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历史 > 综合辅导 >

高中历史教案:第24课音乐与影视艺术(7)

http://www.newdu.com 2020-05-16 新东方 佚名 参加讨论

    2.电影艺术之父── 格里菲斯
    〔材料〕美国著名电影导演格里菲斯(David Wark Griffith,1875—1948)在卢米埃尔和梅里爱的再现美学和表现美学争斗中吸取了两者的长处,并把以前所有导演的点滴发明加以融会贯通,使电影发展有了一次大的飞跃。格里菲斯成了两种电影美学体系的第一个仲裁者,也是电影史上的第一个里程碑。
    从1908年起格里菲斯兼任导演,他以每星期两部影片的速度,四年间拍了四百多部影片。但是这四年只是格里菲斯的实习期,他的影片大多数是模仿梅里爱的,也继承了卢米埃尔的一些风格,还受到意大利历史电影的影响。这一过程使格里菲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开始进行一些技巧实验。在拍摄了若干部平庸的影片之后,在1915年拍摄了电影史上的不朽名作《一个国家的诞生》,从此名声大振。
    ──潘天强著《西方电影简明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4页
    【解读】在格里菲斯之前,构成影片的单位是场景──摄影机方位固定不变的场景。一般的影片是一部片子一个场景,长一点的片子可能有若干个场景。但这些东西并没有使电影同舞台演出分家,剪和接无非是幕落和幕启的同义词。由于电影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的根本元素是摄影机的运动性,即一个镜头或同一个镜头内部拍摄方位和距离的或快或慢的变化,所以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朝着电影艺术的独立性迈出的头一步,便是影片构成单位的变更:从场景变为镜头,由若干镜头构成一个场景,再由若干场景构成一部影片。
    这重要的头一步就是出现在格里菲斯的《一个国家的诞生》及其以后拍摄的《党同伐异》里,这样,格里菲斯就把电影从戏剧中解放出来,使电影真正成为了一门独立的艺术。
    3.有声影片
    〔材料〕许多人倾向于认为声音只是影片的实际基础──活动画面的附属品。这些观众认为银幕上的人与物自然会产生适当的音响。但正如我们看到的,在电影制片过程中,声带和画面是分开制作的,在处理上有独立性和灵活性。
    音响对影片有许多用途。首先,它调动了人的另一感官。使我们能在使用视觉的同时使用听觉。(在1926年录音技术引进之前,已有交响乐团、风琴和钢琴为默片伴奏,说明这得到人们的承认。)声音可以积极地影响我们对画面的解释。克利斯•马克尔在《西伯利亚来信》的一段戏里显示出音响改变我们对画面感受的力量。马克尔把一段胶片重复使用了三次:一辆公共汽车超过小汽车的一个镜头和工人铺路的三个镜头。但每次出现时的配音都截然不同。按顺序把这三段配音排在一起加以比较,画面的相同更加强了文字的不同。观众会根据配音对完全相同的画面作出完全不同的解释。
    ──孙志强、吴恭俭主编《电影论文选》,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年版,第294页
    4.苏联电影
    〔材料〕1917年开始执政的苏维埃政府面临着重新建设的任务。俄国当时是世界上最落后的国家之一,战争打垮了古老的使大多数人民贫困无知的封建制度,但全国也陷于动乱之中。就在这个时候,列宁在1918年宣布:“在所有的艺术中,电影对于我们是最重要的。”这表现出一个革命导师对这门处于幼年时期艺术的极度的敏感,认识到这门艺术巨大的潜力和宣传教育的作用。在列宁的直接关怀下,1919年,苏联宣布电影企业国有化,隶属于教育人民委员会,并为训练干部和培养研究人员成立了国立电影大学。
    ──潘天强著《西方电影简明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4页
    【解读】苏联国立电影大学一位最早和最有影响的研究工作者库里肖夫教授(1899—1970)原来是一位青年画家。库里肖夫主张电影的素材就是影片的片断,而构成的方法则是按一种特殊的、创造性的次序把片断连接起来。他坚持认为电影艺术并不开始于演员的表演和各个不同场面的拍摄,这些不过是准备素材的阶段而已。在导演开始把各种不同片断连接起来的那一刻,电影艺术才算开始,因为把片断按照各种不同的次序和各种各样的组合方式剪辑起来,导演就得到各种不同的结果。
    5.爱森斯坦和《战舰波将金号》
    〔材料〕爱森斯坦(1898—1948)出生在一个建筑师的家庭,从小受到旧俄罗斯文化艺术的影响。为了继承父业,他进了彼得格勒工程学院,学习修路、架桥和操作机器。同时他还在剧院和博物馆广泛接触帝俄时代的造型艺术和戏剧艺术,这为他以后从事蒙太奇电影理论研究和电影创作打下了基础。1918年,他参加了红军,走上了国内战争的前线,参加过保卫战,做过美术宣传工作,后来又被派往总参谋部研究东方语言,学过日本象形字,这与他日后热衷于理性电影很有关系。
    1924年他拍了第一部影片《罢工》。爱森斯坦一生的道路比较曲折,有过震惊世界的成功,也有惨重的失败,从他的曲折道路中可以总结出,他一直是在内容与形式、隐喻与叙事、理性与感性三个问题上徘徊,每当他从内容出发、从生活出发、从感性出发去寻找蒙太奇的适当表现方式就成功,反之就失败。他的第一部影片《罢工》就是失败的例证。
    ──潘天强著《西方电影简明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7页
    【解读】所谓电影的隐喻,就是用类比的方法,按蒙太奇的原则把两个以上的镜头组接在一起,产生一种转移对照物的效果,比如把情人相会与蜜蜂采蜜两个镜头连接在一起,就会使人自然联想到甜蜜的爱情。《战舰波将金号》是爱森斯坦成功地运用隐喻、对比、夸张等一系列蒙太奇手法的电影范例,这部影片至今仍被公认为世界电影史上的最佳影片之一。这部影片是为了庆祝俄国革命十周年而拍,1925年苏联政府指示爱森斯坦拍摄一部记录1905年一次流产兵变的真实事件。
    【注释】蒙太奇:法语montage的音译。原义为“构成、装配”,用于电影方面有剪辑和组合之意,是电影艺术的重要表现方法。一部影片是由许多不同的镜头组成的,因此在电影创作中,需将全片所要表现的内容分为许多不同的镜头,分别拍摄完成后,再按照原定创作构思,把这许多分散的、不同的镜头有机地组接起来,使之通过形象间相辅相成的关系,产生连贯、呼应、悬念、对比、暗示、联想等作用,从而形成各个有组织的片段、场面,直至一部完整的影片,这种表现方法通常称为蒙太奇。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