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近代前期中国思想界向西方学习的历程 第一阶段——器 物 阶 段(抵抗派和洋务派) 1、时 间: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 2、主要内容:主要学习以船坚炮利为中心的西方物质文明,即“器物”变革; 3、代 表: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中体西用”); 4、指导思想:“中体西用”; 5、特 点: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封建统治,挽救民族危机,开始“器物”阶段。 第二阶段——制 度 阶 段(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 1、时 间:从甲午中日战争到辛亥革命; 2、主要内容:主要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变革旧的封建体制; 3、代 表:康有为、梁启超(君主立宪政体方案)、孙中山(民主共和方案); 4、指导思想:由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发展为“三民主义”; 5、特 点: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和政治制度,挽救民族危机,但没有对封建文化彻底批判。进入“制度”阶段 第三阶段——思想文化阶段(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传播) 1、时 间:新文化运动时期; 2、主要内容:前期“三提倡三反对”,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 3、代 表: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4、指导思想:前期是民主和科学,后期是马克思主义; 5、特 点:前期彻底否定封建传统,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进入思想的核心阶段。 但前期存在绝对肯定和绝对否定的偏向,也没有与工农群众运动相结合。 九、板书设计: (一)、新文化运动 (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背景 1、传播原因 (1)政治: 2、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2)经济: (1)五四运动前 (3)思想: (2)五四运动后 2、兴起: 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途径和方式 (1)兴起标志 4、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3)运动中心 (2)代表人物 (4)学术方针 (5)指导思想 3、内容 4、评价: (1)性质 (2)意义 (3)局限 十、教学反思: 1、材料的运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气氛较活跃,但教师要注意对材料的点评不宜拖长。 2、学生能根据材料自己得出结论,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3、本节课与前后知识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在以后教学中继续渗透。 第五章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影响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情况、意义。 二、预习内容 (一)、新文化运动背景 1、根本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2、直接原因:北洋军阀政府统治时期,袁世凯复辟帝制,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3、思想方面:西方启蒙思想的进一步影响和民主共和观念的深入人心 4、政治方面:辛亥革命失败后,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同时袁世凯复辟帝制,实行专权 (二)新文化运动兴起 1、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出版 ,标志新文化运动兴起。 2、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蔡元培、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 (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1)提倡 ,反对 。( 也是口号) (2)提倡 ,反对 。(旧道德:儒家传统道德) (3)提倡 ,反对 。 (4)十月革命后宣传 。(李大钊) (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性质:前期是一场 反对 的斗争。 作用:动摇了 ,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 得到弘扬,为 奠定了思想基础。 局限:对 存在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片面性。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