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爵士乐 〔材料〕同可口可乐、口香糖一样,爵士乐也是正宗的美国货。从1619年开始,人口投机商们便开始了将非洲黑奴贩卖到美国的罪恶历史。从此,西部非洲的音乐也随黑人流传到了美国。黑人是非常擅长歌舞的,他们的劳动歌曲、舞蹈音乐、宗教音乐(即灵歌)、叙事歌曲和民谣极为丰富。当时新奥尔良的黑奴们,在日落以后常聚集在康果广场上,拿着从非洲带来的皮鼓、五弦琴(即班卓琴),敲着、奏着、唱着,用故乡的音乐怀念失散了的亲人,用强烈、刺激性的音响发泄胸中的激愤,在狂欢中求得暂时的超脱。到了19世纪中叶,这种自发的活动已形成黑奴们特有的娱乐活动。他们唱奏的音乐,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强烈的感情色彩,没有固定的旋律,一切都是信口唱出,随手奏来。这就是爵士乐的开源。 目前,爵士乐已成为严肃音乐的劲敌,其流行的广度和影响的力度仅次于摇滚音乐,深受广大群众,尤其是青年人的喜爱。 ──李荣忠编著《吉他与流行音乐潮》,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4页 【解读】爵士乐音乐节奏粗犷,这使它迅速从新奥尔良流行到全美。最初,美国的爵士乐队只是伴舞乐队,它们用欧洲乐器演奏在文明社会未曾有过的非洲黑人音乐,并将这种音乐演化成了美国的音乐。故爵士乐从狭义上讲是一种美国的民族音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爵士乐队的技艺迅速提高。这使得爵士乐的影响力迅速提升,也使得爵士乐风靡全世界。 3.摇滚乐 〔材料〕同一般流行音乐相比,摇滚歌曲有以下几大特点:它多半以12小节为单位,加以反复,而一般流行歌曲则以8小节、16小节为单位,或坚守一首歌32小节的模式;从节奏上看,摇滚歌曲是由早年布吉乌吉每小节8拍发展而来,它的重音在后半拍,对贝斯的重视超过鼓;从和声上看,摇滚歌曲多半用变调而少用7个全音,它不是用最引人的旋律来打动听众,而是强调精神与感觉,用延长音的效果来“扩大知觉,解放自我,并发觉世界”。摇滚乐突出地标榜吉他和电子乐器的乐队风格,将乐器触弹成跳动式的合奏,并在间奏部分制造出即兴演奏的乐句。 ──李荣忠编著《吉他与流行音乐潮》,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7页 【解读】摇滚乐(Pock music)──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美国的一种通俗音乐。由美国西部的乡村歌手在演唱中吸取黑人音乐的因素而逐渐形成。其中美国宗教歌曲,西部乡村音乐,黑人音乐中的节奏成分和布鲁斯音调等常融成一体。早期的摇滚乐多用吉他、钢琴、鼓、萨克斯管等乐器伴奏,音调奋亢喧闹,乐句简单而不断重复,节奏富有强烈的动力感,歌词内容多为学校生活、爱情等。60年代起转向反抗社会的主题。 4.蓝调音乐 〔材料〕蓝调音乐是黑人的思乡之曲。文明社会的最肮脏的历史,莫过于把黑人从非洲贩卖到美洲。1630年代,那些在美洲的可怜的黑人们,每到周末的时候,都聚到一起唱歌跳舞,在简单的吉他曲中诉说思乡情。他们在演唱中渐渐地融入了种植园的小调、地方民歌、宗教音乐甚至灵歌,逐渐形成了蓝调音乐。 蓝调歌曲在歌词与音乐上达成一种被公认的曲式,歌词包括三行诗节,往往是抑扬格五音步诗,以第二行重复第一行。音乐速度慢,由3个四小节乐句(12小节,与流行歌曲中常见的8或16小节不同)组成。其他技巧包括为避免蓝调本身的不和谐和声以及伴奏会有不和谐和声,而在旋律中引入破音,使演唱者能插入喊叫声或乐器演奏者可以即兴演奏。 到了20世纪,蓝调音乐促进了当代流行音乐的发展,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蓝调音乐又叫布鲁斯(Blues)。20世纪诞生了许多优秀的布鲁斯音乐人。乡村音乐、爵士乐都从布鲁斯获得灵感,促进了它们的革新和发展。 ──王小岩、童小珍著《世界艺术5000年》,光明日报出版社2005年版,第184页 【解读】这种音乐有一种很明显的特式,便是使用类似中国民俗唱山歌的“一呼一应”的形式进行,英文叫作“Call and Reponse”。乐句起初会给人们一种紧张、哭诉,无助的感觉,然后接着的乐句便像是在安慰、舒解受苦的人,就好像受苦的人向上帝哭诉,而其后得到上帝的安慰与响应,所以蓝调音乐很着重自我情感的宣泄和原创性或即兴性。这种即兴式的演奏方法,后来慢慢地演变为各种不同类形的音乐,如Rock and Roll、Swing、Jazz……所以蓝调亦是现代流行音乐的根源。在听蓝调音乐的时候,你会发觉它们好像都依着一个相同的曲式来进行。其中原因是因为蓝调音乐会常用到一种标准曲式,名为12 Bar Blues。 电影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1.电影的诞生与卢米埃尔兄弟 〔材料〕如果在黑暗中点燃一根火柴,然后吹灭,你会发现眼睛里还残留着火光的影像。真正的电影是在摄影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最早的连续摄影来自于一次有趣的争吵。一次,有几个美国人为了证实马跑的时候有几个蹄子落地而争论不休。于是他们想出把这一过程拍下来的办法。从1872年到1878年共拍了5年才成功。这就是摄影机的雏形。1893年夏天,法国里昂的一位照相师在巴黎旅行时看见一家商店里放着几只大黑箱,每只箱子前都坐着一个人在看箱子里的东西。于是他也交了几个钱坐下来看。箱子里的灯亮了,有许多真人一样的小人动了起来,他觉得非常有趣。此人就是卢米埃尔兄弟的父亲。后来他花了6 000法郎买了一个爱迪生发明的被称为“电影视镜”的大黑箱,想进行改进但没有成功。这个工作一年后由奥古斯特和路易完成了。他们在幻灯机的基础上把“电影视镜”改进成真正的银幕放映机。1895年12月28日,在巴黎的“大咖啡馆”,卢米埃尔兄弟放映了12部影片,每部只有一分钟。这就是电影诞生之日。 ──潘天强著《西方电影简明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页 【解读】电影是一门艺术,同时又是一个企业,它不像其他艺术那样可以单枪匹马地进行创作,可以孤芳自赏,脱离广大群众而独立存在。作为一门艺术,电影又兼有造型和叙事的元素,同时作用于视觉和听觉。因此,电影中现代主义的兴起和发展,便不可避免地具有某些特殊的因素。 现代主义进入电影,要比它进入诗歌、绘画、音乐等晚一二十年。1907年至1914年,立体主义流行一时,而电影作为一门艺术则还处在幼年时期:无声的长故事片刚刚出现,蒙太奇技巧还在萌芽阶段。但电影毕竟是一种“二十世纪的艺术”,它对其他艺术的影响有着极强的接受力,所以在不多几年之后,在现代主义艺术滋生的欧洲便开始了一场电影先锋运动,这是现代主义在西方电影的第一次兴起。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