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必修Ⅲ文化发展历程的“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这一单元中的第二部分,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讲述了新文化运动思的兴起、主要内容及其历史影响,说明了中国人思想领域的质的飞跃。学习本节内容要从这一大的历史趋势出发,引导学生透过现象把握历史发展的本质特征,进而形成正确看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和方法。要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让学生在政治专题和经济专题相应内容的回顾中形成认识;提高对材料的解读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过程中的基础知识。 (2)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民主与科学的主要含义; (3)理解: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传播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4)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兴起背景的分析,引导学生理解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的辩证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以历史人物和重要历史地名、刊物为话题,组织一些再现历史情境的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2)对本课的史实可联系必修1专题去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国要富强,必须要提倡民主与科学。在学习中感受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表现出的无畏的探求真理的精神,激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使命感。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1、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2、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四、学情分析 虽然学生在初中时已学过新文化运动的有关知识,但大多数学生历史知识的储备并不充分,历史思维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对历史的领悟力还比较欠缺,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因此对新文化运动这段历史还不能形成理性认识。不能够深刻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并进而分析、探讨其对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所以,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理解能力,采取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方法进行教学。可以通过提供大量的图片、文字或视频等材料,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和深化,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思维。 五、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谈话法,多媒体教学。 六、课前准备 (一)教师: 1、搜集有关人物、北京大学的图片及新文化运动中一些论著的原始材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2、设计学案, (二)学生:阅读教材、课外读物、互联网等与本课相关的历史图片、人物传记、文字资料等,归纳基本内容,提出解决问题初步方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北京大学校园景致一组:从清华园到未名湖得出——, 作为中国首屈一指的高等学府,北大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新文化运动迅速展开之时,正是北大起飞阶段) 北大红楼——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建筑;北大图书馆、文化部。新文化运动领军人物曾经在这里执教。现已成为新文化运动纪念馆。 那么,这场轰轰烈烈的思想文化运动是怎样兴起的呢? (二)、新文化运动 1、背景 (1)政治: ①辛亥革命失败,中国社会性质没有改变;②袁世凯专制独裁、复辟帝制。 (2)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根本原因)。 (3)思想: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而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直接原因)。 2、兴起: (1)兴起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2)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阶级属性:前期是资产阶级激进派;后期李大钊等转变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 (3)运动中心:北京大学。(原因:①蔡元培的学术方针,②新文化运动的干将汇集北大) (4)学术方针:蔡元培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其实质是让新文化占领封建文化的阵地。 (5)指导思想:民主和科学。(前期) 3、内容 基本内容 代表人物的主要观点 前期 “ 三提倡三反对 ” 提倡科学与科学, 反对愚昧与专制。 ⑴陈独秀:①科学与民主是社会进步不可或缺的两大因素。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