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历史 > 综合辅导 >

高中历史教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4)

http://www.newdu.com 2020-05-16 新东方 佚名 参加讨论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开始转入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直到“文化大革命”前夕的十年中,我们虽然遭到过严重挫折,仍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以一九六六年同一九五六年相比,全国工业固定资产按原价计算,增长了三倍。棉纱、原煤、发电量、原油、钢和机械设备等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都有巨大的增长。从一九六五年起实现了石油全部自给。电子工业、石油化工等一批新兴的工业部门建设了起来。工业布局有了改善。农业的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开始大规模地层开,并逐渐收到成效。全国农业用拖拉机和化肥施用量都增长六倍以上,农村用电量增长七十倍。高等学校的毕业生为前七年的四点九倍。经过整顿,教育质量得到显著提高。科学技术工作也有比较突出的成果。
    党在这十年中积累了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毛泽东同志在一九五七年春提出必须正确区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接着,他提出要“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的要求。一九五八年,他又提出要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到技术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上来。这些都是八大路线的继续发展,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毛泽东同志在领导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错误时提出了不能剥夺农民,不能超越阶段,反对平均主义,强调发展商品生产、遵守价值规律和做好综合平衡,主张以农轻重为序安排国民经济计划等观点。刘少奇同志提出了许多生产资料可以作为商品进行流通和社会主义社会要有两种劳动制度、两种教育制度的观点。周恩来同志提出了我国知识分子绝大多数已经是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科学技术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关键性作用等观点。陈云同志提出了计划指标必须切合实际,建设规模必须同国力相适应,人民生活和国家建设必须兼顾,制定计划必须做好物资、财政、信贷平衡等观点。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关于整顿工业企业,改善和加强企业管理,实行职工代表大会制等观点。朱德同志提出了要注意发展手工业和农业多种经营的观点。邓子恢等同志提出了农业中要实行生产责任制的观点。所有这些,在当时和以后都有重大的意义。党中央在调整国民经济过程中陆续制定的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和有关工业、商业、教育、科学、文艺等方面的工作条例草案,比较系统地总结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分别规定了适合当时情况的各项具体政策,至今对我们仍然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总之,我们现在赖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很大一部分是这个期间建设起来的,全国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和他们的工作经验,大部分也是在这个期间培养和积累起来的。这是这期间党的工作的主导方面。
    这十年中,党的工作在指导方针上有过严重失误,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
    ■二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一)教学目标
    [内容标准]
    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知识与能力]
    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认识这次全会作出的有关改革开放的决策,认识这次全会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的开创意义。
    了解中国的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开始的,认识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重要性。
    了解我国创办经济特区的史实,认识对外开放的历史作用。
    [过程与方法]
    搜集整理改革开放初期10年间我国农村改革、城市企业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史料,教学生学会史料搜集整理的一般方法。
    通过社会调查,学习和认识改革开放初期10年间我国经济建设和发展的过程和成就,教学生学会历史调查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历史背景、重大决策和历史意义,充分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艰巨性和必要性。
    通过感受改革开放初期10年间我国经济建设和发展的过程和成就,加深学生对党的改革开放路线方针政策的理性认识,强化对党的领导的信念和社会主义的信心。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在上一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的基础上,就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10年间的改革开放过程和成就,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开创意义、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创办经济特区等重大历史事件展开。
    ◆本课内容分为三个目:
    [工作重点的转移]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全会召开的历史条件按教材指出的邓小平复出、开始出现安定团结局面、国民经济初步恢复三点即可,不必展开。重点讲会议的重大决定,要讲准确。第一,重新确定了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强调“重新确定”四字,可引导学生回顾这一路线是从遵义会议经延安整风到党的七大期间形成的,正是这一时期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和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三大法宝,取得了民主革命的胜利。七届二中全会又及时决定将党的工作重心从乡村转移到城市、从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又取得了社会主义改造和恢复、发展国民经济的重大胜利。但后来一度偏离了这一路线,产生了“大跃进”、“文革”等重大失误。全会总结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重新确定这条正确的思想路线,意义深远。第二,全会作出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这是思想路线端正的必然体现,符合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符合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根据实际,全会认真讨论和制定了加快农业发展的决定,指出当前必须集中力量把农业尽快地搞上去。因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但这些年来遭到严重破坏,只有加快其发展,方能保证国民经济全面迅速发展和提高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此,首先要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这就找到了实现战略决策转变的突破点。第三,全会决定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健全党规党法,严肃党纪,实质是健全党的组织路线和党风建设。三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思想路线是前提,战略决策是关键,组织路线是保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全会的历史意义。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