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980年1月,国务院财经委员会经济体制改革研究小组讨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设想。7月,国务院批准湖北省沙市为我国第一个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试点城市。1984年10月,中共召开十二届三中全会,制定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增强企业活力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必须解决好两个方面的关系问题。第一,必须确立国家和全民所有制企业之间的正确关系,扩大企业自主权;第二,必须确立职工和企业之间的正确关系,保证劳动者在企业中的主人翁地位。改革的主要内容是:扩大企业自主权,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政企职责分开,实行厂长负责制;实行利改税,调动企业积极性;改革多渠道、多环节的商业体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搞活流通;实行中心城市管理企业和发展横向经济联合,按经济规律办事;实行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形式的分配方式和政策等。这些措施的采取,打破了我国原有的城市僵化的经济体制,开始向充满活力的经济体制转化,促进了工业的发展。 [经济特区] 1979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同意在广东省的深圳、珠海、汕头三市和福建省的厦门市试办出口特区。1980年5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将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这四个出口特区改称为经济特区。当年8月,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批准《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这些经济特区相继兴建。1984年邓小平考察了深圳、珠海、厦门三个经济特区。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建设上以吸收利用外资为主,经济所有制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结构;经济活动在国家宏观经济指导调控下,以市场调节为主,对外商投资予以优惠和方便;特区拥有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1985年以前,四个经济特区主要进行以创建投资环境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从1986年起,致力于发展以工业为主、工贸结合、农牧渔和旅游业并举的外向型经济。1988年4月,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决议,批准海南岛为海南经济特区,实行更加灵活开放的经济政策。我国现有的五个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对外开放的窗口作用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作用。 [上海宝山钢铁公司] 上海宝山钢铁公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现代化钢铁联合企业。位于上海市宝山县,占地12平方公里。1978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建设。总体设计委托日本新日本钢铁公司承包,具有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世界先进水平。一期工程年产粗钢312万吨,投资128.77亿元,其中用外汇27.8亿美元,设备基本上为引进(国产设备占12%),已于1985年9月建成投产。二期工程投资172.4亿元,其中拟用外汇20亿美元,只引进部分设备。二期工程投产后,宝钢将形成年产铁650万吨、钢671万吨、热轧板400万吨、冷轧板210万吨和无缝钢管50万吨的年生产能力。建成后铁矿石主要从澳大利亚、巴西等国进口,煤和石灰石等原料由国内提供。 [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 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是中国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1970年12月25日,经毛泽东同意,中央批准兴建宜昌长江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1971年主体工程仓促上马,由于勘探设计不足和重大技术问题未解决,1972年底暂停施工。1975年4月,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正式提出修正方案。葛洲坝是一个江心岛,位于长江三峡出口处南津关至宜昌间的江道中。葛洲坝和西坝两个江心岛,将河床分为大江、二江、三江三支汊道。葛洲坝水利枢纽是在葛洲坝横切长江而建立的—项综合利用长江水利资源的工程。主要工程由拦河坝、发电站、船闸、泄洪闸、冲沙闸和鱼道等建筑物组成。它的截流工程和船闸具有世界水平。大坝全长2561米,高70米。设有三座船闸,其中一、二号船闸可通过万吨客货轮和大型船队,是目前世界上的大船闸之一。两座水电站装机总容量为271.5万千瓦时,年发电量约139亿度,相当于1949年全国总发电量的三倍多。1981年1月大江截流成功。1988年12月水电站全部建成,全部工程1989年竣工,投资总概算为48.48亿元。工程建成后,长江水位可抬高20米,对防洪、通航、发电有极大价值。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摘要)] (这是1984年6月30日邓小平会见第二次中日民间人士会议日方委员会代表团时谈话的一部分) 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我们讲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要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这就要求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所以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如果说我们建国以后有缺点,那就是对发展生产力有某种忽略。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 在中国现在落后的状态下,走什么道路才能发展生产力,才能改善人民生活?这就又回到是坚持社会主义还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的问题上来了。如果走资本主义道路,可以使中国百分之几的人富裕起来,但是绝对解决不了百分之九十几的人生活富裕的问题。而坚持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就不会产生贫富过大的差距。再过二十年、三十年,我国生产力发展起来了,也不会两极分化。 我们的政治路线,是把四个现代化建设作为重点,坚持发展生产力,始终扭住这个根本环节不放松,除非打起世界战争。即使打世界战争,打完了还搞建设。我们提出四个现代化的最低目标,是到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这是一九七九年十二月日本前首相大平正芳来访时我同他首次谈到的。所谓小康,从国民生产总值来说,就是年人均达到八百美元。这同你们相比还是低水平的,但对我们来说是雄心壮志。中国现在有十亿人口,到那时候十二亿人口,国民生产总值可以达到一万亿美元。如果按资本主义的分配方法,绝大多数人还摆脱不了贫穷落后状态,按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就可以使全国人民普遍过上小康生活。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坚持社会主义的道理。不坚持社会主义,中国的小康社会形成不了。 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建国以后,人家封锁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还是闭关自守,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难。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关起门有两种,一种是对国外,还有一种是对国内,就是一个地区对另外一个地区,一个部门对另外一个部门。两种关门都不行。我们提出要发展得快一点,太快不切合实际,要尽可能快一点,这就要求对内把经济搞活,对外实行开放政策。 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我们首先解决农村问题。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住在农村,中国稳定不稳定首先要看这百分之八十稳定不稳定。城市搞得再漂亮,没有农村这一稳定的基础是不行的。所以,我们首先在农村实行搞活经济和开放政策,调动了全国百分之八十的人口的积极性。我们是在一九七八年底制定这个方针的,几年功夫就见效了。不久前召开的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决定,改革要从农村转到城市。城市改革不仅包括工业、商业,还有科技、教育等,各行各业都在内。总之,我们内部要继续改革,对外进一步开放。 我们开放了十四个沿海城市,都是大中城市。我们欢迎外资,也欢迎国外先进技术,管理也是一种技术。这些会不会冲击我们的社会主义呢?我看不会的。因为我国是以社会主义经济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很大,吸收几百亿、上千亿外资,冲击不了这个基础。吸收外国资金肯定可以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补充,今天看来可以说是不可缺少的补充。当然,这会带来一些问题,但是带来的消极因素比起利用外资加速发展的积极效果,毕竟要小得多。危险有一点,不大。 如果说构想,这就是我们的构想。我们还要积累新经验,还会遇到新问题,然后提出新办法。总的来说,这条道路叫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我们相信,这条道路是可行的,是走对了。走了五年半,发展得不错,速度超过了预期。这样发展下去,到本世纪末翻两番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现在可以告诉朋友们,我们的信心增加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