设遭到严重破坏的史实及沉痛教训。
    [过程与方法]
    教师应精选典型历史事件,引导学生建构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轮廓;组织小组教学,启发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以其讨论成果在班级交流;及时评价学生学习表现。
    选取一组反映“三大改造”、“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经济社会状况的图文声像资料,以多媒体手段再现历史情境。在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形成一定的理性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在这个时期,我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难题。
    我国在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10年中取得的经济建设成就,为后来进行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
    “文化大革命”长时间的社会动乱,造成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缓慢,拉大了中国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使中国失去了一次极其宝贵的发展的机遇。
    (二)教学内容分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全中国人民面临着如何在中国这样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1956—1978年,在长达二十多年时间内,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是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的,有成就和经验,也有错误和教训,甚至是严重的错误和沉痛的教训。
    ◆本课内容分为三个目: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要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首先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这实际上是在民主革命取得全国胜利后,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问题。1953年9月,中共中央明确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以实现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同时并举。1956年,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
    [曲折发展的十年]
    从1956年到196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初步探索。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提出了开辟一条与苏联不同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中共八大明确提出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但此后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过程中出现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等曲折和失误。
    [“十年动乱”中的国民经济]
    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使中国经济建设遭受严重损失,从反面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沉痛教训。
    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过渡时期总路线;中共八大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方面的理论成果;“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的经济建设失误;“文化大革命”使中国国民经济遭受严重损失。
    难点:如何理解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三)问题解答
    [想一想]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案提示:“大跃进”运动正确的一面是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其缺点是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它具体表现为经济建设中的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的泛滥,从而造成了国民经济主要比例的严重失调。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主要特点是“一大二公”。所谓“大”,就是公社的规模大,基本上是一乡一社,少数地方是一县一社,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所谓“公”,就是公社在所有制方面公有化程度高。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