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罗西尼的主要成就在喜歌剧。18世纪末,意大利歌剧面临衰落的危机,正歌剧变成了歌唱家们竞技的化妆音乐会,喜歌剧则蜕化为供王公贵族消遣的闹剧。在欧洲各国民族歌剧兴起的时刻,罗西尼以他鲜明的民族感情和爱国思想,在正歌剧和喜歌剧两个领域里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从而挽救了意大利歌剧的颓势,被誉为意大利歌剧艺术的复兴者。其喜歌剧代表作是《塞维利亚的理发师》,在这部歌剧中他讽刺和揭露了封建贵族的无能,通过费加罗的机智和勇敢形象地表现了平民阶级的革命精神。罗西尼以爱情为借喻,反映了人民群众对自由的向往。在音乐创作上,这部作品继承了意大利喜歌剧的传统,又有所革新。但罗西尼毕竟生活在王政复辟的年代,后来又成为欧洲各国君主、贵族的上宾,有时也难免有迎合宫廷趣味的倾向,如过分追求音乐的华丽、精美和炫耀声乐技巧等,而且为了完成应接不暇的创作任务,有时在不同的作品中重复用同一曲调,这些都曾遭到各国进步艺术家的批评。尽管如此,罗西尼在歌剧发展史上的作用是不可否认的。 【注释】喜歌剧又称“谐歌剧”,是和正歌剧相对立的歌剧种类,盛行于18世纪。题材取自日常生活,音乐风格轻快幽默。它包括这样一些常见的特点:表现人们熟悉的生活场景和人物,具有喜剧因素,结尾往往是团圆或胜利,音乐轻快,用本民族语言等。喜歌剧主要流行在法国、意大利、德国等欧洲的主要国家。这些国家的喜歌剧有着不同的特色。 10.威尔第 〔材料〕朱赛佩•威尔第1813年生于布塞托。给威尔第带来最初声誉的《纳布科》于1842年公演,这是威尔第第一部与民族解放思想有关的、以历史英雄为题材的歌剧,剧中那著名的合唱“飞吧,思想,鼓起金色的翅膀”在1849年革命时期成为广泛传唱的爱国歌曲。含有同样创作动机的《伦巴迪人》、《厄尔南尼》、《阿蒂拉》和《麦克白》等都曾成为意大利争取独立斗争的有效武器,它们曾激起游行示威,也曾遭受奥地利检察机关的迫害。 ──刘雪枫《西方音乐史话》,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9年版,第236页 【解读】《茶花女》是广大中国观众和读者所熟悉的一部作品,是三幕歌剧。剧本是皮阿威根据法国小仲马的同名悲剧改编而成,由威尔第作曲,皮亚维作词,1853年3月6日首演于威尼斯凤凰剧院。音乐以细微的心理描写、诚挚优美的歌词和感人肺腑的悲剧力量,集中体现了威尔第歌剧创作中期的基本特点。虽然由于各种社会原因而遭到失败,但它很快就得到了全世界的赞誉,被认为是一部具有出色艺术效果的巨著,并由此成为各国歌剧院中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难怪《茶花女》的原作者小仲马要说:五十年后,也许谁也记不起我的小说《茶花女》了,但威尔第却使它成为不朽。剧本对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弱者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对压迫下层市民的资产阶级偏见与世俗势力作了一定程度的揭露。它不仅饱含感情地写出了玛格丽特的不幸遭遇,为她的悲剧结局而叹息,而且突出了她那善良真诚的品格与崇高的自我牺牲精神。玛格丽特是一个沦落风尘但心地纯洁的女性形象。 11.普契尼 〔材料〕吉亚卡莫•普契尼(Giacomo Puceini,1858年12月22日或23日生于鲁卡,1924年11月29日死于布鲁塞尔),他的音乐生涯开始于14岁时任教堂管风琴师,但在看了威尔第歌剧《阿伊达》的演出后,他决定创作歌剧。1880年他进入米兰音乐学院。普契尼第一部作品是独幕歌剧《群妖围舞》(1882),为参加创作比赛而作,却遭拒绝,但引起出版商邱里奥•里卡狄的注意,他后与普契尼结下终生友谊。在创作另一部失败的歌剧《埃德加》(1889)后,普契尼创作了《曼侬•列斯科》(1893),使他一举成名。 ──[美]安妮•格雷著,李晓东、董晓航译《西方音乐史话》,海南出版社2001年版,第249页 【解读】普契尼是旋律大师,擅长刻画热烈的、哀婉动人的情感,鲜有作曲家能与之匹敌。他对戏剧有极高天赋,这使他的作品具有真实的戏剧效果。他最优秀的音乐只需几个音就可以抓住听众的心,他的歌剧没有序曲,仅用短短的引子暗示气氛。他是个真正的艺术家,受到自德彪西到勋伯格的影响。他知道自己的限度在哪里,从不越过。他的名言是“上帝用他的小指碰了我,他告诉我只为剧场而写,我遵循他的教导”。 12.法国作曲家比才 〔材料〕乔治•比才(Georges Bizet,1838—1875),10岁即入巴黎音乐学院,师从古诺和巴列维。他写了不少器乐作品,钢琴二重奏《儿童游戏》被改成管弦乐小组曲广为流行。他创作了许多歌曲,最为有名的是《卡蒂兹的少女》。因两次心脏病打击过早地结束了他这位天才的音乐生涯,但他的歌剧《卡门》却经久不衰。 ──[美]安妮•格雷著,李晓东、董晓航译《西方音乐史话》,海南出版社2001年版,第101页 【解读】《卡门》不仅在法国歌剧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而且在总的音乐风格上代表着一个完全崭新的方向。这里没有任何人为创作的东西,一切都是带着粗犷的力量和天然性表现出来的,这是一个具有极其集中表现力的民间戏剧,这种特点在法国的大歌剧中是看不到的。 13.瓦格纳 〔材料〕理查德•瓦格纳(Richard Wargner,1813—1883)的身影笼罩了其他作曲家,他的冗长而庞大的歌剧讲述神秘的日耳曼主题。由于参与政治活动,他被迫逃离德国,居住在瑞士,1864年,在穷困潦倒中,巴伐利亚年轻的国王路德维希二世救了他,这是个喜欢赞助艺术的国王。逐渐地,瓦格纳的歌剧被人所接受。他说服拜罗伊特市政局,在私人捐资下,建造他计划经年的大剧院,他没有像传统剧院那样设计回廊和包厢,而是建成扇形的舞台,乐队隐藏在观众视线之外。此后这种设计为许多剧院所仿效。1876年瓦格纳终于能在此上演他庞大的《指环》,它由4部神话歌剧组成:《莱茵河的黄金》、《女武神》、《席格弗里德》和《神界的黄昏》。除了因战争原因,瓦格纳音乐节自1892年每年起如期举行。 ──[美]安妮•格雷著,李晓东、董晓航译《西方音乐史话》,海南出版社2001年版,第240页 (责任编辑:admin) |